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东的西枝江畔边,巍然挺立着一群明末清初时的古建筑。乍一看去,此建筑群就像典藏了千年的历史,有着无穷无尽的文化精华,只取一小隅,就够我们去挖掘一生、品读一生、敬慕一生。
我今天要说的是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村。
皇思扬村位于平山至海丰西坑的古道边,地势平坦,四周林茂竹密,古朴清幽。村庄始建于明末清初,至清朝中期形成规模。现成的大部分建筑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存,村庄的建筑群是按“设治防御”的体系而建。村中巷道纵横交错,外人进村如入迷宫难辨方向,房屋外墙不开窗而布枪眼。古村城廓分外城和内城,外城由东西南北门和围墙(现已大部分拆毁)连结萧、杨、许、郑四姓民居组成。内城由四姓民居分别筑墙围成,再以鹅卵石铺道连接成一座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四合院。村内外遍布水井、池塘和水渠,且有防火、灌溉、养殖和生活用水等实用价值。在风水和景致方面,有月落水中的意境,虚实动静,整个村庄显得灵动,充分体现了“有水则活,有水则灵,以水为财”的古训。皇思扬曾有多个名称,如黄沙洋、黄狮,至今已有500年历史,2005年后,正式启用统称“黄思扬”一名。
皇思扬的主要建筑主要有:城门、武魁楼、郑氏祖居蟹形屋及“三眼井”、翰林第、圣旨牌坊、养正山房、以及龙光书室等。每一个建筑都是一笔辉煌,是我们这些后人无法用稚嫩的笔墨能够诠释清楚的。
我倒是对龙光书室特别地感兴趣。
龙光书室于清乾隆五十七年由萧凤来所建,始未命名。道光年间,萧凤来和多祝凤光村的吕龙光相交甚好,两人一武一文同朝为官,都很看重教育,为了互相勉励,萧凤来将书室命名“龙光书室”。吕龙光在凤光村也建起了“凤来书室”,成为佳话。龙光书室门前立有一支高大的石笔,笔尖朝天,高约丈余。正门有一醒目对联:石渠阁廻,文选楼高。
在门前的广场上就有二十多对石旗杆,当时村里每出一名举人,就树两条旗杆夹,并注明年号、科名。这是“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标志。
萧凤来是多大号的人物呢?据族谱记载,皇思扬鼎盛时期,考取有20多位进士、举人,官居二品至六品。萧运开、萧凤来、萧宪章时任品官,还有萧志君、杨秉智、许石泰等……在当时,都十分地杰出显赫。除此之外,还涌现一批家喻户晓的武林人物,如杨莆、萧壬先、许达三、许景云等等。萧凤来十二岁考得武生、武秀才功名,21岁乾隆四十五年(1788年)庚子科广东省乡式第28名武举人,成为皇思扬村有史以来第二名武举人。
一个村落,何以会涌出那么多杰出人物,除了地杰人灵也许就是风水原因了。
除了杰出人物辈出,皇思扬的民间故事也是精彩无比、趣味横生的。我查看史料时,一度被里面的故事吸引进去无法出来。有屡断奇案的萧宪章,有杨秉智和他的“安和市”,有惠爱可佳的“白须公”,有武痴杨甫,还有“冇相关”的故事,再还有“打虎的故事”,都非常的精彩而引人入胜。
皇思扬的民俗文化风情也很值得围观。其中一个是醮会,每十年举行一次,由萧、杨、许、郑四姓长老组成管理委员会,筹办各等事项。醮会一般在冬季举行,前后共五六天。在村边开阔地搭醮棚,内有神坛、山大士、戏棚,很壮观。整个醮会过程,除本村村民参与外,各家各户还邀请亲朋好友来做客,尤其“行乡日”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就好像过春节。
皇思扬的鼎盛时期,村民尚武成风,除了开设武馆,各姓都有狮队。每年春节,皇思扬不是一般的热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皇思扬在人才辈出的同时,地方的特色食品也不同凡响。其中的萧粉(即猪肠粉、冷粉)、杨虱、许地豆、香枝,让人回味无穷。
“青砖黛瓦石门框,鹅卵石巷通四方,青山绿水安乐住,文武全才大牌坊”。真可谓是皇思扬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