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艳阳当空。惊艳了南国书香节的第三节民间艺术博览会,和着惠州美丽的秋韵,载着市民的热捧和称赞,带着民间文艺家们的辛劳和收获,优雅告别,待到明年金秋时,再相会。
还记得14日民间艺术博览会开幕那天,进入会展中心大厅的市民许多没有按惯例先进一号馆,而纷纷涌向2号馆,这里有太多的惊奇在吸引他们。这里是一个代表我们惠州民间文化丰硕成果的大舞台,上演的将是一场璀璨夺目的民间文化盛宴。那一个个凝聚着民间文艺家心血、汗水的艺术品,如无价瑰宝把市民的眼球牢牢吸住。民间艺术博览会的展馆已成为每届书香节人气最旺的场馆,充分展示了民间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本土民间文艺家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为文化惠州抒写了艳丽华章。
那天一大早,会展中心还未开馆,我已加入到不少在此等待的市民之中。随着放行的脚步,追着人流,我迫不及待地向着2号馆直奔而去。
庄严威武的抗战主题馆
进入2号馆,首先被那座大型泥塑浮雕《永不忘却》所震撼。今年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在筹划艺博会的五个展馆时,根据民协主席邹永祥的建议,本届艺博会紧扣时代脉搏,专门设立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馆”,并将本次艺博会的主题定为“永不忘却”。
这座由庄敏、陈万景、张又兰、蔡磊等工艺美术家创作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浮雕,是用了3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完成的。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小组的成员们反复探讨,几易其稿,仅定稿就整整花了2个月的时间。这对于他们每一个人无疑都是一次很大的尝试和挑战。我们知道,大型雕塑是项既磨练人精神又耗费人体力的活,历经3个月的废寝忘食,让几个工艺美术家的精湛技艺日趋炉火纯青。他们采用墙皮工艺和泥塑工艺,终于生动再现了东江抗日战场的历史画面。浮雕分三部分组成:痛失家园;奋起抗争;伟大胜利。画面里的人物生动感人,沦陷区尸横遍地,充满灾难和恐惧。第二部分尤为壮观,抗日勇士们英武刚毅,充满昂扬的斗志。他们有的挥动着手中的钢枪,有的跪在地上挥拳呐喊,有的躬身奋力推着大炮的车轮子,还有的在冲锋中负伤却挣扎着坐起。整个画面振奋人心,诠释出中华儿女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斗志。观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站在这座宽8.54米,高2米,具有强大震撼力的大型浮雕前,浮想联翩。望着东纵战士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的身影,77年前日寇侵占我美丽惠州,给惠州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历史也浮现在眼前。1938年10月9日,日本海军第五舰队护送运载的巨大船队悄然向大亚湾进发,11日黄昏,抵达惠阳大亚湾,12日凌晨2时左右,日军先头部队开始登陆,开始了对广东陆地的侵略。
1942年2月5日凌晨,惠州城第三次沦陷。2月6日,凶残的日本鬼子对惠州老百姓进行了惨烈的屠杀。日军用铁线穿手掌、用刺刀驱赶600余人,押至水门沙下西枝江边用机枪扫射、刺刀捅死后,将尸体全部抛入江中,一时间鲜血染红了西枝江。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沙下惨案”,它是日军在广东最大规模的屠城。据统计,从1937年9月12日日军飞机空袭惠州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军正式投降的八年抗日战争期间,惠州市直接伤亡人口近2.2万人,其中,死亡和失踪人口近1.7万人,受伤人口超过5000人;间接伤亡人口超过10.2万人。全市伤亡人数总计超过12万!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写满了日本侵略者欠下的血债。
70多年过去了,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为了祖国的强大,我们唯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抵抗外来侵略,不让可悲的历史重演。这正是“永不忘却”的大型浮雕创作者的初衷,也是民协举办本次艺博会突出的主题。
绚丽夺目的工艺美术馆
走近工艺美术展馆,浓烈的大红剪纸作品强烈地冲击了视觉,给人带来节日喜庆的色彩。剪纸、窗花是中国传统节日里不可缺少的吉祥物品。看到它们,恍惚有要过年的感觉。贾淑云的《福娃》,火红的葫芦旁跪坐着吉祥可爱的福娃,形态天真可爱,为观众带来快乐和福气。刘雅晶的花鸟蝴蝶也充满了祥和喜庆。她的剪纸有极强的立体感,那对弯月下的白孔雀活灵活现,惹人爱怜。她们精巧的手艺,剪出一幅幅生动诱人的作品,让人不忍离去。两人为了这届艺博会,还联手创作出三幅抗战题材的作品,人物惟妙惟肖,从侦察敌情到英勇作战和凯旋归来,每幅作品都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故事。构思简单独特,一目了然,足见其智慧!她们告诉笔者,两人用了整整一周时间才完成了这一系列作品。
我国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据考证,从商代(公元前1600—1100年)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自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年近七旬的苏定明老师的剪纸展位上,挂了不少参展作品。苏老师是位精益求精的剪纸名家,创作了大批优秀的剪纸作品,从他的展台前走过,见他正一丝不苟地专注于为两个参观者剪头像,不忍打搅,悄然走过。刚要离开剪纸展位,我被迎面而挂的一幅剪纸《惠城旧貌》吸引住了,作者梁爱平将昔日惠州的山川河流、古民居和百姓劳作的身影浓缩在一个小小的瓷瓶画面中,颇有新意。这幅剪纸不知要耗费梁老师多少精力,由此可见民间文艺家对惠州的热爱,对民间艺术的执着和追求。惠州艺博会从首届的3个展馆至本届已发展至5个,突出表现了惠州的风土人情和文明新貌。这次展出了农民画、剪纸、刺绣、泥塑、木雕、玉雕、沙画、壁画、藤器、皮影、拼布、纸雕、面具、手工、丝网花、美术、书法、摄影等400多件作品。民间草根艺人们为市民展览、表演民间艺术作品共2000多件(首)作(产)品,崭露出民间文艺家巧夺天工的艺术才华,传递着幸福惠州的乡情、乡音,讴歌了惠州的文明新貌和良风美俗。
令人陶醉的“陶瓷艺术馆”
最吸引我的仍是那千古奇韵、誉满世界的陶瓷工艺品,而且尤爱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的国名最早被译成英文时,便是瓷器的谐音China。本届艺博会的陶瓷艺术馆仍是人气最旺,是市委书记陈奕威停留时间较长的展馆。
惠州本土陶瓷工艺美术家刘汉新的彩瓷作品非常精美,这次展出的有16寸惠州民居系列和西湖系列平盘,还有一个色彩绚丽的做工特别的釉上彩瓷瓶,平沿有勾金,五彩的花卉中有丝线般粗细的织金,花瓶的尖端和底部均有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土生土长的他,在1982年就进入惠州彩瓷厂做画工,从此爱上了彩瓷艺术。1998年工厂改制,刘汉新为了传承这一工艺,竟然将家变成了研究基地,建起电热窑,开始钻研彩瓷艺术。在他反复研磨、大胆创新、不断实践后,终于发明出东江紫砂堆彩画。它的制作工艺是釉上彩,凸浮度较高,立体感强,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主色调是东江砂粉不同的色彩颜料,在烧制过程中通过温度控制使同种颜色发生不同变化,因而形成相同构图不同色彩的美妙艺术效果。难怪它的作品总能吸引人的眼球,让不少钟情者与那光彩照人紫的砂堆彩瓷作品合影。瓷器上的惠州民居、西湖山水图拉近了参观者的距离,产生了较好的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
瓷器是我生活中最钟情的物品之一,青花瓷更位列其首。东平窑的陶瓷像一座价值连城的神秘宝库,吸引了我和众多的喜爱者在此流连。这次展出的有釉上、釉下、釉中的仿唐青瓷和仿宋古瓷,大大小小有400余件,如今在展馆里大放异彩!惠州东平窑是北宋期间广东三大民窑之一,有过100多年的辉煌历史,随后沉寂近千年。是一个叫余小伦的青年艺术家将熄灭许久的东平窑火重新点燃,焕发出强烈的生命力,为惠州民间文化的传承做了件了不起的事。站在这些璀璨夺目的瓷器前,仿佛回到清明上河图中的宋朝,一件件青花瓷器瞬间变成撑着油纸伞,穿着旗袍的宋代美女,娉婷玉立在陶瓷馆里,接受参观者的检阅,也让我尽情领略了青花瓷的传承之美。
市陶瓷艺术家协会主席余小伦的爱人吴丽慧,长相斯文,略显消瘦,是个难得的无比贤惠的女人。公婆、孩子,家里、家外,茶馆生意,事无巨细,样样打理得有条不紊。自从丈夫小伦以东平窑为家,她便默默地用那瘦弱的双肩,支撑起所有的家事。丈夫对陶瓷着魔的程度真可用如痴如醉形容,俨如陷进陶瓷艺术中的疯子,一头扎在东平窑里十天半月不回家,白天与陶瓷相伴,夜晚守着瓷窑,与清风明月为伴,变瓷窑为家。与友人谈话聊天时,三句不离陶瓷。以致婆婆问儿媳丽慧:“半个月见不到他的面,他有那么忙吗?!”吴丽慧告诉笔者:“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东平窑,过去还会陪两个孩子出去玩玩,今年一年我们一家人都没出去过一次。干他这行费用很大,烧窑如同烧钱。可他曾对我说过‘你哪怕挣一分钱都要花在东平窑上!’”可见余小伦对陶瓷的用心有多专一。
这次展出的青花釉里红版画《东江旧事》,是他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特制的,长1.23米,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创作完成。
民间文艺家们倾情奉献,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融入他们挚爱的家园中,倾情创作。陶瓷泥塑作品惊艳了展馆,吸引众多市民不舍离开,除了余小伦的陶瓷、刘汉新的彩瓷作品外,张宏秋的陶塑、王宇文的陶瓶、蔡磊的瓷版画、庄敏的泥塑都是颇受观众热捧的艺术品。王云鹏的一组陶塑简直如偶像一样引来众多男女老幼的围观。一组女性系列制品用夸张和变形手法。将一个个风情万种的女人呈现在展台上,时尚的发辫、波斯米亚长裙、亭亭玉立、栩栩如生。那位潮哥更是引人注目,一撮潮到天上的头发让潮哥愈发活灵活现。他别致的短T恤,袖子用明线逢联,上缀精巧的小扣,下摆类似女孩的吊带裙;下身的牛仔裤更是酷得不得了,前面两块不同颜色的补丁,上面还有云鹏结合华夏元素和象形文字独创出的符号。裤腰上,时尚的皮带扣非常鲜明。高高撅起的屁股诙谐有趣;夸张变形的脸上有一对醒目的兔牙,镶嵌在他洋溢着微笑的厚嘴唇里,夸张却不张扬的得意自然流露。真是神来之作!这可不是在画纸上人物,是个极其时尚的活脱脱的陶哥。上面的每个细节之处,足见云鹏扎实的艺术功底和细腻。
馆内的陶瓷制品多达420多件,几乎各种陶瓷工艺形式都囊括其中。《东江时报》报道:“东平窑陶瓷作品的种类繁多,有釉下彩、釉上彩、高温颜色釉、粉彩、陶雕、陶塑等。除了传统的陶瓷创作,艺术家还用陶瓷为载体,创作出其他新作品。比如,瓷盘画《暗夜》以陶瓷为盘,还融入了东江沙、西湖泥等材料;瓷板画《碎梦重生》将破碎的瓷片进行‘废物利用’重组黏合,变成了立体作品;还有作品《强强联合》,四件陶瓷粘在一起,这是四件陶瓷在烧制过程中发生接触最后连在一起,成为一件浑然天成的陶瓷装饰作品。”的确,这次展出的陶瓷艺术品种类、工艺形式是最为齐全的,是对其综合实力的一次全面展示。自2010年至今,东平窑5年间已投入了700多万,2013年总营业额达200多万,本届艺博会订货3万多元。如今东平窑的陶瓷制器已经远销欧洲各国,重新走向世界。展望前景,余小伦充满信心。
我几次在陶瓷馆停留的时间都最长,看不够、赏不尽,每件陶瓷制品都深深打动着我温婉的心,牵动着我柔情的双眸。离开时还频频回顾,如同告别恋人依依不舍。
琴瑟和鸣的夫妻艺术家
每届艺博会上人们都能见到苏汉洪和吕媛;王宇文和陈圆芝。这是民协两对很有名气的夫妻民间工艺美术家。夫唱妇随,琴瑟和鸣,比翼双飞在民间艺术的康庄大道上,多么令人羡慕和赞赏。苏汉洪老师的烙画《清明上河图》曾获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吕媛的景泰蓝画《竹》获得银奖。夫妻一起创作,一起出现在领奖台,摘金夺银,这岂不是要修炼几百年啊?
笔者从快言快语的吕媛那儿得知,苏老师这次展出作品有8幅,其中以大亚湾渔民为原型创作的《疍家婆》、《疍家乐》大亚湾政府准备收藏。她还透露,将为陕西南郑县做一组30x40厘米的《汉调桄桄脸谱》,37幅。汉调桄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们的展位前,挂了许多烙画葫芦,全是以大亚湾风光为背景的图案,旨在宣传美丽的大亚湾。已卖出200多个。
再来看看另一对民间艺术家。性格开朗活泼的王宇文毕业于广州民族艺术专业学校。1994年来惠州从事广告装饰工作。从2007年开始绘画,主攻国画山水、花鸟。除了画画,他的爱好还有很多,园林景观、赏石、收藏本地古民俗物品,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当问起在刺绣领域崭露头角的爱人陈圆芝何时开始绣花时,他竟脱口说:2000年,绣了一条龙。何以记得如此清楚?原来是美丽文静的圆芝在千禧年绣给心上人的定情之物。“从那时起,我才知道她会绣。”不久他们就喜结连理,比翼齐飞。圆芝婚后不久辞去幼儿园的工作,开了圆芝绣坊。很值得一提的是这圆芝绣坊是圆芝的绣品陈列室,也是王宇文的工作室。这个花草萋萋,字画、绣品、收藏品满室的空间,浸满了浓浓的爱意。他们的儿子也在这里临摹、画画。这是一个艺术的小天地,一家人相互切磋、交流、学习。由此诞生了一批艺博会展品:王宇文的国画《罗浮春》,雕刻陶罐《清代西湖馆》、《丰湖书院》、《佛缘》;陈圆芝的《奥运鸟巢》、《欢荷争艳》、《比翼双飞》等。可喜的是,2012年陈圆芝的《贵妃醉酒》获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铜奖;2013年《鹦鹉梅花》获第三届广佛肇三地同城美术评比金奖;2014年获第三届广东民间工艺精品展(青年专场)铜奖……
艺博会闭幕了,想写的东西还很多,惠州著名微雕师毛国忠的木雕精品还没来及细述,摄影、灯谜、美术、书法和民协艺术团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未能一一道来,第三届民间艺术博览会已圆满结束。可惜拙笔未能详述,文采略输,尚待再续文缘。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