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多祝镇田坑村:溪流潺潺泛波光 细数当年壮阔时
作者:林秋萍(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5-11-04 18:57:00

 

踩着有一定年代的鹅卵石小道,仿若听到了岁月的回音。熟悉的繁花小草,洁净的小溪岩石,扶苏的果木翠竹,山环水绕,古意盎然,一派“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一路溪水相伴,多祝田坑古城已翘首在望。走进田坑村,一个半月形池塘静静地落在城门右侧,伴着一条从门前流过的小溪,叮咚作响,仿若敲着时光的节奏,缓缓地从心田流过,时不时泛起的波光,一如它曾经的斑斓历史在村落中若隐若现。

田坑古城从明末始建,至清乾隆年间,形成了以“大夫祠”和“进士第”为代表的四合院,院式院宅20多及普通房屋近400间房厅规模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由外围的房屋和城墙、望楼合围而建,只设一个城门出入,成内建筑坐落布局对称,如棋盘般有序,由鹅卵石铺成的巷道在房屋间交错。大夫宗祠和进士第等分布在古城左右部分,民居则集中分布在古城的右半部分。建筑群四周筑起坚固的城墙,7个两至三层高的望楼坐落城墙之内,俗称“七星伴月”。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多样,镬耳山墙是广府风格,大部分木雕石雕是潮汕风格,整体布局则是客家风格。墙基、门框、石阶用红砂岩夯筑,带有明显的明代建筑印记。

田坑村原是一大片较为平坦的丘陵地,散落居住着马氏子孙。明末清初,陈氏迁入,繁衍兴盛,逐渐成为田坑的大姓。田坑城便是陈氏所建。陈氏有信公南时因躲避战乱,由广东南雄石井村珠玑巷迁入惠州府归善县长坑,成为陈氏入惠始祖。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陈氏十世裔孙赞琰、赞志,主持修建大夫宗祠,并完善四周城墙。

田坑古城的主要建筑有:城墙和望楼、大夫宗祠、进士第、宁斋公住宅、二城门及民居。二城门是进入田坑城门后的另一道城门,相传是马氏族人所建,相比田坑城门,二城门的年代更为久远。门楼上有一个小庙,安放的是谭公神像。

2009年,田坑古城入选第一批“广东省古村落”。

据陈氏族谱记载,自明末期至清代中期,八代为官。从第七代至十一代五代人中出现了10个“大夫”,其中入清后得“大夫”称号的有9人。

田坑城明清两朝诰封官员:五世祖的君选公,七世祖的尔毅公,八世祖的美叔公,九世祖的大德公、大绩公、大年公、大琳公、大本公、大勋公、大振公、大伦公,十世祖的赞韶公、赞熙公、赞公,十一世祖的耀东公,十二世祖的孙亭公、旋和公,十三世祖的三多公。还有尚义先声的陈大绩,笔精墨妙的陈耀东。

“富奏百万,修治皇河”,大举营造田坑城的九世祖奉政大夫宁斋公,便是人称百万的陈大绩、大名鼎鼎的陈百万。据《惠州府志》记载,雍正至乾隆年间闹过几次饥荒,在丙午年间(1726年)的饥荒中,陈百万拿出1500石谷子减价出售;在壬戌年间(1742年)的饥荒中,他拿出600担粮食按户赠给村民;而在17581758年间发生大饥荒时,他发现家中没有余粮之后,竟然还到远方采购粮食赈济乡人。他的乐善好施,在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的知县陈哲对此大为赞赏,表彰他“尚义先声”,大名如此得来。

而笔精墨妙的陈耀东是陈百万的侄孙。他可以说是陈氏家族中众多“大夫”中官运最为亨通的一位。陈耀东还是田坑陈氏录入新版《惠州市志》人物传中唯一的一位“大夫”;他“军功加四份,记录十七次”,诰封“奉政大夫”。

田坑城的民俗旧例也是非常与众不同的。据传,在清代,田坑城就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年逢较重大的节庆时,族人都会在“古城”门前的旗杆上升起大清龙旗。

而今升旗仪式已不复存在,然而陈氏对祖先的崇敬信仰仍十分重视,时至今日,陈氏繁复的祭祖习俗仍然隆重。

每年626日的谭公诞辰也是十分的隆重。一连几天,田坑城都会举成大型的庆祝活动,届时谭公神像会被请出在村里“行乡”,保佑大平盛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期间,会请来戏班唱戏,连唱几天,村人众亲友都会来参加活动,烧香膜拜,鞭炮庆祝,场面非常壮观。

这些似曾相识的习俗,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去,潺潺的溪水告诉你,它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