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金埕情浓
作者:苏定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7-27 17:16:46

 

“金埕”——是客家人用来放置先人骨骸的一种容器。旧时中原地区,先人去世后,一般三日左右便要下葬,下葬时挖地五尺,以后再也不能移动它,好让先人远离尘世喧嚣,在极乐世界得到安息,不受惊动。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没有能力完全保留这一习俗,在惠城,一般情况下长辈去世后,后辈会先将先人遗体下葬;待四五年后,于农历八月初一或风先生议定好的一天(多在农历八月份),由家中长者带着家人开坟捡起先人尸骨(惠州叫“捡金”)装入金埕寄放,待日后择风水好地再建坟进葬。旧时,新坟完工亦称“完坟”,完坟时,邀请亲戚和死者生前好友齐集坟前,烧香点蜡烛,摆放三牲、水果等供品,风先生领众人拜过山神、地主后,读祭文、放炮仗,然后大家回到主家会聚宴饮。以后,每逢清明或重阳,子孙后代便来新坟祭拜先人。

惠城这种以“金埕”放置先人骨骸是客家人历史迁徙中逼出来的。生活在战乱时代的客家人,要时刻准备迁徙他乡,一旦要迁移,客家人一定会先把装着先人骨骸的金埕带上随同迁往新的居住地。客家人迁移时往往挑一担箩筐:箩筐的一头放金埕,另一头装着生活必需品,有公鸡和书本等。因为公鸡能报晓,以便早起劳作;书本可以学习,客家人历来崇教重文,好读书是客家人传统的美德。透过这种习俗,我们可以看出,迁徙中的客家人肩上所挑的这份沉重的传统!“金埕”象征了故地文化和世代亲情,故此,无论客家人的迁徙是如何艰辛,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地要挑着先人骨灰前往,只有将先人的骨骸安置好,才算自己扎下根。每年合家祭拜时,老人会对后代讲述过去的生活经历,子孙后代永记这些先人的深情。

先人逝世后,从埋葬到收归金埕的情序是:先人逝后,请风先生到附近山地察看风水,选择方向好、清洁清爽的平地下葬;斜坡或起伏的小面积凹凸地不适宜,这种地形,因其平面面积较小,除有碍瞻仰外,还因凸起受日光照射太长太干燥,而凹者易积水,会使死者肉体还未腐化便糜烂。

一般情况下,下葬后四至五年便可检金,过程如下:

首先要把先人当时安葬的情况及风先生告知的检金日期,告知检金者,待他研究可行后择日起检。捡金对天气的选择相当重要,即使择好日,如风云突变,也要即时改日;定要风和日丽,要有充足的阳光。这主要是捡金者要深入埋入地下已烂的棺材内,其土坑内本身光线已很暗,空气也差,日照充足而不是乍阴乍阳或阴天,捡起来既易也彻底——易于找寻某些散落泥土中的小骨头。

捡金前要在新葬地穴近旁清理好一块近2米、阔0.6米的平地。去掉杂草石块,摆铺好带来的白布或白纸(这看死者亲人的经济情况而定)。另外,在白布条旁摆上带来的三牲、鸡钱(沾上鸡血的土黄色纸条)、香宝蜡烛等拜祭物,拜祭神明并喃喃告知先人:亲人来捡金,安家大吉,勿惊吓等,并将纸、烛烧化,把鸡钱放在基穴土堆上,捡金者拜几拜,在墓穴四周走三圈,问清其亲人安葬的具体位置,手持锄头,在穴四周长方形的四个点上先各锄一下,然后从先人葬地时双脚所在的位置起挖,挖了的泥土倒在远离白布的一边,挖20多厘米深为一层次平台,以后依次从脚起再挖下一平台,越挖越深,至见棺木时,再把堆在木上的土金清掉(如棺面木材已烂,则清理烂木及小心将上面泥土清走,尽量不使其落入棺内)。

除非名贵棺木(楠木等),一般的棺木经过四五年时间大都腐烂。如果棺面盖棺板腐烂得没那么严重,捡金者便会叫先人亲属帮忙抬起盖棺板,以便全面审视棺内情况;盖棺板腐烂得厉害的,一般捡金者自己边清土边拿掉烂板,清理好后,要给阳光、清风吹晒,吹走污浊气,捡金者也休息十几二十分钟,然后与先人亲属站在土穴边,细细评论一番:尽管先人下葬时板底垫十分平坦,经历几年土蚀,腐烂得多数不见板型,骨头沉降不一,高高低低,不能现于一个平面内;而有些部分会沉没于泥中,挖得很平坦的穴底,也会变样,有的高低凹陷,土色成灰黑,有的竟成泥浆。

捡金者下穴捡金前,还要拜几拜苍天,喃喃祷告先人一番,便从先人头部位置处小心爬落穴边,轻取头骨。用手中特制的专用于捡金工作的小刀挑去附在其上的泥、浆,甚至是一些野生植物的幼根,并依次削刮干净,放到穴旁近白布一边的地上,之后是后颈骨,取出放在头骨旁,之后,再拿出双手,上臂单根、下臂双根,有些人如果跌断手骨,尽管生前驳接得完美也无毛病,但死后定会断处重现,一般会分成二截,粉碎性骨折的还会有三五折或以上,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更细心找那些泥土中遗留的小骨碎,并一一摆列在地上,“驳接”完整,如有空隙,便要再细心去找。捡金者大都认真、细心、忠于职守。他们常说:捡金绝对不要粗心,要对得起别人才能对得起自己,好似木匠造门,自己过得,人家才能过得。捡了一会,爬上来把头骨等摆放在白布上,依次按人体骨骼结构图从上到下排列,有某些削刮得不够白净的骨,便在阳光下反复乔削到白为止。

装埕之前,捡金者要引导先人亲属再拜天地,有的金埕移到先人老一辈的坟墓旁暂放,再建新墓;有些人祖宗不在此地的,则暂放山边,挖小半金埕深的土穴,将新装骨的埕放置好,高度约金埕的三分之二,为便于日后寻找,就要插上木板或石板,用油漆写或刻石写上碑文。装埕时,先在锃底平放好脚掌骨一副,先放脚四挣,后排好脚趾,然后依次放胫骨、胫骨与大腿骨关连的盖骨(膝头骨)、大腿骨、盆骨等,最后放头盖骨。检查平稳后,盖上红布,再盖上金锃瓦盖,并用石灰泥或水泥沙浆在盖与锃的结合空隙部填实密封,这样才算装锃捡好金。随后把金锃放置竹箩中,二个人抬至目的地安放好。

客家人在远离故土之后,永远忘不了自己家族的渊源,金锃的存在表达了深远的道理:永不忘记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的根。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