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坑古城以大夫祠和进士第为代表 2009年12月6日,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民协在广州花都炭步举行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授匾仪式,惠州市的田坑古城和鹤湖围村双双获此荣誉。 田坑古城位于惠东县增光镇长坑村,始建于明末,建成于清乾隆年间。据《惠州府志》、《陈氏二、三房合建宗祠碑》和《陈氏族谱》记载:陈氏入惠始祖有信公的第七代至十一代出现了10个“大夫”,第八代的奉政大夫西峰公获得此地,其子奉政大夫宁斋公“富奏百万,修治黄河”的同时,大举营造田坑城。经几代人的努力,在12000平方米的半月形土地上,修建起以大夫祠和进士第为代表的四合院式民宅20多座及众多房屋,四周筑起坚固的城墙。 田坑古城除西南角部份房屋及部份城墙已坍塌久,其余均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 明末清初,田坑原为马姓村民所有。 约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陈氏入惠始祖第八世西峰公在地舆先生的协助下,首次购入田坑部份土地,并开始建造房屋。 乾隆三十八年(1773),陈氏十世裔孙赞琰、赞志,主持修建大夫宗祠,并完善四周城墙。 2003年初,县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中发现该古城,并进行调查研究和保护规划工作。 2004年3月,大夫宗祠被惠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田坑古城占地12000多平方米,平面近似半月形。以大夫宗祠和进士第为代表的20多座四合院式民宅,主要分布在古城的左半部份,右半部份主要为200多间一字栋式民宅。屋前屋后的巷道宽为1.5至2米,均用河卵石铺设。全城仅在东面中间位置设一大门,7个望楼左三右三后一分布在城墙中间,故俗称“七星伴月”。门前右侧有一池塘,一小溪池塘外侧从门前流过。 田坑陈氏,秉承“天行健,君子当自强”的家训,自明代末期至清代中期,八代为官。从第七代至十一代的五代中出现了10个大夫。其中第九代的陈宁斋官至济南司马,“富奏百万,修治黄河”,诰封为奉政大夫。这些历史,无疑给当时的耕读之家田坑凭添了几许光彩。当年田坑城的繁荣昌盛,似可管窥“康乾盛世”之一斑。 城墙和望楼,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城墙全长500多米,高4至5米,用青砖或“三合土“筑成,只设一个城门出入,七个望楼均为两至三层,且与城墙互为贯通,各层设有瞭望孔和铳眼,防御性较强。 大夫宗祠,位于古城内左前方,大门首挂“大夫宗祠”木浮雕牌匾,建筑为二进四合院式布局。墙体用青砖彻成,大门为青麻条石。第一进为门厅,抬梁式木架构,设有屏门,中间为长方形天井,天井左右两侧墙上,分别嵌《二、三合建宗祠碑》和《祠堂条规》石碑。后进为抬梁式木架构,前挑檐梁上置一对木雕狮子,以承托檐檩。厅后壁设神龛供奉陈氏祖先,龛上方挂“宁静两公祠”木牌匾,左右两侧挂竖行书木浮雕对联:“八世振宗功,溯贻谋厪念大夫阴德;两房同享祀,思继述无忘司马家风。” 2004年3月,大夫宗祠由惠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注:编写者袁治平先生是原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09年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