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溪美古村落,是一个行政村,隶属惠东县铁涌镇,与铁涌镇政府比邻,距离惠东县城40公里。地处南海之滨的稔平半岛中西部,西靠海拔533米的百峰山,东临内海考洲洋,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闻名的鱼米之乡。
溪美村约有1500人,均为方姓,母语为占米话。分为新屋、大门边、和衷、北边等4个村民小组,集中居住在村的中心地带。全村约2.8平方公里土地,呈狭长状一马平川坐落铁涌平原。耕地1300亩,埔地150亩,自留山800亩,公共林地1890亩。村民贯来以农耕种养为主,一年两造水稻,辅以海洋养殖等副业。近年推广增种一造马铃薯,村里的收益更是如虎添翼,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的生活水平水涨船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发源于百峰山的两条小溪,一北一南自西向东穿村而过,在村东面汇合,俗称“双水合金”,然后注入考洲洋。缓缓的溪水一年四季有如母亲的乳汁,源源不断地带给溪美村丰富的素养。如今,两溪四岸丛丛绿树掩影,排排翠竹扶疏,田野充满丰收景象,村民安居乐业。
二、历史渊源
据溪美《方氏族谱》记载,该村方姓先祖琡公,厥初食邑河南,为光州固始人,仕唐宣宗,授都督府长史(从三品),被其三世廷范公尊为始祖。三世祖廷范公为唐大顺(890-891)年间进士,卜居莆田刺桐巷,妣林氏。生仁逸、仁岳、仁瑞、仁逊、仁载、仁远六个儿子,因六个儿子都中了进士,所以世称“六桂联芳”。廷范公因子贵而被皇上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民间所见“六桂家声远,河南世泽长”楹联者,即是该系方氏所出后裔。十三世祖武全公,“为当世名士,好学不倦。因时势迭更,遂虑远而怀及攸居。往来由郑岭峰过,上滩望溪美之乡,见山水环绕,足以壮万世鸿基,爰卜吉于斯而处焉。”“是为溪美之始祖也”。在溪美村开基至今,已经繁衍了十八代。据此,溪美开村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悠久历史。
数百年来,溪美村村民,信守“训教义方,好学不倦”的祖训,发扬先人“睦邻而人瞻山斗,轻财而世仰义恩”的风尚,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栉风沐雨,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起了自己的美丽家园。
三、丰富的文物古迹
溪美人在该村创居以来,经过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为子孙后代积淀了一份丰富的历史文化厚礼!方姓在溪美开基之时,先后还陆续有毛、杨、李、朱、林、吴等姓人迁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后来只有方姓坚持下来。他们以宗祠为依托,向左、右、后三个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分别以和衷与新屋两个片区为核心的建筑群体。在清中期以后,村里迎来了大兴土木的全盛年代,仅以和衷南座、和衷北座为代表的古民居就有近30座,各支系祠堂和神庙穿杂其间,互为和谐守望。一排排精致的古民居建筑,鳞次栉比,均采用坚硬的花岗岩石条作基础墙裙,上部为青砖清水封火墙,厚重牢固的正脊垂脊均饰以精美灰塑,青墙黛瓦,雕梁画栋;一条条河卵石铺就的巷道,或宽或狭,纵横交错;形态各异的祠堂、神庙、古井、池塘等,错落有致地依地形散落在各自的位置上。在各个聚落群的外围民居之间,筑起高大坚固的围墙,然后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建起门楼,形成对外相对封闭的村围,提高了村里对外防御功能,为适应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村内一株株名贵古树,与人们和谐相处,或巨干虬枝指向蓝天,或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耸立在路边屋角,为村民遮风挡雨,与村民一起见证着历史发展的脚步。
1、古民居
溪美的古民居,融合潮汕、客家、广府文化建筑风格,三种文化习俗在相互影响渗透。因其受当地的海洋气候的限制,为对付常年出现的台风灾害,房屋建得都相对低矮,几乎不见两层以上的建筑,而且大都是硬山顶的。
⑴ 和衷民居南座 位于和衷村小组,建于清代。建筑坐西向东偏北22度,通面阔11.05米、通进深11.88米,爬狮式布局,砖石木结构,布瓦硬山顶。前置门楼,门夹、门墩均为青麻石质地,门扇用坤甸木做成。墙裙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上部位青砖清水墙。墙楣绘花鸟山水工笔画。廊房的两面山墙砌“官帽,官帽及垂脊灰塑花卉卷草。两廊之间置青麻条石铺砌的天井。上厅前沿两侧分别竖一根扁方形石柱,以其为主设为屏风罩门,墙楣绘如意卷草水墨画。整个建筑小巧玲珑,简朴大方。是当地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⑵ 和衷民居北座 位于和衷村小组,建于清代。建筑坐西向东偏北22度,通面阔11.05米、通进深11.88米,爬狮式布局,砖石木结构,布瓦硬山顶。前置门楼,门夹、门墩均为青麻石质地,门扇用坤甸木做成。墙裙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上部位青砖清水墙。墙楣绘花鸟山水工笔画。廊房的两面山墙砌“官帽,官帽及垂脊灰塑花卉卷草。两廊之间置青麻条石铺砌的天井。上厅前沿两侧分别竖一根扁方形石柱,以其为主设为屏风罩门,墙楣绘如意卷草水墨画。整个建筑小巧玲珑,简朴大方,是当地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上述南座和北座两民居,在建筑结构、建筑风格、建筑规模上都颇为相似,成为姐妹民居,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⑶ 德记民居① 位于新屋小组,建于清代。建筑坐西向东偏南10度, 三开间17.50米、通进深10.50米,爬狮式布局,砖石木结构,布瓦硬山顶。墙裙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位青砖清水墙。前置门楼,门夹为青麻石质地,墙楣绘花鸟山水工笔画。廊房的两面前山墙上方砌成“镬耳”,镬耳及垂脊灰塑花卉卷草。檐口及镬耳上楣用素色瓦当滴水剪边,滴水上有篆体“金玉满堂”、“寿”等字样。两廊之间置青麻条石铺砌的天井。上厅前端两侧分别竖一根扁方形石柱,以其为主设为屏风罩门,墙楣绘精美的山水、人物题材水彩画。
⑷ 德记民居② 位于新屋小组,建于清代。建筑坐南向北偏东20度, 四开间16.80米、通进深12.0米,类爬狮式布局(右边加建一间并开门),砖石木结构,布瓦硬山顶,龙船脊。门夹为花岗岩质地。墙裙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位青砖清水墙。檐口下有精致木雕封檐板。墙裙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为青砖清水墙,墙楣有精致的书法、山水花鸟、人物故事为题材的水彩画。廊房的两面前山墙上方砌成“官帽”,官帽上楣及垂脊灰塑花卉如意卷草。檐口用素色瓦当滴水剪边,滴水上有篆体“金玉满堂”、“寿”等字样。上厅前端有两步架石檐挑
2、祠堂
在民间,祠堂是族人奉祀祖先,血缘崇拜的圣堂,是一个家族凝聚力的象征。通过在祠堂举行一系列拜祭祖先的活动,可以起到敦宗睦族、缅怀先祖的光辉业绩,弘扬先祖传统美德、教育子孙后代,承先启后持续发展的作用。所以,祠堂也是村民的精神家园。
⑴ 方氏宗祠① 位于和衷村小组,建于清代。建筑坐西向东偏北15度,通面阔24.0米、三进深31.5米,上、中、下三间递进加两横屋布局,砖木结构,布瓦硬山顶。主建筑前2.3米处置一斗门,花岗岩门夹、门墩,上方灰塑“方氏祖祠”门匾。两山墙墀头灰塑如意。门边挂“凤毛光祖德;燕翼贻孙谋”楹联,斗门两侧有高大的围墙连接,门前有花岗岩条石五级台阶。前、中、后进各主建筑之间有花岗岩条石铺砌的方形天井过度,地基高度逐进提升,天井左右两侧置廊房,并有过道通两边横屋。第一进和第二进内端置屏门,屏门上方分别挂“光禄源流”、“积庆堂”木匾。第三进前端置罩屏,靠后壁处置祖龛。各进明间山墙墙楣绘如意水墨画。(两边横屋前几年遭台风部分坍塌)斗门前有宽阔的门坪,门坪外置半月形风水塘。
⑵ 方氏宗祠② 位于北边小组,建于清代,坐东向西偏北30度,三开间10.5米,三进深21米,三开间三进布局,砖木结构,布瓦硬山顶。第一进前端置简易凹斗式门廊,石门夹、门墩。门两边贴“祖德源流远,宗功世泽长”对联。第一、二进里端置屏门。第三进靠后壁处置祖龛。前、中、后进各主建筑之间有方形天井过度,天井两侧置廊房。主建筑左右两边3.5米外各建一列厢房,正前方5.5米外置斗门,门两边贴“六桂家声远,河南世泽长”对联。斗门两侧及主建筑后端均建围墙与厢房交联,形成简易屋。斗门前的门坪外有风水塘,祠堂后面植风水林。
3、庙宇神坛
当地坊间有句俗话:“不怕溪美人,只怕溪美神”。从中可见当地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出于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的不解和敬畏,凭着自己朴素的情感,对传说中的神灵逐渐产生依赖和信仰,形成了种种民间习俗,将庙宇神坛作为一种扬善惩恶的场所,也是村民祈求神灵护佑、追求平安吉祥的心灵圣地。
⑴ 水仙爷庙 位于溪美村与沙桥村交界处的合水桥头,建于清代早期(近年重修)。建筑坐北向南偏东20度,台基用灰沙夯筑,平面1.3×1.3米,高0.4米。墙体左、右、后三面分别用三块花岗岩条石砌成。正面敞开,两边有方形石柱,贴“河清及海晏,国泰与民安”对联,供奉水仙爷。传说水仙爷是“水涝神”,民间尊为水仙圣王,也叫水仙王,神诞在十月初十。
⑵ 王爷坛 位于新屋小组,建于清代早期。神坛坐北向南,面宽约3米,进深约1.4米,座基用青麻条石铺砌,其上用9块扁状青麻石竖围成半园形,中间高两边低,半园的前边与竖立的两根方形石柱相接形成一体,柱顶刻成方锥体,正面敞开。坛前0.5米外用方条石砌成一个长2.5米、宽1米、高0.6米的供台。据传,三山国王是指广东揭西河婆镇北面的三座山——独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是人们心中护国佑民的善神。溪美村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王爷神诞举行庆祝活动。
⑶ 帝圣宫 位于新屋小组,始建于清代,“文革”时期遭破坏,2009年重修。现帝圣宫坐北向南偏东10度,一开间3.8米,一进深5.8米。砖混结构,内外墙均贴瓷片,黄色琉璃瓦。石门框,门首嵌“帝圣宫”石匾,两旁嵌“一年四季蒙圣佑;合境平安托神扶”楹联。两面山墙上端砌成“镬耳”,宫脊饰瓷塑双龙戏珠。宫内后壁处置神台,台上从左至右供奉着观音菩萨、关老爷、玄天上帝、谭公爷。宫正前方1.6米外置与宫宽度一样的四柱四角拜亭。
⑷ 伯公 溪美的伯公坛颇多,大多为清代之物。其建筑结构和规模都差别不大。坐向不拘一格,随遇而安。一般是在田头、路边、村角、树头等处砌一平台,在平台上用扁形石板,将左、右、后三面围拢,再在其上用一前一后的两块石板覆盖,两块石板的接合处用灰沙粘合或压上一方石条作脊。正面两边竖两根方形石柱,用以贴“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对联。内面则放两尊伯公、伯婆座像,或只是置一个香炉,摆放三个酒杯。常见的“树头伯公”更为简单,只是在树的根部置一块石头或砖头,再在前面放一个香炉。
伯公,也有称“土地爷”、“地主爷”、“福德爷”等,是管理土地的神祇。一个村庄,无论有无其他神明庙宇,伯公一定是不能少的。人们供奉他,每月的初一、十五,或每逢节日、开工、庆典,都会备上三牲、粄果等去拜祭他,最简单的也会去上三支香,希望伯公保佑家人平安顺利,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伯公是民间最为接近老百姓的基本神灵,也是民间极有权威的的神灵之一。
4、其他文物
自13世武全公在溪美开基始,至目前已经繁衍15代。产生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始祖武全公与朱妣合墓葬好招楼嘶马洋,喝形“轿内夫人”,又名“犁头地”。
⑴ 云龙公墓 位于铁涌镇赤岸岭五脑芙蓉帐下,建于清代。墓体外形为轿椅状,灰沙质地。墓碑上款“乾隆六年岁次辛酉仲冬吉旦立”。 乾隆六年岁次辛酉,即是公元1741年。云龙公,是溪美开基祖武全公的第四代孙。
⑵ 古桥 位于溪美村与沙桥村交界处的农田间,建于清代中期。桥为东西走向,横跨在溪美合水溪上,花岗岩质地,五墩三跨,全长约13米、宽约0.8米。桥台用条石砌筑,桥墩分别采用四根竖立的方条石榫接两条横置的方条石组成,每跨桥面则用三条扁方石块拼合组成。其中东端一跨的石块仅存两条。该桥旧时为溪美通往沙桥、赤岸等沿海之地的必经之路,后因当地农田改造,合水溪裁湾取直,溪道改变,该桥弃置于此,只作为农耕时的通道。
⑶ 古井 溪美村共有古井三个,分别位于和衷、新屋、北边村民小组,始建于明代后期,现存为清代之物。三井的结构、用材、规格都大同小异。井口矩形0.8×0.8米,井深约5米,井水面距井台0.6米。内井体用块石砌成圆筒形,靠井口处逐渐收小,井沿用四块方条石拼接而成,略高出井台。井台平面圆形,用河卵石砌成(近年用水泥铺砌覆盖),边沿处供奉井神。井水至今仍可饮用。
⑷“李广将军在此”碑 位于新屋小组王爷坛前方河边,清代。该碑花岗岩质地,高1.3米,宽0.45米,厚0.18米。正面中间竖排阴刻仿宋体“李广将军在此”六字。
李广,是西汉时期智勇双全的将军,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后,匈奴畏惧,不敢入侵右北平。民间遂借用李广将军的名气来给某些认为不利的地方挡煞辟邪。
⑸ 溪美三保国民学校 位于新屋小组,建于中华民国。建筑坐北向南,六开间21米,单栋深7.8米。砖木结构,布瓦硬山顶,前檐出挑一架梁。各间正面均设门洞,右起第三间正面敞开,两面山墙前端竖方形石柱,柱础方形束腰。
该校在民国时期创办,设初小班,至上世纪70年代止,因校舍不足迁出而停办。
四、古树名木
森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在与自然界共存中,溪美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树木可以遮风挡雨,可资水土保持,可以提供各种生活必须品,可以美化良好的宜居空间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溪美人特别注重树木的种植和保护,在房前屋后,溪边路旁,让各种树木与人们和睦相处,相得益彰。当你一踏入溪美村,各种树木映入眼帘,有的苍劲挺拔直指蓝天,有的枝叶婆娑绿茵如盖,有的披红挂绿散发阵阵芳香,有的硕果累累让人垂涎欲滴,感觉到犹如行走在生态园林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村仅是百年以上的古榕树就有20多株,木棉树10多株,万紫千红6株,槁树8株,五味子树2株,还有龙眼、荔枝 等古树一批。
五、古村落的保护规划利用
溪美古村落,是数百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传统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生态文化。铁涌镇溪美村,将按照 “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把对溪美古村落的保护规划和合理利用列入日常议事日程。现实的情况是溪美古村落,北临324国道、深山高速公路和深厦高铁,东面比邻考洲洋红树林生态发展基地,西面和南面分别紧靠巽寮、港口两个旅游度假区,所以溪美村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具有旅游开发的美好前景。这对保护规划和合理利用好溪美古村落有着重要的特殊意义。所以,我们要在加紧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抓住机遇,看准目标,长远规划,落实措施。我们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加大溪美古村落的宣传力度,让村民们充分认识保护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做好村内所有古建筑、古文物、古树木的保护工作。动员户主对自家所属古建筑的进行一次抢救性维修。
2、在加快建设新农村步伐的同时,做好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避免对古建筑、古文物造成建设性的破坏。古建筑区域内的房子改造建设,由村统一在村外规划土地建设。
3、进一步挖掘整理民风民俗方面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做好对青少年的培训、传承等工作,例如舞狮、武术、山歌、童谣等。
4、继续完善村内的自来水、村道、园林绿化、路灯等,扩大文化广场,增添健身器材,美化环境。
在古村落保护利用中,努力做到以古村落及其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为核心,在着力打造新农村先进文化环境,建立起适合于古村落建设的文化观念,突出古村特色、地域特色、民间特色。把最能体现古村落风貌和历史积淀的人文资源作为村落闪光点,精心规划,有效维护。满足人民群众对两个文明的需求,彰显村落与现代设施的和谐协调。把村落营造成一座“主题突出,特质鲜明,内涵丰富,功能齐全,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互济共长的金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