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枝红蜡辉慧日,一炷清香拥祥云。民间敬神拜祖的祀奉习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民众化的特点。“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后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这句来自民间家喻户晓的谚语,也道出了民间悠久的“烧香拜佛”传统习俗。在岭南广大乡村,尽管民间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祭祀场所,但民间祀奉的宗旨和渴望基本相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期盼五谷丰登、家宅吉祥;拜请万事胜意、好梦成圆;劝人守德向善、尽忠尽孝。这也体现了民间祀奉的共同习俗,成为民间风俗和民俗文化的一个突出亮点。在惠东县古镇梁化,民间祀奉也与岭南其他地方一样,相沿成习,经久不息,传统祭祀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一、寺庙祭祀
梁化的大小庙宇,皆为境内民间公众敬祀神祇之主要场所,传统上民间寺庙祭祀形式主要有:
1、日常祭拜。如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民间过去不少人家均到庙里烧香祭拜。
2、节日祭拜。凡逢民间传统的重要节日如春节、端午、冬至等,均进庙燃烛点香拜祭。
3、专门祭拜。民间人家遇到一些大事,如婚姻、求学、工作的事,有的也专门上庙进香,许愿祈求。境内民间尚有一种专门“求签”祭拜,普遍盛行于寺庙,信众求的多为家宅平安、个人运数之签,签一般分上、中、下签,寺庙设有解签处,专门为求签者解签。
4、特殊祭拜。一些地方有祈福(许福)、谢神(还神、完神)专门祭拜的习俗。许福时间一般安排在春节后农历二月(民间有“一月神、二月福”之说),许的主要是“全家福”,民间也有为当年“冲太岁”、“犯太岁”的人起“太岁福”。许福时燃烛点香,举行祭拜仪式,祈求新的一年顺风顺水,合家安康。还神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前,亦同样燃烛点香举行祭拜仪式,以谢神明一年来的福佑之恩。境内的观音信众,过去有一种“观音借库”和“观音还库”的特殊拜祭习俗,在“观音开库”日即正月廿六,到观音庙虔诚祭拜,向观音菩萨借库求财,祈求新年平安吉祥,财运亨通。并于年底腊月十九日“观音还库”这一天,把“开库”所借归还,向观音“还库”谢拜。境内有的人家还有“卖契、暖契、赎契”专门祭拜习俗。民间个人有求于神明庇佑,将身立契许与神明(卖契),并举行祭拜仪式,契期有一年、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期间,尚须进行“暖契”祭拜,祈求神明继续护保护佑;到期时,又再举行“赎契”祭拜,以谢神恩。笔者幼时孱弱多病,母亲到处求医拜神,最后将本人“卖契”给梁化屯城隍庙的城隍阿公护佑,直到笔者结婚前母亲才去该庙“赎契”,并拜谢城隍公祛病护身之恩。母亲去世后,我每年都在春节过后回乡时,上一次城隍庙,点上几枝清香。
5、神诞(含生日、成道日、出家日)祭拜。每年逢神祇生日、成道日、出家日,均由各庙宇开展对应神祇庆诞活动。如:正月初九的玉皇大帝诞、十五的魁星诞;二月初三的文昌诞、十九的观世音菩萨诞、二十六的财神诞;三月二十八的东岳大帝诞;四月初八的佛祖诞和谭公诞;五月十三的关帝诞;六月十九的观音成道日、二十三的马王诞、二十六的谭公得道日;七月二十四的城隍诞;八月初八的多子奶娘诞;九月十八的仓圣诞;九月二十八的五显灵官诞;十月初一的牛王诞。以及一些姓氏对被神化祖先的诞日等等。
6、醮会敬祀祭拜(打醮)。境内一些庙宇,均定期举行醮会活动,进行隆重的敬祀活动。醮会主要有三年一科、五年一科和十年一科等,如圩镇东岳庙三年一次(现五年一次),石屋寮观音庙三年一次,梁化屯城隍庙十年一次,小和洞谭公庙十年一次等等。其中石屋寮观音庙和小和洞谭公庙,今年依规轮醮正值打醮之年。境内醮会类型大都属祈福消灾的“太平清醮”,醮期每次一般为三天,有些较长的为七天八夜。每次打醮,必先建醮棚、设醮场、挂神符,程式从起醮到卸醮(散醮),都安排有序。期间,既有设坛祭拜,又有请神出巡;既有诵经奏乐,又有讴歌唱戏;既有“上刀山”表演,又有龙狮兴舞。场面壮观、严肃而又热闹,洋溢着民间节日的喜庆气氛。
至于来自西教的梁化屯天主教和黄竹浪的基督教,教堂里不点烛烧香,崇拜者不置办荤素祭品。基督教称经常的崇拜活动为礼拜,形式灵活多样,讲道是一项主要内容;天主教的主要崇拜活动则为做弥撒,以纪念耶稣的受难牺牲,程式是完全固定的,神父每天都做弥撒,除正台弥撒外无讲经一项。境内西教与道佛两教相比,不但信仰不同,而且崇拜仪式有别。然而,各教却能很好地包容相处,相安和谐。
二、祠堂祭祀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汉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祭祀先祖,这也成为祠堂的首要功能。岭南乡村的祠堂多为家族祠堂,亦称姓氏祠堂,被誉为“家族的圣殿”,以供奉祖先和进行议事。祠堂里的正厅一般都挂有堂号,大门有姓氏对联。
梁化的祠堂遍布圩村,过去是“一姓一祠”、“一村一祠”。在特殊的年代里,这些家族祠堂也跟寺庙一样,几乎被损毁废弃。后来,大都得于修复或重建。境内祠堂祭祀的主要特点是“同姓祭祖”,习惯上是“神、祖同祭”。祠堂里大都设有神主龛,供置祖先的神主牌,龛前置有香炉、烛台等祭器。祠堂大门前,均置有祀奉天神的祭台,台上安放有燃烛点香的香炉、烛台。有的祠堂内还安放有观音、龙神等神位。同时,祠堂还普遍设立有门官、地主爷、井神等神位。
祠堂祭祀祭通常“神、祖”同拜,先拜天地神祇,次拜列祖列宗。境内祠堂祭祀习俗主要有:平时的初一、十五简单祭拜;祖诞祭拜;春节等传统重要节日祭拜;结婚添丁祭拜;每年的拜山扫墓祭拜等等。其中拜山祭祖,境内习惯在春秋两季进行,春祭在“清明”期间,秋祭在农历八月份,境内大多数人家行的是秋祭习俗。拜山祭祖时,备好牲礼等祭祀用品,先到祠堂祭拜,再到墓地祭拜,无论家族公祭,还是各户家祭,都是如此。家族公祭完毕,一族的男子还相聚祖屋厅堂,摆桌宴饮。旧时,有势力的族人还安排搭台唱戏,以供全族欢乐。这种祭祀活动,在崇奉祖先的同时,也达到了后代人祖归宗的目的。
三、家宅祭祀
境内民间祭祀神祇,除在神堂社庙外,人们还习惯在家宅进行,并把“敬神”与“拜祖”结合在一起。过去境内不少人家在自家厅堂或专用房室摆设神案置祖先牌位和神明神位,通常把祖先牌位与神明神像同桌安奉,神明多为观音、佛祖,也有将观音或佛祖安放于另室专用神龛上供奉。同时,也按传统在家中一些地方安置其他专门神位,如“天神”(众位天神)、“门官”(门神)、“地主”(土地神)、“五龙灶君”(灶神)等神位,以求镇宅驱邪,消灾纳福,保佑全家平安健康,事业顺利,财丁兴旺。
祭祀“天神”一般置一香炉,安放在大门口对面,也有放在阳台上。“门官”神是家宅的守护神(门神),其神位一般设在住家大门外边墙下,神位正中写有“本家门官神位”或“天官赐福”。“地主”神是家宅中的土地神(客家人俗称“地主爷”),其神位一般设在进屋正厅内侧靠墙的地板上,神位正中写着“本家地主神位”。“五龙灶君”神(客家人俗称“灶神”或“灶炉阿公”),其神位一般设在厨房内近炉灶位置,神位正中写着“五龙灶君神位”。
民间家宅祭拜神明,较重要的均按照农历年节祭拜,如过年、端午、中秋、冬至以及神明生日等,一般的则在每月初一、十五日简单祭拜。也有每天“晨昏一炷香”,常年敬拜之。祭拜祖先亦大体如此,每逢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十五日、中秋、重阳、冬至以及祖先之忌日等,祭拜较为讲究,而每月初一、十五或每日早晚为平时一般的祭拜,仅点几枝清香,简单叩拜。祭拜时通常“神”、“祖”一起拜,先拜天地神祇,次拜列祖列宗,也有的先拜祖先而后拜神明。家宅中,凡举办寿诞、男婚女嫁、新生婴儿满月等喜庆事宜,也同样要敬神拜祖。清明和农历八月扫墓祭祖时,亦基本如此。
从以上民间“敬神拜祖”祭祀习俗可看出:寺庙祭祀,体现了民间公众化的特点;祠堂祭祀,体现了姓氏家族化的特点;家宅祭祀,体现了个体家庭化的特点。不但在梁化,而且在岭南广大地区尤其是客家地区亦基本如此。寺庙侧重于“敬神”,祠堂侧重于“拜祖”,家宅两者兼重。民间习惯认为逝去的先人乃“驾鹤成仙”,把其当作“神”一样祭拜,由此神化了祖先,这也许是境内乃至岭南广大乡村“神、祖同拜”习俗历代沿袭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