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罗县龙华镇,有一座陈孝女祠。此祠祭祀的不是天上神仙,也不是文臣武将,而是以孝义名闻天下的陈妙圆。祠内有一副楹联:“感藕生莲为孝女,化蜂护国作忠臣。”此联记述的正是陈妙圆的奇闻轶事。
陈妙圆是南北朝时梁人,世居博罗沙河张槎(现龙华镇)。其父名志,字德邵,母李氏。夫妻相敬如宾,年近半百,尚无子女。李氏劝其夫再娶偏房,以继香火。陈志说:“我们平生乐善好施,相信上天必然不会让我断子绝孙的。”天监二年中秋节,陈志夫妇专程上罗浮山冲虚古观上香,祈求保佑早生贵子。不久,李氏果然珠胎暗结,于第二年三月十四日辰时诞下一女。据说当时“光馨满室”。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无不称奇。陈志晚年得女,视如掌上明珠,起名妙圆。
陈妙圆生性聪慧。四岁时,其母叫她背读《孝经》,她不但可以背诵如流,而且能通大义。正所谓“百行孝为先”,“孝”作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早就烙入陈妙圆的幼小心灵之中。妙圆七岁时,其父患病,热火攻心,烦躁难眠。村中医生说要以鲜荷花入药,才能痊愈。如无鲜花,鲜藕也可。当时正是三九寒冬,哪里去找鲜荷花?陈家上下之人,都束手无策。陈妙圆年纪虽小,但心思颇多。她知道荷花就长在荷池,就一个人偷偷地走到离家不远的莲塘,四处寻找。这时,莲塘平静如镜的水面上,已结起一层薄冰,不要说荷花,就是残枝败叶也踪影全无。陈妙圆并不气馁。水面没有荷花,会不会在水底还没有长上来?陈妙圆想到这里,不顾天寒地冻,一下就跳进塘中,潜入池底,找寻荷花。岸上几个牧童都惊呼:“妙圆快上岸,会冻死你的!” 陈妙圆毫不理会,只见她一会儿浮出水面,一会儿又潜入池底。过了半个时辰,还不肯上岸。牧童飞快跑回家告诉妙圆家里人。他们一听,都急坏了,连忙拿起棉大衣跑到藕池大叫:“妙圆快上来!”这时,一朵硕大的荷花从水面冉冉升起,芬芳扑鼻。陈妙圆从池中冒出来,浑身冰凉,冻得牙齿格格直响。可手中还紧紧抱着一条手臂粗的鲜藕。她顺手摘下荷花,爬上岸边,递给李氏说了声:“妈妈,快拿去给爸爸煎药。”说完就昏过去了。李氏心疼地用毛巾给她擦干身子,用厚厚的棉大衣把她裹起来,急忙回家去。池边围观的村民无不称赞陈妙圆“孝感动天”。如果不是神灵庇佑,这天寒地冻,何来新鲜的莲藕和荷花?陈妙圆“孝女”之名就广为传开了。陈志见到女儿如此孝顺,大冷天竟“潜池得藕”,真是老怀欢慰,病已是好了一半。
陈妙圆慢慢长大,已到谈婚论嫁之期。陈志夫妇与妙圆商谈,想为她找一户好人家,以了心愿。谁料妙圆执意不嫁。她对年迈的双亲说:“两老白发苍苍,我若出嫁,谁人在两老身边晨昏定省,奉养天年?我要与两老相依为命,决不去侍奉他人!” 陈志夫妇见她心意已决,只好摇头叹息作罢。
李氏七十三岁之时,无疾而善终。陈妙圆哀泣终日,按礼数收殓出殡。孝子该做之事,她都一一照办,一点也不失分寸。乡人都赞她识礼数,懂孝仪。正当族人抬着李氏的灵柩准备上山安葬之时,天色阴沉,四野阴云密布,微雨潇潇。只有圭瓒岭那边阳光普照,风和日丽。陈妙圆说:“上天指点吉祥之地,我母应葬在圭瓒岭。今后四时香火祭祀,可保我族人福寿安康。”于是李氏之墓就选定在这圭瓒岭。此地本是寂寂无闻的小山丘,自妙圆于此地葬母,奇人奇事,使圭瓒岭之名气一时大增。
李氏死后七年,陈志亦一病卧床不起,久治不愈。妙圆万分忧虑,废寝忘食地在床前伺候。她力劝老父另请名医诊治。陈志对妙圆说:“古人说过:‘人生七十古来稀,’我现在已八十岁了,应该很满足了。”不久,陈志还魂无术,撒手西去。妙圆悲痛万分,与亲友商量,选择安葬之地。有个赶来吊丧的亲戚说:“离此地不远有个小岭叫陈都岭,早就听说这是个‘双燕让巢’的风水宝地。” 陈妙圆点头称许,说:“那就让老父安葬在那里吧!”到了出殡之日,一行人等正要上路,忽然,一双燕子在送葬队伍之前飞来飞去,好像为大家带路一样。到了陈都岭,这双燕子绕着陈志的灵柩飞了几圈,才依依不舍地离去。送葬之人无不感到惊奇。
陈妙圆依礼葬父后,立字据与有关官衙说:“请代我将家产狗菜湖、上下田共九十一亩立为我家的祀田。代收每年田租作我父母春秋二祭之用。”此事办完,她又对族中长老说:“家中先人有可作供奉拜祭的祀田,香火无忧。我就算死了,也全无牵挂了。因为我份内之事,已一一办完了!”不久,她在家中“危坐而逝,其容若生”。这时,她才三十二岁。听到她死讯的人,无不为她伤心落泪。族中之人把她葬在龙华,面对陈都岭,左靠圭瓒岭,以成全陈妙圆侍奉双亲,终生不改之志。在妙圆灵柩下葬之时,有只白鸟在土坟的左边绕飞悲啼,似杜鹃啼血,闻者伤心。更为令人惊奇的是:一只有黑色斑纹的白虎,在妙圆的新坟旁边日夜不停地走来走去,好像巡视防人毁坏,整整一个月才离去。路人啧啧称奇。
龙华乡民都认为本乡出了个大孝女,以至珍禽献瑞,异兽呈祥。于是纷纷上表给县衙,请示逐级上报朝廷,给予褒奖嘉赏。
大同元年(535年),外寇入侵,边关连连失利。有一次,陈元帅率部反击,深入敌后,被困山谷。诸将奋力突围失败,两军对垒,眼看梁兵就要全军覆没了。此时,只见山谷云烟笼罩处,有一位道姑打扮的女子飘然而至。只见她随手一挥,“撒豆成阵”,数也数不清的大黄蜂铺天盖地,扑向敌阵。敌兵防备不及,个个给毒蜂蛰得头肿目胀,鬼哭狼嚎,大败而逃。梁军乘胜追击,一举活擒敌首,反败为胜。陈元帅向道姑叩头,拜谢搭救之恩。那道姑答道:“同姓中人,何必言谢!” 陈元帅再请问道姑尊名,道姑笑而不答。她随手一挥,飘然而去。只见地上余豆,赫然排列成“少女口口贝”五个大字。元帅左猜右猜,也不明其中之意。还是军师机灵,他想:元帅问道姑之名,人名多是两字。“少女”合起来就是“妙”字;“口口贝”合起来,岂不是“圆”字。道姑又称陈元帅是“同姓中人”。为此,他推断此道姑之名必是“陈妙圆”。陈元帅连连点头称是。
陈元帅得胜回朝之后,就把“陈妙圆豆化蜂阵破敌兵”之事奏明皇上。梁武帝萧衍接到博罗知县呈上来的请求褒奖“陈妙圆孝感生莲”之事奏折,正与群臣商议,大为称奇,称之“孝感动天”。不久,又接到陈元帅的奏折,更为惊叹不已。就于大同二年(536年)三月,下诏封陈妙圆为“龙华护国庇民夫人”。并赐山河印一颗、地理裙一条、珠凤冠一顶、锦团袍一件、襟胸带一围、玉瑕披一副、降魔旗一面、斩妖剑一把。命广州刺使、河东王萧誉在张槎乡“置匾、刻铭、建祠、塑像”。并赐封陈妙圆之父母为“龙华世祖”。萧誉奉命到龙华建“陈孝女祠”。并在陈妙圆的家宅旧址建龙华寺,以狗菜湖、径子路等处水田几十亩为墓田,命龙华寺僧人主持春秋二祭。时任长史的王励还为之题刻碑记,褒扬孝道,励正民风。南汉时,陈妙圆又被朝廷追封为昌福夫人。宋淳祜四年(1244年),再被朝廷追封为“孝诚英烈,龙华感应”。自此以后,陈妙圆“感藕生莲为孝女,化蜂护国作忠臣”的神奇而又感人的传奇,传遍罗浮山下,东江两岸。陈孝女祠终日香火不断,求福者络绎不绝。
采集地点:博罗龙华镇
采集时间:1992年
讲 述 人:陈春香
整 理 人:邬榕添
流传地区:长宁、龙华、龙溪及东莞石排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