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粤韵龙声响鹅城
作者:李运花(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7-10-20 12:32:43

 

发哥发来信息:喜迎十九大,粤韵龙声聚会鹅城唱出正能量。下午2时,慈云图书馆,欢迎各位老师光临指导。

中午正跟朋友在西湖丽日商场7楼吃饭,饭菜一般,倒是窗外的西湖分外妖娆。一直聊天快2点了,朋友依然谈兴甚浓。我只得边提包边走,说,下午2点有个粤剧演出。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洒落在广州、深圳、佛山、南海、顺德的原龙门粤曲社团的发烧友们,自筹资金,来一场说唱就唱的“粤韵龙声”演唱交流会。

听着发哥的介绍,想起土清副主席写的《山歌剧团回来了》的报告文学。台上来自七个地方的演员们,愈发显得亲切可爱起来。他们有的认真专注地吹拉弹打,有的一板一眼唱着粤剧名曲《鸳鸯泪洒莫愁湖倾诉》《风雨断肠花》《花好月园》……或委婉,或哀怨,或豪放的唱腔,余音绕梁,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发源于佛山,流行于岭南广府及粤人聚居地,龙门接近广州,有深厚的粤剧爱好者基础。2009年,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唱,“南国红豆”以其轻快流畅的声乐,在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有广东华侨聚居地区的上空,唱响缭绕了400多年。如果一百年为一季,400多年,粤剧好象已经走到冬季。一如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各类传统文化,日渐萎缩,步履维艰。虽然热热闹闹汇聚一堂,但大多数票友,已是鸡皮鹤发的耄耋老人。如何保护这些传统文化,不让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湮没于历史烟云之中,已成了我们当代人的当务之急的责任。

“梆!梆!锵!”突然发现负责掌板的是一位白发老人。再凑近一看,俺的个神,一个人一双手要负责10种乐器的演奏。大锣小锣,大鼓小鼓,大镲小镲,木木鱼,铁木鱼,镲,沙皮鼓。以至于,演到精彩处,他半站起来,躬着腰,盯着乐谱,双手上下左右地飞舞。

再一问,真正让人感叹,高手在民间啊。

蔡惠光,1947年生于惠州。人生前30年在广州,后来娶妻生子,落户惠阳地区粮食局面粉厂,直至退休。虽然高中只读了一年,就遇上“文化大革命”。但他的聪明才智,却无法用文凭来衡量。90年代退休无事,参加了惠州江南粤曲协会,每天的时光就消磨在唱念做打之中。

刚开始是唱小生,后来打扬琴。社团里缺一个吹萨克斯的,他就央求女儿从深圳买了一把回来。3千多啊,当年可是很贵重的了。再后来,又学二胡学高胡。高胡你知道吗?相当于西洋交响乐团里面的首席手,目前粤剧里的高胡手,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惠州老年大学老师,一个就是他了。

一句话,社团缺什么,他就干什么。

这么多年来,让你最难忘的演出经历是什么?我问他。

还是80年代,那次去横沥乡下演出。村长看到演出表上有2个粤剧节目,高兴地专门找到我们说,能不能减去几个跳舞唱歌的?后来,我们增加了4个粤剧传统剧目,《帝女花》《打金枝》……观众多得连树上、拖拉机上都站满了人。每唱完一曲,掌声雷动。都在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那一次累得半死,但大家脸上都笑开了花。

 

L1640781.jpg

 

L1640793.jpg

 

L1640797.jpg

 

L1640801.jpg

 

L1640806.jpg

 

L1640818.jpg

 

L1640823.jpg

 

L1640824.jpg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