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屋围中林立的功名石碑。 奉政第瓦檐下的字画颇具欣赏价值。
通奉第。
奉政第。
蔡屋围鸟瞰。
活灵活现的石雕。 “据说我们的老祖宗蔡馥友略识地理易数,年轻经商,往来于多祝与海陆丰之间,看到我们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广汕商贾往来较多,特别是西枝江边翠竹连绵山清水秀,是块宜业宜居的风水宝地,于是在清康熙十七年到此定居。” 走在蔡屋围古村用河卵石铺成的巷道上,今年69岁的蔡仕尧向记者讲起了关于蔡屋围古村的来历,他说,蔡氏从陆丰迁多祝开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传世已13代,至今已有2000多人,如今在古村居住的村民大约还有400人。 “我们这个古村基本是由蔡氏家族春发、荣发、桂花三大房组建而成的建筑群。”蔡仕尧告诉记者,蔡屋围古村的建筑格局以总祠为中轴,沿主街分别建造了今存的维新纪念堂、通奉第、大夫第、奉政第、望楼居等相对独立的围屋。院落内的各房各系具有相对独立的门户,但又紧密相连。“自建总祠至今,蔡氏后代一直严格遵守新建房屋均不得侵占和高出总祠的原则。”因为有此祖训,蔡氏子孙以总祠后的三条河卵石巷道为主,各自往两边扩展院落并最终构成环形蔡屋围。两翼房屋的密集程度和延伸距离相当,呈平衡之势,形成整个院落由一条正街相连,三条巷道互相辅助,各类民居次第建造而成的大围屋。“只要三条巷道的六道闸门同时关闭,任何人想进村基本不可能。” “我们这个古村的各个建筑组合、大门的形式,建筑与街道的位置都有自身的特色。我们古村的‘养中书室’首创于乾隆年间东片蔡屋巷,为本族子弟就读之所,又不惜重金聘请名儒教育族内子弟。”蔡仕尧介绍,蔡氏信守“学而优则仕”,先后建起 “养中书室”、“育德山房”、“拜竹山房”、“魁星楼”、“文昌阁”等学堂,这些曾是儒师传道授业和学子专心学问的理想学堂。如今,“魁星楼”、“育德山房”和“拜竹山房”等多处建筑已经拆毁,但遗址还在。 古村名片 蔡屋围古村位于惠东县多祝镇多祝社区东北面蔡屋围、西枝江河畔,为清初多祝蔡氏家族营建,开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蔡屋围建筑风格独特,总建筑面积约 姚木森 摄影 (原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