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抗战时期惠州少年儿童的自制玩具
作者:杨维俭(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6-06-27 20:43:17

 

193810月惠州城第一次沦陷时,笔者才是刚满10周岁的小学生,当时也曾跟小伙伴们一起因陋就简,利用废旧,自制玩具,乐在其中。虽然距今70年,历历在目。现据个人回忆,当年自制玩具中最受男孩子们欢迎和喜爱的项目分述如下:

 

掷“腊烛钉”

 

“腊烛钉”,对今天的儿童来说,根本不知道它是何物,也从未见过。原因是现在商店里出售拜神用的腊烛,全部是一对对用塑料袋包装好摆在货架上出售的。但在旧社会里,腊烛生产全是靠手工制作而成,而每支腊烛的末端,都用竹丝扎上一根四方形,长约34寸的小竹子,这样才算成品。而这些四方形的小竹子,其用途是便于香烛店零售时,把各种大小不同规格的腊烛分别挂在店中特制的竹架上,让顾客进门购买时,一目了然,随意选购,这些一根根四方形的小竹子,惠州人俗称“腊烛钉”。

旧时,每逢农历春节及其他节日,或者每个家庭举办各种喜庆事情,家家户户都要烧香点烛,备齐三牲酒菜,参拜神灵及祖先。因此腊烛钉几乎到处都有,唾手可得,男孩子们便把它收存起来,废物利用,成为一种取之不尽的儿童玩具资源。

掷腊烛钉的玩法,表面看来似乎很简单,但却易晓难精,它既可以锻炼孩子们视力的准确程度,又要掌握好投掷时的力度与技巧,才能击中目标,大获全胜。在从前的年代里,惠州城内的人民大众,都居住在砖木结构的平房里,每家人的屋前基本上都有一个空旷的地塘。这些地塘便成为孩子们集中嬉戏的活动场所。掷腊烛钉时,首先将同一规格的腊烛钉斜摆在墙脚下,与地面形成45度角。其次,在距离墙脚约5市尺处划一条横线,孩子们站立在横线外,手持一根较大型的腊烛钉作为投掷器,瞄准墙脚下那一排腊烛钉为目标,用力投掷出去。被击中的腊烛钉便会掉倒在地下,直至全部倒地为止,如眼力瞄准得准确、投掷技术用力掌握得好,一次便可以将整排腊烛钉横扫倒地。如投掷技术欠佳,往往每次只能击中一两枚倒地,甚至全部落空。因此,初学者只能自己自娱自乐,进行练习,待投掷技术熟练后才敢跟别人一起竞赛。集体玩时,每人拿出若干枚腊烛钉作本钱,集中斜摆在墙脚下,离墙5市尺处划一横线,参赛者按抽签排完先后投掷顺序,分别站在横线后面瞄准目标后开始投掷。凡被击中倒在地下的腊烛钉,谁击中便归谁所有。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后,有的技术及运气较佳者,则大获全胜,兴高采烈,满载而归。回到家里还可以将这些战利品用来生火煮饭烧水,一点就燃,非常方便;而有的人因技术及运气较差,可能全部输光,一无所有,当然是情绪低落,不过这亦无所谓,反正腊烛钉不用花钱购买,输完了可以重新搜集,问题不大。由于掷腊烛钉既可以锻炼孩子们的眼力与手力,也是一种较好的体育活动游戏,参加投掷竞赛时,又有一定的物质刺激,所以男孩子们对它都玩得津津有味,情有独钟,非常爱好。

 

打“哔剥筒”

 

“哔剥筒”其样子跟旧时给自行车内呔充气的手提打气筒相似,它是用竹子制成。其制作方法:首先找一根像食指般粗大的小竹管,裁成两段,长的那段约5市寸,作为“枪管子”;短的那段约1市寸,末端有竹节,并按竹管定心直径大小,另找一根竹子削圆后插进去,把它固定下来,作为“把手”,这样便制一支哔剥筒。使用时,先采集到一批野生假沙梨树结成的果实(样子大小跟一颗黄豆相似)作为“子弹”,分别塞进枪管子前后端各一粒(如找不到假沙梨果实,可改用旧报纸放进冷水中浸透后,用手搓成黄豆般大小的小纸团代替子弹),装置完毕,便可投入使用。射击时,左手握紧枪管子,眼睛瞄准目标,右手揸住把手,用力往前推出,利用空气压力,前面那颗“子弹”便向前飞奔而去,并发出“哔剥”声响,故俗称“哔剥筒”。

打哔剥筒,是当年男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之一。它既可以个人自娱自乐,亦可以两人互相对射,先找好一只空牛奶罐子(或旧烟仔筒)放在地上,然后距离空罐子5市尺远的地方划一个圆圈,每个人站在圆圈内瞄准目标进行射击,如击中目标便会发出响声。每人轮流射击3次,看谁击中目标次数多者为胜方。另一种玩法是两人站在一定距离位置上,轮流互相射击对方的头部或手、足部位,轮到被击的一方只要紧闭双眼,即使被击中面部,亦只会有点微痛而已,不会有什么危险,这种玩具游戏亦有很大吸引力。

 

打“水撇”(又称打水漂)

 

惠州这座古城,被东江与西枝江包围着,府城有个面积很宽大的西湖,此处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鱼塘养殖淡水鱼,算是半个水城。在抗战期间很多商铺民房遭日军焚烧或炸毁,到处都是危墙碎瓦,而这些破碎的瓦片,正好给孩子们用来作为打“水撇”(打水漂)的工具。

打水撇的玩法是:先选择一些面积约1.5市寸大小碎瓦片,把它的方角稍为修圆一些,走到江边、湖边或鱼塘岸边,用右手的母指、食指与中指揸紧瓦片,身体下蹲往右弯侧,与水面保持30度斜角,然后用力将瓦片往前抛掷出去,让瓦片浮在水面跳跃前进,形成一个个从大到小圆形旋窝,非常壮观。投掷技术掌握得较好的瓦片浮在水面飞走的距离长达三、四丈远才沉入水底,俗称为“老鼠尾”,称为最佳状态,旁观者便会欢呼鼓掌。而有的人由于没有掌握好投掷技术要领,瓦片则离手便直接插入水底,水面上只出现一个大旋窝,是为失败。

由于玩打水撇游戏,不用花费分文,到处都可以玩,男孩子们性格好动,每逢节假日或放学回家途中,便会邀约几个小伙伴,三五成群走到西湖边或鱼塘旁边,就近寻找一些破碎瓦片便可以大玩一场。互相竞赛,看谁打成的“老鼠尾”次数最多最远,谁就是胜方,为了争取胜负,往往乐而忘返。

 

打“

 

所谓打“”,其玩法是事先准备好两根一长一短的像大拇指粗大的小木棍(或小竹竿),长的那根长度约1市尺,短的那根长度约5市寸;其次在比较空旷的泥地上挖出一个圆锥形的小洞,洞口宽度直径约4市寸;然后将那根短棍子斜摆在洞内,露出地面约2市寸,右手拿着那根长棍轻力敲打短棍露出地面之处,待短棍弹跳起来时,要眼明手快,迅速用长棍往前横扫过去,被击中的短棍便往前飞去,最后跌落地下。

这种打游戏,亦很受孩子们欢迎和爱好,风行一时。但技术难度较大,不易掌握,要眼明手快,才能击中短棍,且击打力度要够强劲,才能飞到远方。可以自己单独玩,亦可以几个人集中一起进行竞赛,看谁击中木飞到最远的地段,谁就是胜利者。好胜之心,人皆有之,小孩子尤其如此,所以大家都喜欢玩这种游戏。

 

玩铜仙(铜板)

 

抗战期间,惠州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分别有纸币与硬币两大类。纸币只有元以上的大面额钞票,没有角分小钞;而硬币则只有元以下的币值,分别为银元面值1元(用白银铸成)、银毫(相当于角币,同样用白银铸成,分别有“双毫”与“单毫”两种面值)与铜仙(用黄铜铸成,按白银市场价格波动情况,铜仙价格亦常有升降,1个单毫银币大约可兑换2030个铜仙)而10个单毫银币等于银元光洋1元。

铜仙是当年流通的硬币,圆形,直径约2.4公分,其厚度相当现在面值1元的硬币,因为是用铜质制成,有一定的重量。一面是文字,另一面是图案花纹。铜仙的币值比现在1分硬币的币值还要低一些,旧时每逢春节期间,孩子们向父母、亲戚等长辈拜年时,大人们都会派发几枚铜仙给小孩作“利是”钱,孩子们舍不得花掉,便用个小铁罐把它收藏起来,作个人积蓄,必要时才拿出来用。很多男孩则把铜仙当玩具玩,自娱自乐。

孩子们玩铜仙游戏有两种形式:(1)猜字画:这种游戏比较简单,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由一方先说出那枚铜仙朝天那面“猜字”抑或“猜昼(图案)”,而另一方手持一枚铜仙往空中高高抛起,待它跌落地下时,铜仙朝上那面是“文字”抑或是“图案”,便可决定谁胜谁负;(2)滚铜仙与掷铜仙:这种游戏难度较大,先在家门口的地塘上找两块旧砖,一块横放在地面,另一块一端摆在地面,另一端斜靠在前一块的横砖上,形成45度角,并在砖块前面约6市尺处的地下划一横线为界。准备完毕后,参加竞赛的孩子按抽签方式排定先后出场顺序,分别站立在砖块左边,用右手大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铜仙正反两面,并用中指托住铜仙底部边缘,双眼看准横线距离,然后松开手指,铜仙即掉落在斜靠的砖面上往前滚动而去,待铜仙倒地时,如距离横线最近者为胜方,如铜仙滚出界外或距离横线较远者为负方。最后由胜方站立在铜仙倒地的位置上拿起铜仙,瞄准负方倒在地下的铜仙,轻力投掷出去,如能击中目标,则可将负方的铜仙收归已有,成为战利品,如未能击中,则打成平局。又从新开始,这是两个人竞赛的玩法,如果是几个人集中一起玩的,先按滚铜仙倒地位置距离横线的远近,排出名次的先后顺序,并由第一名先进行投掷。如击中目标则归已(只限投掷一次),如未击中则离开。接着由第二名进行投掷,余类推,排名最后的,只能挨打认输了。这种滚、掷铜仙游戏的玩法,技术要求很高,既讲究眼力与手力,难度相当大,又有一定的运气机遇及刺激性,所以男孩子们特别爱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打眼茄螺(小蜗牛)

 

每年春夏季节雨后初晴,在花园、菜地及草丛等潮湿地方均会出现许多像手指头般大小、体型较扁的小蜗牛(惠州人俗称“眼茄螺”)跑出来活动觅食,男孩子发现后便把它收拾起来当玩具玩。其玩法是两个人分别用大拇指与食指揸住其外壳,并将两个小蜗牛的底部外壳对准,然后适当用力互相对挤,看谁的蜗牛外壳先被挤破,谁就为输。这种游戏往往把一个活生生的小动物的生命,一旦弄死,相当残酷,家长们发现后都会加以制止,孩子们只能背着家长偷偷地玩。

 

打奇乐(打陀螺)

 

陀螺,惠州人俗称“奇乐”,它是孩子喜欢玩的游戏之一。当年,商店里亦有出售,但价钱较贵,孩子们没有钱购买,于是便开动脑筋,自己动手自制陀螺来玩。先物色好一根质地较坚韧结实的圆树干,直径约1市寸,裁成1.5市寸的长度,再用小刀把它加工成陀螺形状,在其底部中央位置钉进一枚四方形小铁钉,露出外面约3市分长便可。玩耍时用小绳绕着铁钉由下而上绕紧,然后揸紧绳尾往前抛出再往后收绳,陀螺离手后跃落在地下便旋转起来。如在陀螺顶部用粉笔划上几点红白颜色,旋转起来时变成几层红白相间的图案,非常美观。自制的陀螺,比从商店里出售的要经济实惠,更加耐用。如果两三个人一起玩,大家要同一时间将陀螺离手抛出,看谁的陀螺在地下旋转时间长短,决定谁胜谁负,负方要将陀螺横放在地下,任由胜方用陀螺劈击一次。

 

打玻子(玻璃球)

 

玻璃球,惠州人俗称“玻子”,在那个战争年代里,一枚铜仙便可买到2只玻子,价格便宜,很多小孩都买得起,八九岁的男孩都很喜欢玩它,口袋里随时都装有2只,小朋友们碰在一起便随地玩起来。玩耍时,孩子们均蹲低在地下,先将左手平放在地面垫底,右手放在左手背上,用食指与中指乘着玻子,瞄准摆在地下另一只玻子为目标,然后右手拇指用力将玻子弹射出去,如击中目标便为胜利,这是个人自娱自乐的玩法。如几个人集中一起玩时,先在地上划一条起跑线,在前面距离6市尺远之处再划一条终点线,比赛开始,参赛者分别站在起跑线外,把手上的玻子弹射出去,看谁的玻子停留的位置距离终点线的远近、排定名次先后顺序,距离终点线最近的排第一,余类推。先由第一名的人蹲在原地向第二名的玻子弹击,每人限击一次,如击中目标则收归已有,击不中则离开。轮到第二名向第三名的玻子弹击……,直至全部击完为止,排在最后的那个,则没有弹击别人的机会。由于互相竞赛,有胜有负,对孩子们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大家都喜欢玩。但是孩子们长时间蹲在地下打玻子,手足与衣服都弄得又脏又臭,不利于身体健康,容易滋生疾病,所以家长们都反对孩子们玩玻子,一经发现非打即骂。但孩子们对它则甚感兴趣,只能背着家长走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偷偷摸摸地玩。

 

打“纸蛤”(纸折青蛙)

 

孩子们利用一些旧报纸或旧书纸,把它裁成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用手工把它折成一个“青蛙”形状,惠州人俗称“纸蛤”。玩耍时两人将同一规格的纸蛤摆在桌面上,将两个纸蛤的咀尖对准,两个小孩站立在桌子左右两边,一声令下,两人分别用力吹一口气,看谁能将对方的纸蛤吹翻转身,眼睛那面倒在桌面上,腹部朝天者为输。玩的时间长了,有个别孩子则弄虚作假,偷偷地于事前将一块厚纸皮藏进纸蛤的腹部里去,由于重量增加,便不易被吹翻转身,因而取胜;亦有的孩子用口吹气时,因方法不当,不但未能将对方纸蛤吹翻,反而将自己的纸蛤吹反变成腹部朝天,因而落败,只能自叹倒霉。

 

玩“燕子”(毽子)

 

毽子,惠州人俗称“燕子”,它是孩子们很喜欢玩的一种玩具游戏,也是一项强身健全的体育锻炼运动。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纸燕,另一种是鸡毛燕,抗战期间孩子们玩的燕子,全部是自己动手制成,很少人花钱去购买。纸燕的制作方法是:先找两张较有韧性有鸡皮纸,裁成横直20公分正方形(如用旧报纸则需3张)。在纸的中央位置摆放一枚铜仙,然后把纸包裹好,用力压平后另用一条棉线把纸扎牢固,再将四周的纸块剪成半公分宽的纸条,最后将纸条向四周摆匀压平便成型。至于鸡毛燕子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准备好68条公鸡尾巴羽毛、一枚旧铜钱(中间有个四方形空洞,其圆周比铜仙稍细),再找一个厚纸盒,把它裁剪成铜仙大小的圆形纸块,在纸块中心处剪一个小洞口,圆纸块叠在一起厚度约1公分便可。最后,找一块小皮碎裁剪成铜仙大小形状,在其中位置切两条裂口,放在底部,再用皮碎裁剪一条长度约7公分、宽度1公分的皮条,将皮条两端分别穿过圆皮块中间的两个切口,再穿过底部那枚铜钱及圆形厚纸皮中间的洞口,并在厚纸皮上再放上一枚铜钱,把它压实,然后将公鸡羽毛分别插进洞口中去,压实后用小棉线捆扎好便制成一只鸡毛燕子。

燕子的玩法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用手打或用脚踢,可以自己单独玩或双人竞赛及集体游戏等等。初学者先学习用单手打燕子与单脚踢燕子,待熟练后再学其他花样玩法。当年流行一套连续用手打、脚踢等6种不同动作,一气呵成的高难度技术,名曰“  、地、窍、拨、鱼、卜”,很受孩子们青睐。其中:前四项玩法把燕子抛在身前,双眼看得清楚,打踢时容易掌握;而后面两项则将燕子抛在身后,头部要左侧才能看清燕子下落位置,然后伸出右手靠紧背后左侧才能打中燕子,让它弹起来(这种动作称为“鱼”),待燕子从空中跌落时,双脚离地跃起,迅速用右脚侧掌从背后踢中燕子让它飞起(这个动作称为“卜”,亦是难度最高的技巧),这样整套动作才算完成。一些高手玩这整套动作可以一气呵成,连续玩转34次,非常精彩,而有些孩子仅能完成一次(套)便无法坚持下去。如果几个小朋友集中在一起玩,选定某个动作,一声令下,同时开始用手打或用脚踢,看谁坚持时间长短来决定谁胜谁负。谁输了就要罚他表演一个节目(唱歌或学猫叫狗吠均可),大家在一起嬉戏,玩得非常开心。

回想当年,除了上述10种自制玩具娱乐外,还有跳绳、滚铁圈、跳飞机、跳六格、作三子棋、飞公仔纸等等,也是孩子们爱好的活动项目,在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