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龙门县永汉镇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探究
作者:何富声(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5-12-09 21:51:18

 

一、探究古村落文化的背景

永汉镇四面环山,地势险峻。境内有350多个原乡土聚(村)落,这些古村落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中官田王屋、振东马图岗、菊庄刘公祠、龙石围刘公祠、合口古村、合口姚氏宗祠、油田太元李公祠、大埔邓氏宗祠、红星十字路村、油田嘉义庄、官田范氏宗祠、鹤湖围古建筑群和古寨遗址等,为具有较高科考价值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古村落。永汉镇古村落具有中原文化与粤中地方独特文化交汇融合的特质,既有客家人的风味,又有当地讲粤语人的建筑特色,古建筑群具有较浓的广府文化有官田王屋、振东马图岗、菊庄刘公祠、龙石围刘公祠、合口古村、合口姚氏宗祠、油田太元李公祠、大埔邓氏宗祠,有较浓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风情的有红星十字路村、油田嘉义庄、官田范氏宗祠和鹤湖围古建筑群,建造依据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学说,又集生态、粤中民风民俗于一身,其建筑跨越宋、元、明、清共800余年。因此,永汉镇相继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前往调研。

 

二、古村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古村落的现状

永汉镇古村落所在区域位于北回归线。永汉河的东边以振东村马图岗村、菊庄刘公祠、龙石围刘公祠、合口古村、合口姚氏宗祠为代表;西边以鹤湖村的鹤湖围、红星十字路村、油田嘉义庄、官田范氏宗祠、官田村的王屋文佑王公祠,油田村的嘉义庄、油田太元李公祠、大埔邓氏宗祠等为代表。现保护较好的村有油田嘉义庄、鹤湖围、官田范氏宗祠、油田太元李公祠,保护中等的菊庄刘公祠、龙石围刘公祠、合口古村、合口姚氏宗祠、官田王屋文佑王公祠、大埔邓氏宗祠,破损严重的振东马图岗村、红星十字路村。

(二)主要存在问题

永汉镇拥有的大量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既有中国传统村落的共性,如中轴、宗法、礼教、风水等元素,也有其自身的地方特色。这些基本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成为传统古围屋建筑的活化石。破损严重村落存在问题是由于没有村民居住,欠缺人气和管理,同时,永汉镇也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随着广河高速公路开通,永汉镇城市化进程势必加快。镇域发展方向将调整,经济将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将高速推进。那么,在镇域经济发展下,如何建设传统围屋古建筑再生的实验平台,探索一个以文化、历史、生态为基础的现代乡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永汉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但是,古建筑保护面临城市化的同时,它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需相关部门作出规划,在保护原村落、原生态、原建筑、原民俗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与修复”,适度发展生态和乡村古文化旅游。

(三)研究价值

1.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原古村落的生态、社会和建筑的共融性,挖掘其文化历史价值,在保护原村落、原建筑、原生态、原民俗的基础上,借助紧靠南昆山旅游区的优势和辖区内三寨谷森林渡假村、造纸作坊遗址、南昆山温泉大观园、富力温泉渡假村、云顶温泉渡假村、低冚红色旅游景区、马星乡野农庄度假片区、合口香格里拉等,建立起新的古村落旅游黄金线路,实现古建筑村落旅游经济和原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推动永汉文化旅游产业新发展。

2.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古建筑群有的以青石或花岗岩石为料,琉璃黛瓦,楠木圆柱、红粉石柱,高墙深巷、曲水绕舍。“后龙山+建筑群+地堂+鱼塘+耕地”,这是永汉镇传统围屋聚落的基本构成模式,反映了“天圆地方”、“天—地—人”的和谐自然观。从构图上看,居民栖居、生活场所、建筑群和地堂一同组成了方形,而半圆形的后龙山与鱼塘,“一实一虚、一阴一阳”则构成了一个圆形,这正好反映“天圆地方”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

3.体现建筑研究意义。各村落的建筑群,对各村落的生态布局、社会发展、人文历史和建筑风格,后德仟博士等专家的研究成果还表明,永汉镇境内的人口划分为“客家人”和“本地人”两类。因此,永汉的古建筑可以分为以“本地人”为主的广府建筑和以“客家人”为主的围龙屋两种建筑风格。

 

三、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及其文化内涵

(一)嘉义庄与农民画

龙门县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龙门的农民画兴起于1970年代,与陕西户县、上海金山的农民画齐名,龙门的农民画结合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绘画形式,以单线平涂手法浓彩描绘乡土风情。2005年,永汉镇嘉义庄成为龙门县首个农民画创作示范村,它将客家村落与农民画有机结合,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点。农民画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风格,描绘乡土风情、民间习俗,再现农民生活的场景和细节,以朴实的画风展现艺术魅力。

(二)王屋古宅与“做棚”活动

1.王屋古宅的情结。已列为“广东省古村落”的永汉镇官田王屋古宅。王屋古宅的房子有200多间,村现有800多村民,但目前居住在古宅的村民只有不到10户人家,绝大部分是年迈的老人。王屋村每年的正月十八日用一直延续着古风民俗举行“做棚”活动,有不少原来住在王屋古宅后搬到外地居住的村民,专程返回王屋古宅参加活动。活动当天,村里熙熙攘攘150围酒席,将古宅祠堂前的空旷地摆得满满当当,盛况空前,将该镇的“做棚热”带进高潮。从这座古宅里走出的后人,他们的恋祖情结,血浓于水。希望王氏后人能把这片建筑保护好。

2.“做棚”民俗。王屋古村落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后人在古宅子里举行“做棚”活动,更是添加了一道有着悠久历史的人文景观。它是“文明乡镇”、“最美乡镇”的标签,充分体现了乡情浓郁,其乐融融,民风古朴,一派祥和。“做棚”的终极意义是“和谐”,吃吃喝喝是形式,沟通感情,融洽关系,互通有无,礼尚往来等等才是实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做棚成为了一个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平台。永汉镇的“做棚”风俗对城市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以此丰富旅游路线,旅游能给农户带来很大效益。

(三)鹤湖围与“上灯”活动

鹤湖围是惠州市唯一前有大面积池塘连接两侧壕沟,三面环水,围后山地的城堡式客家围屋。鹤湖围先后被省文联评为“广东省古村落”,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农历正月十三是鹤湖村的传统“上灯节”,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的“上灯节”都在古宅里举行,为村里新出生的小孩摆酒庆贺,同宗祠的村民,集中在宗族祠堂,接花灯、上灯火、祭祖先、请舞狮队助威助阵,悬挂花灯祈福。鹤湖“上灯节”,源于清同治二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上灯节”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体现,该村就此已向文化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四)马图岗村与陈白沙诗碑

1.关于马图岗村。201212月,广东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认定马图岗村为“广东省古村落”。马图岗是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广东省古村落”,建村近900年,是永汉镇刘氏宗族最早的发源地。2012年,从不少房屋的建筑上,至今还可欣赏到许多精美的壁画和木雕,其宏伟的建筑也吸引不少游人、画家来探访、写生。

2.关于陈白沙诗碑。马图岗古村落的宏伟建筑和精美木雕、石雕吸引了众人。20131020,市民协会员在马图岗村民小组的一次考察活动中,发现了一块明代弘治年间的石碑。这块石碑上雕刻的诗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惟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大儒陈献章写给马图岗先祖刘宗信的。且这块石碑的材质很好,已经达到了玉石级标准。这块由当时顶级雕刻师雕刻的诗碑已经不单是石碑,而且还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四、古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蕴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文化记忆和乡村生态人文景观。永汉镇的古村落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文化内涵和精神资源。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振东马图岗、龙石围刘公祠、合口姚氏宗祠、油田太元李公祠、大埔邓氏宗祠、红星十字路村、油田嘉义庄、古寨遗址已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针对古村落的现状和文化多样性,在古村落文化保护过程中,我们要转变古村落文化保护理念。要保持古村落的特色,呈现古村落的原有风貌。不能为了吸引大批游客而对古村落实行失真的改造,一味追求旅游经济效益破坏古村落的完整性。必须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使保护和旅游发展相结合,形成有机统一。

(一)转变古村落文化保护理念

古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为农村的发展建设积累了丰厚的历史底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破旧立新以及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驱使下,科学合理认识保护开发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古村落文化保护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统筹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本着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传授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属地政府、文化部门以及古村落所在村村委会,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古村落历史价值和相关保护政策措施,做好古村落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营造保护开发古村落,建设特色文化的良好氛围。

(二)保持古村落建筑风貌的完整和真实

古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体现了祖先在建村立围时的智慧。对古建筑进行适当修缮的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维持古村落的整体风貌,充分利用古村落自然地理环境优势。一是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前提下,采取原来的特色建筑材料和传统的建筑工艺,对古建筑进行适当修葺,不能破坏建筑原来的古朴外观和建筑装饰;二是可根据古建筑的用途,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内部的生活设施,如厕所、水电、网络、照明等,满足现代日常生活、办公的需要。有些古村内的老建筑长期空置,将不利于古村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因此除了对老建筑进行修缮外,还需结合古村的发展方向,在完善老建筑内部现代设施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手段合理活化古村落建筑。

(三)保护和传承原有历史文化

古村落的根脉在于其原有历史和风俗文化。文化保护和传承是古村落保护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原居民逐渐迁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气息、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渐流失,最终使古村变成一个只有历史建筑物,而没有软文化、空荡荡的外壳。因此,我们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古村落的建筑和遗址,而且还要继承其特有的文化传统。加强古村落的文化建设,一方面,传承固有的传统文化,保留并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另一方面,给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使其与现代文明适应,在村镇的不断建设、发展中传承下去,并散发出新的活力。

(四)古村落生态文明和旅游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新农村永汉镇东距县城43公里,北距南昆山18公里,南距增城市35公里,距广州市93公里。广河高速从永汉镇内21公里腹地经过,是龙门县第一出口,广州至永汉只需45分钟车程。受惠于广河、河清高速公路等区域基础设施,永汉镇的区位优势日益突显,将加盟珠江三角洲1--2小时时游圈黄金旅游带,开辟生态旅游对于永汉古村落的开发也极具意义。即使在经济效益的推动下,也要避免盲目进行过渡开发,应合理利用古村落文化资源,以旅游发展为契机,彰显古村落生态文化历史价值,使得更多人认识到永汉古村落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感受古村建筑带来的独特魅力和形态。

古村落的保护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保护原村落、原建筑、原生态、原民俗的基础上,必须要根据古村落的实际,不断探究新时期的保护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推动古建筑村落旅游经济和原生态保护,使这些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和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2008年版

[2].刘沛林:《中国人的环境观》,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5年版

[3].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7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