小引
在车水马龙喧闹的都市,我们已经很难看到传统繁复的民俗活动,跟随惠州民间文艺家协会采风团的脚步吧,走进稔平半岛,走进范和古村,去亲身感受这块土地一场最盛大、最隆重、最有民俗特色的民间醮会与传统民俗文化节……
惠东稔平半島的稔山镇及范和古村,在十月的金秋里,收获了田野的稻谷芝麻黄豆和花生,也迎来了谭公第四届太平清醮会,又称“第四届传统民俗文化节”。
醮,古代流传下来祭神的礼,种类很多。传至今日的太平清醮,成为民间一种祈福消灾、感谢神明庇佑的道场。范和醮会的场面太大了,不仅主办方的范和古村热闹非凡,甚至稔山镇方圆数里都沸腾起来。人们比过年还兴奋,家家户户门口、各姓氏祠堂及路口要道,都挂上红彤彤的大灯笼,灯笼印上“范和谭公第四届太平清醮”。
据史书记载:“谭公真名谭得,是元朝归善县红花园(今属惠东县)人,被太上老君收为弟子,13岁得道成为仙童,坐化山中,故奉为神。” 谭公是惠州本地少数的神祇之一,相传有呼风唤雨、伏虎驯蛇的本事,能替人治病,消灾灭难,更深受看天吃饭的漁民信奉。据说,谭公能拋掷豌豆使风暴平靜,也能以撒水來呼风唤雨。在香港和澳門同胞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华侨中,不少民众信奉谭公。
惠东人一直认为谭公是他们红花园谭阁地人(现惠东大布村一带)。亲不亲,故乡人,惠东人以谭公为傲,谭公太平清醮也格外隆重。范和村乡亲为七天的醮期,繁杂的行祀内容足足忙碌了大半年。太平清醮整个过程原有十六个环节:取水、竖幡、开坛、启坛、朝忏、禁坛、分灯、启榜、小幽、迎圣、礼斗、走赦、放生、大幽、行符、送神。目前乡镇的打醮活动,大多脱离了道教古老的程式,但仍沿习名称与方式,在此不作详尽表述。
虽已进入立冬节气,然而在温暖的惠州,仍若晚秋。在这收获之季,所有来到范和古村的人们,都收获满当当的愉悦与舒畅,太平清醮的壮观场面令久居都市的人们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大街小巷,彩旗猎猎,花团锦簇;男女老少,衣着整齐,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大吉时辰到,鸣锣击鼓开道的队伍,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走来,“嘭、嘭、嘭”,震耳欲聋。一袭红蓝两色衣的古代差役扮相的几员大汉,分开左右两边抬着神龛,龛里端座着谭公圣像,在龙、狮、花篮队伍的拥簇下,列队穿街过巷,经法师指导行普渡礼仪。
这是十年一届的盛大礼仪,喧天鼓乐中,随法师普渡礼仪出巡就有36支队伍,一千多训练有素的村民。打头阵的队伍,高举数百面红幡,气宇轩然,浩浩荡荡。幡上绣着“万物有序,道法自然”,“人养地,地养人,人地互养”,“大义参天地,精忠贯古今”,“道法要渡有心人”等幡语,表达人对自然的敬畏,展现天人合一的必然。紧接着百余个包扎头巾的女子,着青色功夫服,打扮成壮汉模样,舞动着由锦缎织绣的巨龙。可以想像,礼仪节目太多,人手不够用,女扮男装,女子亦如男子一样上场“操刀舞捧”。伴随有节奏的鼓点,百米长的龙威武、神秘,还透着一股神性,仿佛来自天际,又仿佛走向神秘的远方。展示着雄性力量的狮子队,是礼仪巡游的重头戏之一,一黑一白的两只麒麟狮,前后翻腾着各种动作,呈现麒麟为民间驱邪造福的意境。装扮狮子的是村里的帅小伙,他们向游客展现着青春的力量,身手不凡的表演引来阵阵喝彩。扭动着细腰的女子花鼓队来了,她们由村中的巧妇所组成。抛开锄头畚箕、锅碗瓢盆,她们辛勤劳动的双手敲起花鼓是那样的灵巧。“咚、咚、咚,咚、终、咚,”轻盈的脚步,踏着鼓点翩翩起舞。如果有人说农民老土,不善于打扮的话就大错特错了。瞧,远处走来百多位西装革履、鹤发童颜的长者,他们由村里有名望的热心男士和65岁以上的老人组成。这些人是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辈,或是为组织醮会的自愿服务小组的各小组长、名誉会长、副会长,人们向他们投以尊敬的目光。
在这样一个远离都市的地方,这些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是这样虔诚地拥簇着谭公圣像作种种花式礼仪的巡游,继承着久远的民俗文化来一个闪亮登场,令人佩服赞叹。“八仙八兽”“财神高照”“观音送子”“十二生肖”“嫦娥奔月”“金鸡报喜”……礼仪花式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是“天女散花”礼仪队里担着花篮的小仙女,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这是一群低年级的小学生,稚嫩的脸蛋抹着胭脂,淡绿的仙女服配衬五彩缤纷的花篮担子相得益彰,她们正是花朵般水灵的孩子。小仙女们嘻嘻欢笑着,游客忍不住要与她们逗乐几句。快嘴的孩子会告诉游客,仙女散花是为乡亲们祈福做善事哦,故而非常开心来参加这届醮会。想必多少年后,这样欢乐的场景仍会镌刻在这些孩子的脑海。
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67)的”醮”,从悠久的农耕时代一路走来,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惠东九龙峰的谭公太平清醮,已于2011年被选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诚然,今日的祭礼已到处荡漾着祥和喜庆的氛围,装扮着各式花样作礼仪巡游的人们,无非都怀着相同的愿望,既祭拜神化了的谭公,也希望借助这样的活动,增强与四乡八邻的联系以及与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友谊,正如他们抬着的绣匾上书写的“国泰民安”“合境平安”、“一帆风顺”“德集梓里”等祝福语一样,他们祈祷完美活着,祈祷风调雨顺的幸福生活,这合情合理,无可厚非。
一场醮会也是传统的民俗文化节,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当地的民俗民风与民情,还反映当地百姓的品味和审美水准,更是反映当地群众物质财富日渐丰富之后对维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心情。范和谭公第四届太平清醮气势宏大,服装华丽,道具精良,场面震撼。组织工作有条不紊,成千上万游人到场能做到秩序井然,能做到相互照顾,相互谅解,这实属不易。最难得是所有的支出均来自民间自筹。这是本土第四届太平清醮,惠东当地百姓包括在港澳台的乡亲及海外侨胞捐款额达数百万元,许多人还捎回一份问候与祝福。乡梓情深,不忘故里,这很不简单。
透视一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根基血脉的热爱着实令观者感动。
礼仪巡游队伍末端是大鱼队,几位壮汉舞动数条五光十色的大鱼在转圈,明眼人即可意会,这是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的喻意。是的,不仅范和,不仅稔山,不仅惠东,不仅惠州,不仅……许多乡村已旧貌换新颜,许多乡亲生活比城里居民还丰裕。看,巡游队伍走来音乐班,谁能想到乡里的农民还自组音乐班呢,他们的乐器有锣、鼓、铙、镲、钹,唢呐、二胡。为了参加这届醮会,每个人都自费准备好乐器,早早做好练习,就只等醮会上亮一手。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娴熟地演奏着二胡,他骄傲告诉游人,十年后的下一届醮会他还要来参加。那是的,他们历经了时代沧桑巨变,有最深切的体会,自然要借这民间的盛会,吹奏太平盛世的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