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和2009年元宵节,由省文联副巡视员张小军和省民协主席罗学光带领的中山大学、广东舞蹈学校的民俗专家组专程到惠东县吉隆镇考察当地的元宵舞龙习俗。惠东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卓秀丽以及市、县文联领导陪同考察。专家组一致认为:吉隆镇元宵舞龙习俗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影响深远,党委政府重视,群众积极参与,在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对民间艺人的保护方面成绩显著,打造出舞龙艺术的品牌。 一、吉隆元宵舞龙的起源 每年传统的元宵佳节之夜,惠东县吉隆镇都要举行舞龙巡游活动闹元宵。据介绍,该镇舞龙巡游活动将持续两天。其中 吉隆镇位于惠州市与汕尾市的交界处。先民最早在宋朝至元朝期间,从福建及广东梅州迁来,他们多保持当地节日祭祀祈福和能歌善舞的传统风俗。据中华书局出版的《惠东县志》记载:该镇“民间自明末清初以来有舞龙闹元宵的习俗”。吉隆镇元宵舞龙最初开始是舞草龙。农村稻草随处可见,用稻草扎龙成本低,而稻草源于土地,反映出当时百姓对土地的依赖和崇敬。每年元宵节,村民用稻草、竹篾、山藤扎成10多米长的草龙,龙身上插满香火,舞动起来火星点点,蔚为壮观。 后来,由于怕引发火灾,人们逐渐改为舞布龙(也称金龙、锦龙、彩龙)。这些年,吉隆镇以鞋业为主的经济飞跃发展,村民富裕起来了,龙的档次也越来越高。老圩村去年元宵节专门从佛山工艺厂订制了一条金龙,花了10多万元。这条金龙长达50多米,龙头 金龙是男队巡游时用的龙。除了男子用的金龙,还有小一点的“女龙”,由女队员舞动。老圩村每次舞龙巡演,有男女两队,其中女队的龙在前面负责开路,称为“女龙”;男队的龙则是整个巡演活动的核心,处在队伍中间。这种舞龙方式只有吉隆才有。每年吉隆镇闹元宵至少保存有一条以上的草龙。 二、流传数百年的独特民俗 吉隆镇元宵节舞龙与广东许多地方不同,它有一整套流传数百年的独特民俗风格,他们的舞龙有如下的程序: “请龙神”:元宵节下午,村民先把草龙或彩龙隐藏在水井旁或河畔,意为龙藏水中。到六点半钟,先由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点三炷香,跪拜龙神,宣读一篇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平安的祭文。读毕,把香插在龙头前面的土地上,鸣炮三响,随即揭开蒙住龙眼的红布(谓之“开光”)。彩龙或草龙由19个青年举着,摇头摆尾,破“水”而出。此时,鞭炮齐鸣,欢声雷动。龙到本村寺庙或宗祠祭拜过神灵或祖先后,逐家逐户给村民贺元宵。村民在家门口摆上香案、水果、斋菜,点燃数万头的鞭炮接龙。 “摸龙头”:伴随着接龙的鞭炮声,舞龙的小伙子受到了周围人群热情的感染,更加卖力地表演。龙身前后左右上下翻腾,赢得阵阵喝彩。此时,接龙的群众跑到龙前面,亲手摸一摸龙头,从龙身下穿过去。摸龙头有悠久的历史了,老一辈人常说“元宵摸龙头,春夏秋冬不用愁”。它预兆着新一年有好运气,诸事顺利。许多在广州、东莞、珠海、惠州等地工作,或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谋生的吉隆人,都会一家老少在元宵节回吉隆看舞龙,并且要亲手摸摸龙头,保佑自己身体健康,财源滚滚。 “拔龙须”:每当龙稍停下来时,男女老幼便抓紧机会在龙身下穿进钻出,相传这样可身体健康,龙马精神。许多村民上前拔龙头的龙须,据说龙须可保佑六畜平安。 “穿龙架”:龙舞到村中空旷平整的地方,便开始穿龙架。龙按一字型摆好,龙头、龙尾在龙珠的指引下穿过龙身。从第3节开始,一直穿完17节。穿龙架很讲究技巧,整个过程不能相碰或打结,寓意从头到尾,圆圆满满。 “化龙”:穿完龙架后,将龙送到河边,把龙盘成圆形,龙头向上,把龙烧化,意谓送龙上天,庇佑人间。 三、舞龙和扮景 吉隆镇舞龙闹元宵的习俗,包括舞龙和扮景两部分。 扮景就是民间艺术大巡游。领头的是当年生肖动物,今年领头的是一头金光灿烂的金牛。跟着是4幅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语以及某某村的路牌,然后是鼓乐队、民间舞蹈队(舞鲤鱼、舞凤、舞麒麟)、灯景队、花轿队、花篮队、花船队。担花篮、举路牌、执掌扇、坐花轿的,均为年龄10岁左右的女孩。一色白上衣,佩金戴银,头戴鲜花;而骑狮、虎、马、鹿的则是清一色的10岁左右的男孩。一样身穿白衬衣,手执彩鞭,英气勃勃。坐花船的是一男一女两小孩。男的扮渔翁,银须冉冉,挥桨划船;女的扮渔家少女,手执渔篓,口唱渔歌。 其余的六七岁的小孩,也打扮一新,手举小龙小鱼小凤的花灯,尾随扮景队伍后面。 近年来,吉隆镇委镇政府十分重视做好元宵舞龙习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每个村委会、居委会都成立1到3支舞龙队,每个村都活跃着一批民间舞龙师傅和扎龙技师。2006年,吉隆镇被评为“惠州市民族民间特色(舞龙)之乡”,成火顺、李惠庭被授予“惠州市民间艺术师”称号。2008年,吉隆镇舞龙闹元宵被评为市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元宵节,吉隆镇舞龙队从去年的21支增加到23支,并有2支女子舞龙队走上街头表演。吉隆镇3万多村民、15万外来工以及来自广州、深圳、汕尾、惠州、河源、梅州的客人观看了舞龙和扮景表演,南方卫视还到现场拍摄了专题片。 (注:编写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