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舞火狗的文化、精神 龙门县博物馆原馆长罗定球说,省群艺部门有关专家认为,"舞火狗"是蓝田瑶族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较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具有纯朴浓郁的民族风格。"舞火狗",它是瑶族的民间习俗,是瑶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对历史的纪念。例如在"舞火狗"的表演中,捆上黄姜叶、山藤,是对祖先游猎艰苦生活的纪念。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久、浩繁的工程,需要从各方面来保护。首先,要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目前,"舞火狗"传承人生活拮据,无法全心致力于传承,政府应该给传承人发放生活补贴,解除传承人的后顾之忧。"舞火狗"是瑶族的传统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在多数年轻人只知道"舞火狗",但已不了解它的真实含义,对舞火狗失去热情。把舞火狗编入瑶族中小学教材,从小就对新一代进行教育和熏陶,让舞火狗的文化和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现在为比赛或是晚会改编的"舞火狗",以及针对游客进行的舞火狗表演,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把"舞火狗"的主要特点搬上了大屏幕。但在提高舞火狗知名度的同时,却失去了原有特色。尤其是针对游客的舞火狗表演,其服饰、音乐、动作、表演道具,都已经失去了舞火狗的原汁原味。如果能在舞火狗保存较完好的村庄建立风情园,舞火狗的传承将会更传统,更原始一些。在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现在瑶族村庄几乎每年都举行舞火狗活动。但是如何更好地发展和传承舞火狗,需要发挥大家共同的智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中秋节前后组织召开经验探讨和交流会,大家为舞火狗的发展和传承,总结经验、献计献策。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舞火狗"已经出现断裂的痕迹。这一岭南"活化石"为研究民俗学、人类学提供了价值个案。目前,龙门县正致力于保护和开发蓝田瑶族文化。这也引起了民俗学等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在龙门县首届蓝田瑶族火狗文化旅游节"火狗文化旅游"研讨会上,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省民族研究所所长马建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宋俊华,国家一级编导、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明敬等专家学者都为蓝田瑶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把脉开方"。 蓝田瑶族"舞火狗"是全国仅有的瑶族"舞火狗"习俗 "蓝田瑶族民俗多,其中'舞火狗'最为独特。"自蓝田瑶族乡建制以来就研究蓝田瑶族文化的马建钊对蓝田瑶族文化情有独钟。20多年的研究,也使马建钊对蓝田瑶族文化了如指掌,就如何保护和开发蓝田瑶族文化有着独到见解。 "舞火狗"简单而古朴,内涵却很丰富。瑶族少女们双手、腰部绑上姜叶,头戴竹笠,并插上香火,扮演"火狗",口中吟唱古老、简朴的民歌,从祠堂、地塘、灶塘到菜园,以简单的动作跳舞拜祭。这是蓝田瑶族少女在表演"舞火狗"。 "据我调查了解,蓝田瑶族'舞火狗'是全国仅有的瑶族习俗。"马建钊肯定地说。 "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夫妻都是通过'舞火狗'活动而走在一起的。以前,瑶族少男少女多数通过'舞火狗'后的河边山歌对唱认识并结缘。而且,瑶族男女基本是本族通婚。" "首次接触就被'舞火狗'这种独特的瑶乡文化所震撼。"宋俊华认为:"遗产的真正价值,在于人们对遗产的认同。没有这一点,其他经济价值、传统价值等都无从谈起。" 10多年前就对蓝田"舞火狗"印象深刻的杨明敬对"舞火狗"赞不绝口:简朴鲜明的"舞火狗",不仅仅是一种怀念,它还表达了一种欢快、流畅的场面。载歌载舞,手上动作简单,脚下舞步轻快。烟雾缭绕下的少女,围绕火起舞。这是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美,是瑶族文化特有的意境。 "最能吸引人的就是少女本身的成人礼仪,由内而外表现欢快地步入成年的心情。"杨明敬说,"全省尚无由民风民俗而产生出来的舞蹈,这是我见过的惟一一个。" 既要原生态又要发展中的"舞火狗" "'舞火狗'要走上舞台,走进中青年。"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孙九霞建议。 "传承保护开发蓝田瑶族文化,首先要唤起瑶族人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觉,让瑶族人自发行动起来传承和保护。"宋俊华认为,保护蓝田瑶族文化就是要保持蓝田瑶族文化的生命力。 如何保持蓝田瑶族文化的生命力?宋俊华提出了3个原则:一是人文价值原则。"舞火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观念性遗产,要遵循传承方式是无形的这个规律;二是生态原则。文化中也有生态保护,保护中体现自然与人文;三是悖论原则。保护方法是多样的,我们应既要原生态,又要现在发展中的"舞火狗"。此外,宋俊华还提出了5个结合:把政策引导与民族自觉相结合;把全面调查和系统研究相结合,深入调查,了解历史渊源,理清来龙去脉;把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把传统保护与发展开发相结合,保护是让传统保持生命力,开发是让更多人认同;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宋俊华建议在开发蓝田瑶族文化产品的时候,建设文化产业链。仅有"舞火狗"是远远不能满足游客需求的,可与温泉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宋俊华还建议举行瑶族服装秀,让传统与创意相结合,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全方位打造瑶族文化品牌。 "我们要弘扬民俗传统,保留它的原生态,实行动态保护,保留优秀的文化传统。"马建钊建议,在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精髓。他认为,文化的保护不能是单一的申报、单一的保护,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舞火狗"拟申报国家"非遗" 目前,龙门正全力筹备"舞火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业内人士认为,鉴于"舞火狗"具有的惟一性,申报成功的希望很大。 据悉,多年来,龙门蓝田瑶族乡一直致力于挖掘和保护好瑶乡的民族文化,并以此为基础,把旅游业、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文化产业相结合,打好民族牌,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经济。据介绍,蓝田瑶族乡准备把位于石马山下的新星村杨枚塘村民小组建设成民族风情村。同时,维修保护上东村田心围古民居。为了防止瑶族文化的失传,该乡还在蓝田民族中学开设了民族文化培训班。此外,蓝田瑶族乡计划建设民族文化一条街,总面积达200亩。民族文化一条街将具有鲜明的瑶族民族特色。目前,功能区的划分已经做好,有广场区、市场区和娱乐区等。一两年后,在这条民族文化街上,游客将可以买到具有蓝田瑶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和服饰。 建设省内最大瑶族旅游乡 1987年1月20日,龙门蓝田瑶族乡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成为广东省7个少数民族乡之一,是惠州市惟一的少数民族乡。蓝田瑶族乡群山环抱,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蓝田将按照三区一中心进行总体布局。三区一中心是指瑶乡风情功能区(包括瑶族风情园、瑶族古村落区等)、科普教育功能区(包括蓝田养驯场和蓝田花卉园)、拓展训练体验功能区(包括军事漂流和拓展训练)和旅游服务中心(建在蓝田圩镇,成为旅客接待基地)。此外,还将建设风情街。"日前,蓝田瑶族乡政府负责人在论坛上介绍。蓝田将以旅游为龙头,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把蓝田打造成广东最大的瑶族旅游乡。 开设瑶族风情园,举办火狗文化节 龙门县政府和文化、旅游部门在挖掘整理传承创新舞火狗的同时,注意把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舞火狗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龙门的民俗风情旅游品牌。该县在蓝田瑶族乡开设了以民俗风情、图腾崇拜、神秘文化为特色的龙门蓝田瑶族风情园,并于2009年5日1日隆重开园。11月21日,龙门县又在风情园举办了首届火狗文化节。丰富而神奇的瑶族文化风情,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 各地嘉宾在龙门瑶族风情园门前下车时,先要经过一座约500米长的悬索桥,到达龙门瑶族风情园的入口处。只见园区大门,有两条耸立的硕大的牛角造型。其中靠右边一条牛角上,刻着"蓝田瑶族风情园"几个金灿灿的大字。身穿节日盛装的瑶民,吹响了牛角号和长杆铜号。鼓楼里的瑶族少女也一边跳着花鼓舞,一边节奏整齐地擂起了巨大的牛皮鼓。据瑶族导游介绍,这四面朝着不同方向的牛皮鼓,分别代表着福、禄、寿、财。 在瑶族少女一阵表演后,许多嘉宾也纷纷上前,拿起鼓槌一顿猛敲,擂得牛皮鼓发出地动山摇的震响。原来嘉宾们也想通过这种纵情的敲打,沾一沾千年瑶乡的福、禄、寿、财呢!从进入景区大门的那一刻起,包括牛角号、牛角造型的拱门、牛皮鼓等,这一切都似乎在向你讲述着一个以农耕为发端的古老民族的图腾崇拜史。 从山脚到山顶,顺着石阶攀缘而上,每一步都仿佛踩在瑶族先民的足印上。在这种步步浸染着瑶族文化的历史性攀缘中,你会发现,这是一次从懵懂到彻悟的心灵之旅。蜿蜒的石阶,横跨于两座险峻石峰之间的悬索桥,它们仿佛都是瑶族先民农耕历史的艰难见证。 当你来到半山腰,在一座观景台前驻足观看眼前的景色时,你会在心底发出一声惊叹:多美的田园画卷啊!原来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壮美的图画:俯瞰山脚下的千倾田畴中刚栽种下去的秧苗,绿油油地焕发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田野中的村舍,整齐中带着几分古朴的天然。袅袅的炊烟从屋顶上轻漫地飘过。微风吹来,竟像梦幻一样具有诗的意境。纵横的阡陌之间,偶尔有几只觅食的鸡犬徜徉其中,眼前莫不是传说中的人间仙境? 旅游一向是与文化紧密相连的,龙门蓝田瑶族风情园的文化价值远远高过它的旅游价值本身。如果说牛角号、牛皮鼓、吊脚楼、对歌台、瑶寨、谷仓、盘王庙等这些文化符号,是带你一步步了解瑶族风情文化载体的话,那么,龙门蓝田瑶族风情园精心打造的一台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则是浓缩瑶族民俗精华,诠释瑶族千年神秘文化的全景画。 (编写者袁治平先生是原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09年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