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马图岗村:广东省古村落
作者:龙门县永汉镇人民政府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9-28 22:31:32

马图岗聚落群是永汉镇刘氏宗族最早的发源地。据史料记载,北宋宣和年间,被谪惠州的原浙藩参政刘仲明,偶过社潭(今永汉镇马图岗),爱其山水,去官后留居之,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建村历史。马图岗聚落群除了最主要的马图岗广府老围屋外,其北侧还有始建于明代的宗信刘公祠,两者之间有解放后从马图岗广府老围屋搬出来的居民新建的面积达10000平方余米的聚落,同时马图岗广府老围屋南侧也有较小的新建聚落。马图岗广府老围屋,是马图岗聚落群的核心聚落,同时也是永汉镇等级最高的广府围屋之一。

 

一、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与人口

马图岗古村位于广东省中部,惠州市的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大三角”的东北边缘,东经113°57′、北纬23°35′。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平原盆地,因此成为一个有着相对明晰的边界的系统。马图岗古村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温差的年际、日际变化较小,雨量丰沛。

马图岗古村占地100多亩,现有人口500多人,水田600多亩,山林2000多亩,全部栽种,没有空荒。

2、交通条件

永汉镇马图岗村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广河高速将古村与惠州、广州、深圳、东莞等珠江三角核心城市紧密相连,村内道路畅通,村道连接S119公路,距广河高速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二、农耕、商贸概况

1、农耕生产

马图岗古村农业生产较多元化,以种植柑桔、龙眼、枇杷、杨桃、水稻、玉米、番薯、花生、粉葛、土慈姑、甘蔗为主,同时各家饲养少数的鸡、鸭、鹅、猪等禽畜。

2、手工业

村内有榨糖厂、榨油坊、酿酒坊和竹签加工厂。榨油坊是农村榨油的场所,一般为现场加工。油坊榨油多为副业,多为秋后开工,春耕大忙前收摊。以花生、黄豆等为原料榨油。民国时期,村内的榨油作坊是用一条粗树干,中间挖一条凹槽,并在凹槽下钻了几个小洞。榨油时,就把原料放到凹槽里面,然后用压板压制原料,压出的油经凹槽下的小洞流出,这样榨出的油更加浓郁、醇香,现今村内还保存着此榨油的传统工具。除了榨油和酿酒外,冬季还有人家在榨糖厂榨糖。

3、集市

村民闲时将农作物收成储存起来,每逢1、4、7日永汉镇集市日就会送到永汉圩上售卖。

 

三、人文概况

1、历史文化实物保存情况

马图岗古村落现存民国时期手抄<<刘氏族谱>>一本,解放初期<<刘寥新书>>手抄笔记一本,2011年重修<<刘氏(七刘)族谱>>一本, “刘氏祠堂记、“捐款芳名录”碑刻两块,“刘氏大宗祠”、“菊庄刘公祠”、“宗信刘公祠”、“樵乐刘公祠”匾牌四块。

2、建村年代及村落历史的记载

有史料记载,最早迁入永汉的如:“刘仲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进士,官浙藩参政,被贬惠州,偶过社潭(今永汉镇马图岗),爱其山水,去官居之。”

3、村落姓氏宗族的记载

永汉刘氏是“本地人”宗族中有记载的最早迁入、永汉现存最大的宗族。但原刘氏族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现有的仅是零星地对原本复原。因此对刘氏在永汉镇现存共有8个村落的建村时间已无具体年代可考证,只能根据现存资料对其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分为初、早、中、晚四期。

初期是以宗族开居者刘仲明刚进入永汉定居的马图岗古聚落为代表,距现永汉镇镇中心东南2公里处。由于年代久远,古聚落已完全毁坏,现仅存地名。

早期以刘菊庄及其三子聚落为代表。刘菊庄所居的古聚落也已基本毁坏,仅存后世历代不断翻新的菊庄刘公祠,位于古马图岗聚落西面。刘菊庄后生四子:耕乐,樵乐,读乐,渔乐。前三子居于永汉,围绕菊庄刘公祠建村,分别居于其北,西南,东三面,距离菊庄刘公祠0.2-0.8公里不等。

中期,以北溪公,官龙围两聚落为代表,位于菊庄刘公祠北,东面各约2公里处。

晚期,刘氏族人又围绕菊庄刘公祠北、南面各约4公里左右处建有埔田、三角夫、松山吓三村。

4、村落代表性人物

由于旧的刘氏族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现有的仅有对开基始祖四代人的记载如下:

始祖:宋进士历官浙藩参政中宪大夫刘仲明;

二世祖:文林郎湖广衡山县尹刘元善;

三世祖:谏议大夫刘友梅;

四世祖:孝元乡举特授文林郎、湖广衡山县尹刘文明。

 

四、建筑特性

1、古建筑建设年代及其由来

马图岗“七刘” 是永汉镇现存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宗族之一。由于年代久远,原建筑许多被毁,现存大部是在原址基础上历代修缮而保存的。早期还有刘菊庄及其三子的聚落这部分,但刘菊庄所居的古建筑也已基本毁坏,仅存后世历代不断翻新的菊庄刘公祠,位于古马图岗聚落西面。

中期,以北溪公、官龙围两聚落为代表,位于菊庄刘公祠北、东面各约2公里处。

晚期,刘氏族人又围绕菊庄刘公祠北、南面各约4公里左右处建有埔田、三角夫、松山下三村聚落群。从刘氏宗族聚落从原本单一的古马图岗,到如今的9个村落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是一个以“马图岗—菊庄刘公祠”为圆心,随时间推移,以半径1公里2公里、4公里的同心圆扩散开去。由此可见,马图岗刘氏宗族聚落群的布局空间图式,是以核心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布局模式。

2、村落传统建筑群的格局、风格、特色

马图岗广府老围屋,是马图岗聚落群的核心聚落,同时也是永汉镇等级最高的广府围屋之一。距离镇中心东南约2公里,背靠素有“永汉龙脉”的横龙山,面朝镇中心富饶的永汉盆地,建筑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中轴上是六堂五进的祖祠堂。基本结构形式为硬山搁檩,以砖墙承重,局部用木构架。通面阔18.95米,5开间,通进深58.5。堂与堂之间以庭院相隔,庭院中央为青石板甬道,左右为开敞的回廊相连各堂。每堂除了明间开敞外,次间和稍间都是封闭的房间,共有4间房间,并都有其特定功能。例如下堂四房一般为族内公共物品存放处;2-4堂十二个屋,则用于居住族内男性年长者,并按上堂大,左为尊的原则排序。下堂开敞的明,次间为门厅;中间四堂为族内公共事务处理处(如开会,丧失,喜事等);最上堂的明间开敞,用于放置祖宗牌位。每一堂的山墙上都有高大、雕刻精细的“镬耳”,显示了马图岗聚落当时的繁荣的景象。

祠堂两边是居住单元,共有三种:

第一类是“竹筒式”居住单元,即单开间民居。每户面宽较窄,约3.6米,进深通常为6-7米。有时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把前半部分划为起居室,后半部分为卧室。“竹筒式”民居由于层高约4—5米,因此可建阁楼,用于堆放杂物。这一类在马图岗广府老围屋中分布于外侧围屋,共39间。

第二类是“三间两廊屋”居住单元,即三开间主座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的三合院住宅。其平面内,厅堂居中,房在两侧,厅堂前为天井,天井两旁称为廊的分别为厨房,柴房等。入户大门在两廊的侧边。其主要分布于聚落的祠堂两侧,现存8个。

第三类是“三开间天井式”居住单元,即上三间、下三间,正中为天井。这类居住单元等级高,房间多,位于“三间两廊屋”居住单元前面,祠堂左右两侧,共2个。

马图岗整个聚落具有很强的防御性。不仅祠堂背后有三层楼高的炮楼,同时四面环水的设计也大大保护了聚落。

菊庄刘公祠,始建于明代初期,后经历年多次翻修。分为上,中,下三堂。基本结构形式为硬山搁檩,以砖墙承重,局部用木构架。通面阔18.95米,5开间;通进深51.5米,面朝东南。下堂明间面阔5.7米,次间3.5米,梢间3.125米,前设门廊,内凹2.7米,有露明的檐柱。其中,明间与次间以木构件相隔,无墙体,对内开敞,而次间与梢间则以承重砖墙分隔出对称两小房间。中堂,上堂相应各间大小,布局均与下堂对齐。三堂以内外两庭院相隔,庭院中央为红砂岩石甬道,左右为开敞的回廊相连各堂。祠堂共有8间房间,并都有其特定功能。下堂两房一般为族内公共物品存放处;上、中堂六屋,则用于居住族内男性年长者,并按上堂大,左为尊的原则排序。下堂开敞的明,次间为门厅;中堂为族内公共事务处理处(如开会,丧失,喜事等);上堂仅明间开敞,放置祖宗牌位。

3、建筑细部装饰工艺特性及其功能

菊庄刘公祠是砖、石、木结构,青砖墙红砂岩勒脚,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辘筒瓦,素胎瓦当滴水,木雕封檐板,墙楣灰描壁画。头门设四根红砂岩前檐柱,四条木连系仿,前檐三步梁,梁上有木雕驼峰、升斗和系板。门前麻石砌筑鼓乐台,门额悬挂“菊庄刘公祠”木匾,双掩木板门红砂岩门框,石雕麻石门墩。二进前设两侧廊,面阔三间,前檐以红砂岩石柱承重。两侧廊间为天井,青砖铺设,红砂岩甬道。二进共六柱十三架,两侧设厢房,后檐设屏门。

4、传统民间美术

古村里的古建筑上面留下了很多精美的壁画和木雕,这些都是当地的民间艺人留下的艺术作品,非常值得我们珍惜和爱护。其中那些壁画就是现在的龙门农民画的起源作品,现在的龙门农民画师还经常到马图岗附近的几个古村落里面写生画画,从中吸取艺术营养,创作出题材和风格各异的精美龙门农民画。

 

五、古村的保护

古村、古镇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历经朝代的更替,见证历史的变迁,反映独特的民风民俗,传承着文化的延续,是不可再生和不可代替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继承利用。任何一个古村古镇的历史,都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是全社会和全人类的精神文明财富。以人为本,保护利用古村古镇,使之流传后世,永续利用,这项工作刻不容缓。振东村马图岗古村落显示了明、清及近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必须着重做好古村的保护利用规划,将古村的保护利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详细规划明确保护地段、保护街区、保护对象、赋之保护规划的法律性,严格按规划实施,杜绝侵害古村古镇的违法建设行为。同时加强文物文化部门与建设、土地、园林、宗教、旅游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提高保护利用规划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村内保护的思想意识,让村民自觉保护古村,爱护古村。这样,不但使古村保护完整,而且使周边建筑和环境与古村达到协调和谐。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