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横沥镇墨园古村:金粉世家留余辉
作者:池锦黎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日期:2013-04-18 10:45:05

 

这里有历经几百年依然水质清洌纯净的古井,这里有火烧不穿、枪打不进的私家银库,这里还可能走出了惠州最后一名武进士,这里,就是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墨园村是惠州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其中最古老的文物点诞生于明代,有关部门正准备为这个村申报“广东省古村落项目”。近日,南都记者在横沥镇文化站站长练凤媚和墨园村村支书陈日纯的带领下走进这个村落,从一砖一瓦中,还不难想象几百年前古村的繁华,以及陈氏家族当年的显赫。

 

溯源:骑马滴墨划定村围

据了解,墨园村在明清时期就曾是周边地区的商贸文化中心,在广州、惠州及东江沿岸都较有名气。墨园村的村名由来已久,据《惠阳地区地名志》记载,村民在清初年间到此定居前,用墨水划定地界,因此有了“墨园”之名。村支书陈日纯对此证实:当时的先祖为划定族人的居住地域,一人拿一瓶墨水,骑上马开始滴,滴完墨水圈下的范围就是墨园围。

陈日纯告诉记者,明朝末年,来自福建的陈氏家族迁徙到此,在墨园村定居下来,日益繁衍壮大,成为村中第一大家族,现在村里还保留了比较独特的闽南文化,如每年正月十二一直到正月十八都要举办庙会,非常热闹,这一传统已保持了200多年。

此次将申报“广东省古村落项目”的墨园古井、围门楼、大夫第、老书室、茂记大屋、英记大屋和义记大屋等7个文物点中,其中5项都是陈氏家族的祖业。

墨园村中现存多座陈氏古宅,其中保存最好的两座是举人陈泰的儿子的宅邸。据《惠州府志·选举表》记载,陈泰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戊寅科中举,可惜中举后不久就因病去世。陈泰的儿子陈兴于光绪二十四年中了武进士,根据清末《惠州府志》的记载,陈兴很可能是惠州历史上最后一名武进士。后来在他的主持下,村里建起了宏伟的“大夫第”、“茂记大屋”和“英记大屋”等建筑。

 

前景:可与温泉旅游配套开发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惠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林丽华表示,墨园村的古屋是惠城区乃至全市目前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个古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成功申报古村落后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保护。墨园村的古屋已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据专家出具的意见,这个村是惠州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

惠城区文广新局副局长付雪梅也认为,墨园村陈氏古宅颇具旅游开发价值,而且墨园村距离广惠高速出口只有8公里,离黄沙洞温泉只有5公里,完全可以结合温泉旅游和农家乐项目配套开发。

 

文物档案

名称:墨园古村

地址: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

年代:其中最古老的文物点诞生于明代,建筑多建于明清

特点:村中古屋是惠州现存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古村对于研究明代族群迁徙史、清代建筑和宗族内分房制度等多方面都较有价值

现状:总体保存较好,部分物件在“文革”中遭破坏,部分砖木建筑有霉烂现象

 

走马观花

古井

历经数百年 井水仍清洌

开凿时间:明末

开凿者:墨园村陈氏以及其他家族

保护价值:建筑构造颇具特点,对研究明代族群迁徙史、当地水井型制变化及人们的宗教意识等都有一定价值

墨园古井是此次参与申报的项目中最为古老的一个文物点,开凿于明代。这是一口位于墨园村墨园围大门左侧的明代水井,村里的老人们说,本村的陈氏家族明末由福建迁来时就开掘了这口井。

整个古井占地面积约22平方米,大约有13深,井口直径足有两米。井台由青石砌成,井面等分为八边如同八卦图案,井壁则呈葫芦形,村民们叫它“八卦葫芦井”。

站在井台边往里探望,一股清凉的潮气扑面而来。据目测,井口至水面距离约有六七米,井中储水依然充沛。陈日纯告诉记者,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这口井历经几百年从未干涸过,直到前些年,村里人还从这里取水用,井水依然清冽纯净。后来村里家家通了自来水,人们才逐渐较少用井水了。

墨园古井保存比较完好,井台、井圈和井壁都保存比较好,没有大的损坏,不过井台北面外圈已被后来所修的“墨园围”台基破坏。而且,因年代较久,建造井台所用的红砂岩也开始风化和受损。

围门楼

烧香许愿处 横梁记春秋

始建时间:约清康熙年间

建造者:陈氏以及村中其他家族

保护价值:有明确纪年,对研究清代本地建筑和民风民俗具有一定价值

距离古井10左右,就是墨园围门楼。墨园围门楼(又名协天宫)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当时村民们祭祀的场所,目前仍是村民们烧香许愿之地。

门楼为两层砖木结构,外观呈长方形,面积约为20平方米,门楼顶是龙船脊的造型,覆盖着墨绿的琉璃瓦。底层为进出过道,近2宽的门框上有“墨园围”三个灰塑黑字。门内左边有一架木梯,上层就是供奉关帝的“协天宫”。

顺着陡直的木梯爬上二层,楼面还是当年铺设的木板,踩在上面听得见深沉的回响。露面正中央是一个砖砌的神台,神龛分三间,分别供奉着关帝、医灵大帝和福德公。青砖墙两侧,各有一个绿釉砖雕花窗,正中间青石框边的大窗上面,悬挂着一块刻有“协天宫”三个大字的木匾。

在神龛顶上,记者发现一根被烟火熏得乌黑油亮的横梁,上刻“乾隆癸巳年仲春吉旦重修”几个大字。陈日纯说,乾隆癸巳年即1773年,这个门楼曾经重新修缮过一次,“这说明始建年代更早,有可能在康熙年间。”

据了解,1959年,一次大洪水将门楼两边和围内建筑冲毁,后来村民们将底层的大门、墙壁按现代方式加以维修,地面也铺上了水泥。大门两旁建起了两层瓦房,围内现有徐氏宗祠和陈氏宗祠,年代较晚,规模较小。

大夫第

一年清明时

近千后裔归

建造时间:清同治八年

建造者:陈兴

文物保护价值:主体保存较好,整体规模较大,型制较有特点,对研究清代的岭南建筑较具价值。

从墨园围门楼出来向右约100,经过一个水塘,就到了墨园大夫第。墨园大夫第是陈氏祖先陈兴于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所建造,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当年曾有各房家眷几百人在此居住。

记者所到当天,刚好赶上陈氏宗族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祖,从香港、深圳、广州等周边地区赶回来的陈氏后裔近千人人齐聚大夫第。记者走进大院时,里面正在张罗晚上的宗族聚餐,青年人和中年人们忙着擦洗桌椅餐具、洗菜生火,满头银发的老人们则一边照料着幼儿一边闲聊,整个宅子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老人们很热情地带领记者到宅子内参观。

御赐进士匾额“缩水”

整个大夫第的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其中包括房屋9栋、围墙1堵、院门1座。分前后两进宅院,其中外堂宽约50,进深约30多米,建筑布局大致对称,建筑皆为两层砖木结构,青砖垒墙。

外堂正门的门廊两旁各有一根花岗岩梅花方柱,上面精美的花鸟雕刻清晰可辨,门厅正上方挂着一块长约1的暗红色木匾,上刻“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会试中式第七十九名进士钦点营用守府”。今年81岁的陈月康告诉记者,这匾额是当年祖先陈兴中了进士之后,光绪皇帝所赐,原本有近五六米长,由于年长日久逐渐被腐朽,到现在只剩下一米见方。

大理石香炉逃过“文革”

穿过天井走进内堂,只见里面设着神龛和香案,供奉着陈氏祖先的排位。神龛高约3,色彩鲜亮,陈月康说,这个神龛以及前面一米多高、两米长的红麻石香案都是前些年他亲手重建,原物已在文革中被破坏了。

陈月康指着香案上一个插满了香烛的直径约半米的大理石香炉,满脸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个香炉自从大夫第建成就一直放在这里,没有挪动过,也没受到一点损坏,“文革时有人要把它推到地上,结果怎么都推不动,用棍子砸也砸不破,就一直放了两三百年,到现在我们还在用。”

银库从没让盗贼得手过

从内堂出来,老人们带领记者来到天井左侧的一间暗房,这是当年的银库,用于储存金条、银两等贵重财物的地方。整间屋近50平米,墙面、地板、天花板均由大块青石砌成,严丝合缝,密不透风。老人们告诉记者,陈家曾多次遭遇偷盗、抢劫,但有了这间堡垒般的银库,火烧不穿,枪打不进,没有一次让盗贼得手过。

老书室

学堂变小学 如今空无人

建造时间:清代后期

建造者:陈氏族人

保护价值:对研究清代教育、科举制度和本地民间书室建筑具有一定价值

老书室坐落在大夫第右侧对面,仅十步之遥。书室是清代后期,墨园村陈氏家族为教育村中子弟而建,老人们叫它“恒兴书室”。

书室分上下两层,两进的院落共300平方米,内有房屋5栋。据了解,解放后老书室被改造成了村小学,正面围墙被改建成了西式风格的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起,书房就无人使用,年久失修至今。

目前,老书室的保存大体完整,院内两廊和第一进左稍间屋顶已塌,左稍间内用于间隔的木屏门已全部缺失。

茂记大屋、英记大屋

相似两宅院 父为两子建

建造时间:清同治年间

建造者:陈兴

保护价值:对研究清代建筑和宗族内分房制度具有一定价值

从大夫第出来继续前行约200,就到了茂记大屋和义记大屋。两栋大屋都是清同治年间陈兴为两个儿子所建。

茂记大屋占地面积1177平方米,建筑面积349平方米。平面接近正方形,内有房屋4栋。同样为两层砖木结构,墙上按房间凿开方窗,窗框均为花岗岩。屋内正中为天井,两侧是走廊和廊房,廊房朝向天井的一面有砖雕花窗,内厅有木制神龛。

相邻的英记大屋大小、结构、用材与茂记大屋大致相同,同样为两层砖木结构,比茂记大屋略高。

两栋大屋大体保存较好,但茂记大屋围墙的南、北面已残缺;屋内部分木构件如檩条、横梁等已开始霉烂。英记大屋的部分木构件在“文革”时被破坏。

义记大屋

“凹”形宅院中 壁画雕花美

建造时间:清同治年间

保护价值:对研究福建“福老”语族人迁来本地的建筑特点提供了较好的实物资料

义记大屋是陈兴为第四房家眷所建的宅院。平面为长方略呈“凹”字形,面积为832平方米,比茂记和英记大屋稍小,但结构相似,义记大屋的壁画和雕刻比较精美,但多在“文革”时破坏,现在正门上还能看见残存的部分壁画。

义记大屋外观保存较好,但内部的木构件如仪门、横匾、花板等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部分瓦面有修补,檐口下的木构件如封檐板等有霉烂现象。

小小谜团

古村何以至今完好?

村里有不成文的约定:不管修什么,都不能拆古建筑

随着近几年村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墨园村几乎每家都建起了新房。但村民们告诉记者,村里一直有个不成文的约定,不管修建什么,都不能拆古建筑。村党支部书记陈日纯告诉记者,村委会办公楼前的3个池塘叫藕塘,现在还保持着清朝时的样子。

陈日纯说,保护好古建筑和历史村貌,是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走在几栋古宅之间的村道上时,陈日纯告诉记者,脚下的泥土下面也有文物。原来,这条村道是一条保存完好的石板路,也是当年陈氏先祖筹建,连接着前述各个文物点。历经几百年,石板路现在几乎已被泥土完全掩埋。

顺着他的指引,记者在一个凹陷处看到了一角露出的青灰石板,圆润厚实。陈日纯说,因为下雨天路难走,村里早就想修一条水泥村道,但考虑到这石板路是祖先留下来的,不忍破坏,这一计划就此搁置多年,“我们都希望埋藏在地下的石板路能早点重见天日。”

摄影:陈伟斌

 

(原载2011412<<南方都市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