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蔡屋围:广东省古村落
作者:惠东县多祝镇人民政府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9-28 22:36:11

 

多祝蔡屋围位于惠东县多祝镇多祝社区老城区东片、西枝江河畔,为清初多祝蔡氏家族营建,开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是目前我市在镇区中心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之一。蔡屋围建筑风格独特,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糅合着客家和广府乡土民居特色,并深具人文底蕴的古建筑,虽然历经300多年沧桑至今风韵犹存。2012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

 

一、历史渊源

1、蔡氏族史

据《蔡氏族谱》记载,多祝蔡氏开墓始祖为蔡馥友,清初由陆丰大安军寨围迁至惠州府归善县三兜竹(今惠东县多祝镇)东门开基。据说,蔡馥友略识地理易数,年青经商,往来于多祝与海陆丰之间,闲来属意山川地脉,见三兜竹地处广汕咽喉,水陆交通便利,广汕商贾往来如鲫,西枝江边,翠竹连绵,山清水秀,宜业宜居,于是在清康熙十七年定居多祝岭岗头,是为多祝蔡氏开基始祖。蔡氏从陆丰徙迁多祝开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馥友公作为惠东多祝蔡氏开基始祖,传世已13代,至今人数繁衍达 2000 多人,均说客家话。

2、名字来由

蔡家大院的规模形制,基本是由蔡氏家族春发、荣发、桂花三大房组建而成的建筑群。建筑群以总祠为中轴,沿主街分别建造了今存的维新纪念堂、通奉第、大夫第、奉政第、望楼居等相对独立的围屋。院落内的各房各系具有相对独立的门户,但又紧密相连。此后,由于蔡家子孙甚众,自清中期,各支脉便陆续营建房屋,筑起围墙变自成院落,发展到今天,蔡家院落最终形成庞大的规模,成为多祝镇老城区中心占地方约7万平方米的蔡屋围。

 

二、地理位置

蔡屋围位于多祝镇圩镇多祝社区东片,西枝江河畔,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平多公路改造后,从县城到多祝仅需20分钟,同时,莞潮高速即将动工,穿多祝境而过,在多祝设2个出口,从而使整个多祝在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内,交通区位非常优越。

 

三、建筑风格

1、古建筑概况

蔡屋围占地7万多平方米,整个院落呈环形,建筑群以总祠为中轴,沿主街分别建造了今存的维新纪念堂、通奉第、大夫第、奉政第、望楼居等相对独立的围屋。院落内的各房各系具有相对独立的门户,但又紧密相连。围绕蔡屋院落一圈的主街长约 500米,院落里的三条巷道各长约150米,采用河卵石铺地,连接有序、巷道分明。主要巷道两侧仍保留有不少的古民居、店铺、老屏风木板,反映了昔日的繁华。在蔡家院落的古建筑中,至今还保存有完好的进口坤甸木大门和石雕、木雕、灰塑、壁画,其门板上彩绘的门神,虽经百年历史,但仍清晰可见刻画门神真实的线条和熟练的笔法,从中可窥见古人高超的手工艺术。

2、建筑布局

蔡家院落发端于蔡氏总祠,各建筑沿“阿妈岭”山麓依山就势而筑,东、西、南、北皆有建筑。现总祠坐东北向西南,面朝九龙峰,各房建筑,相互连接、横直贯通,总祠后开三条河卵石巷道,沿三条巷道两边建有大量民居古建筑。

自建筑总祠至今,蔡氏后代一直严格遵守新建房屋均不得侵占和高出总祠的原则,故后世子孙以总祠后的三条河卵石巷道为主,各自往两边扩展院落并最终构成环形蔡屋围。两翼房屋的密集程度和延伸距离相当,呈平衡之势,形成整个院落由一条正街相连,三条巷道互相辅助,各类民居次第建造而成的大围屋。在这些民居中,总祠始终居于院落的中心,而成为蔡家围屋最重要的一个“点”。

3、建材及建筑艺术

蔡屋围古建筑为典型的水磨青砖墙或花岗岩基脚,麻石或河卵石街道,镬耳式风火山墙为特征的广府和客家乡土院落。民居一般为一层三间两廊,有的是两层或三层的镬耳大屋,其耳山墙由实用性转变为强调装饰和风水的观念,山墙高大,“镬耳”往往成为建筑中的精华。

蔡屋围的各个建筑组合、大门的形式,建筑与街道的位置都有自身的地方特色。屋顶为硬山顶,用杉木作檩、椽条,覆盖青灰瓦面,檩条分布稠密,有些甚至一根根并列排放,既可防止“贼人”揭瓦撬梁入屋,又可起隔热御寒作用;地面用青砖、红砖或夯实平整的红砂泥地面,天井多用石条单一或混合砌成,大门用花岗岩石作门框,门框下装长方形石块作门枕;门扇多为进口坤甸木双扇门,外装趟栊,垫轨上镶铜条;门框上镶嵌的门栓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蝙蝠状、瓜棱状、狮子状、螺旋状、 “喜”、“福”等字形,显得精巧玲珑,各具特色;建筑装饰的花窗有条形、圆形、葫芦形、四方形 、“万”字形等等,丰富多彩,实用和装饰性强,艺术效果显著;室内的形、彩画多在大门或厅堂额枋上,有纯黑色描绘和彩色描绘,题材有海水、花鸟、人物、山水等,形象写实,用笔细腻,彩色鲜明。室内木雕多在屏风隔扇、雀替、封檐板处装饰,有浮雕、透雕等内容丰富,有山水花木、动物、几何图案、人物故事、书法等,有些表面施一层金箔,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石雕多在石柱基础上,为刻画浅浮雕花草、孔雀、人物等,这些石雕刀法纯熟,活灵活现。而其他保存完好的灰塑、屏风、牌匾等精工细凿,字义深刻。

4、山房书室

蔡氏信守“学而优则仕”的祖训,先后建起“养中书室”、“育德山房”、“拜竹山房”、“魁星楼” “文昌阁”等培育后代的学堂。现今,育德山房、拜竹山房和魁星楼已经拆毁,只余留遗址。

乾隆年间,蔡步蟾(馥友公之孙)首创“养中书室”于东片蔡屋巷,为本族子弟就读之所,又不惜重金聘请名儒教育族内子弟。清嘉庆初年,由蔡步蟾之子裕亮、裕明兄弟等人建“文昌阁”于多祝西枝江天后宫右侧,后由咸丰二年举人蔡桐卿(裕明之孙)撰文昌阁联曰:“月殿耸高寒,丹桂瓢香,是处层楼应更上;天梯相接引,青云浔路,有人阆苑快先登”。又建“育德山房”及“魁星楼”于多祝阿姨岭右侧。裕明之子蔡应林建“拜竹山房”于多祝吴家祠左侧(现遗址在多祝中学)。为培育本族及乡邻子弟,造就更多出类拔萃之士,不遗余力。至清道光中期,多祝阿妈岭阿姨岭山麓,亭台楼阁,翠竹掩映,联房广厦,蔚为壮观。一时间,诗书唱和,人文荟萃。当时的诗画名人邹恩培,流连循州(即惠州)多祝四载,交结书画诗友多人,吟诗作画,乐不思蜀,留下诗书真迹为证:“……偷闲月下寻诗友,且喜风来驾画船;一曲骊歌分手别,雪泥鸿瓜亦前缘。”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养中书室文昌阁、魁星楼、育德山房、拜竹山房等处,原是名儒传道授业和学子专心学问的理想学堂,旧时蔡氏子孙在这里刻苦读书以求经世致用,考取功名,为家族争光。如今,虽然“魁星楼”“育德山房”和“拜竹山房”等多处建筑已经拆毁,但遗址还在。今天,这里依然保持着原来的幽雅和僻静,楼前的古井还依稀可闻到数百年前的墨香。据蔡应嵩的第七代孙蔡洵良介绍,魁星楼原为三层,八角形制,青砖砌筑,塔顶堆塑的人物,形象生动,意气风发,手执毛笔,直指北斗,喻为“魁星点斗,直步青云。”

 

四、人文概况

蔡氏家族注重文化教育,蔡屋一门曾出四进士,还出现不少举人、进士,被称为官仕之家。其中,名声显赫的有:

蔡家第五代先祖,蔡应嵩,号少彭,道光庚子(1840年)恩科举人,丁未科(1847年)进士及第(与李鸿章、沈葆桢同科进士),钦命江西分巡,广饶九南道,署吉南赣宁兵备道,加三级,赏戴蓝翎,诰封通奉大夫(官二品),领按察使衔,督江西军政,追赠光禄寺卿。二房裔锦青,号芥舟,国子监出身,在道光年间官封一品,赏穿黄马褂,赏戴双眼花翎,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彭玉麟等“中兴名臣”同僚。

蔡家的第六代先祖,蔡绍曾,号复庵,清光绪十一年举人,刺授文林郎,诰封奉政大夫。蔡继曾,号子纯,赏戴蓝翎,知同加衔(正五品)就任江西知县。蔡承曾,号桐卿,清咸丰二年举人,同治元年壬戍科大挑一等(相当于副榜进士),钦加同知衔,分发江西丰城即用知县,历战沙场,待战事平息、功成身退时,醉心于诗书理易;其性秉直高洁。

蔡家的第七代先祖,蔡国鑫,号品三,清光绪会贡士(即进士),民国初广东国民政府议员,具有远见卓识,顺应革命潮流,力主维新。郑之君悼品三挽联曰:“焦琴既歇中郎曲,挂剑还添季子悲”,为国家痛失良才深表痛切!

蔡炳得(第八代),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广东抗日英烈,将门虎子,为国捐躯。

蔡道尧(第九代),民国三十五年外交官,在国民政府时期能维护国体,进退有度。蔡洛尧(第九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高固四团连长,建国初为县公安局副局长。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