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住 原水北村人多依河边、岭边建房,聚族而居。建屋以岭南建筑为主要形式。一般家境的,以青砖为墙基,墙壁上砌 2、饮食 村民日常饮食,喜香、甜,好微酸、脆滑,一日三餐,其中早餐以粥为主,辅以番薯、木薯、芋头等为食;中、晚餐,以稻米加水煲饭为主;佐以素菜、肉类为菜。素菜除应时蔬菜外,还有腌晒萝卜、腌芥菜(咸菜)、豆豉、腌荞头等。逢年过节,婚生喜庆则以酒、肉为主,青菜为辅。酒以米酒为主,肉多是鸡、鸭、鱼、牛、猪肉。 村民在外耕作,喜采名叫“虾蟹眼”的野草煲水,凉后盛入壶内,作解渴、解暑热的茶饮;在家喜饮冷水(自然河、井水,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多改以冷开水),不分四季,以夏季为甚。做肉汤喜放入枸杞菜、马齿苋。冬季及夏至日,喜吃狗肉。 逢年过节,食品花样很多,常见的是:大龙粄、水粄(萝卜粄)、发糕、沙糕粄、逆糍、粽子、河粉等。 建国前,贫困人家一日三餐多吃稀饭、番薯饭,很少吃肉。建国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常以“一稀二干”为模式;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较丰富了,村民一日三餐则是干稀自便了,然基本是“无肉不成菜”,正如孔子所云“食不厌精,烩不厌细”。 东江河鲜以河砚为最具特色。由于水北村在郡城东江边,故自古以来,村人除善猎捕河鱼为食外,尤喜在江中捞砚来作汤、菜。 3、服饰 建国前,村人穿着多为棉质粗布、毛线、葛布、白竹布等,只有少数富豪官绅穿绫罗绸锦。妇女多穿右侧开襟的大“襟衫”,宽脚交头裤。男子一般穿开襟、七纽四袋的服装,宽脚交头裤;夏天穿短袖衬衫。幼儿多穿系带交襟衫或开裆裤。女子,冬天喜用围巾包裹头部御寒;春、夏、秋季,在外耕作喜戴凉帽。 上世纪50至80年代,男子多穿中山装、军干装,妇女穿小反领开襟装、西装裤。80年代后,男人盛行西装、牛仔裤,女人穿西装裙、连衣裙。至90年代后,女性服装男性化,如很多女人也穿牛仔裤、西装衫、西装裤。女性服饰花样越来越多,如穿露肩、露背、V型领、直筒领服装等。建国前,村民夏秋出外多赤足,或穿草鞋,在家穿木屐;春、冬穿布鞋、草鞋。上世纪60年代中期,木屐逐渐被淘汰。至80年代,凉鞋、皮鞋、高跟鞋遍及全村。至90年代后至现在,耳环、项链、金或玉镯等,在女界流行;男性则多选戴金、玉、钻戒指。 4、用具 建国前后,村人的家庭生活用具大多很简陋,睡的多是木床,吃饭多用四方木桌(俗称八仙桌)、木制长条凳,炉灶大多用砖石砌起,炊具大多是铁锅、铝锅,照明多用松油、茶油、火水(煤油)。20世纪60年代中期,照明用上电灯。20世纪90年代用电饭煲、高压锅、煤气炉;不少人睡高低床、弹簧床。组合衣柜、洗衣机、缝纫机、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电冰箱、自行车、摩托车普遍使用。村人住进新村后,都用管道煤气,部分家庭拥有小轿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