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墨园村:广东省古村落
作者:惠城区横沥镇人民政府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4-09 11:05:23

 

墨园村古村落是惠城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个古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中最古老的文物点古井诞生于明代,距今约400年。墨园村在清初就曾是周边地区的商贸文化中心,在广州、惠州及东江沿岸都较有名气。这里的一砖一瓦,无不透露出几百年前古村的繁华,陈氏家族当年的显赫也可见一斑。

 

一、地理概况

1、地理、人口

墨园村古村落位于惠城区北部,横沥镇中部,周围地势低平,土地肥沃。墨园村总占地面积298.7万多平方米,其中古村落生活环境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村内主要姓氏有陈、朱、曾、徐四姓,人口1936人,最早的于清初从福建漳州迁居至此,全部操“福佬”语(即闽南语)。累年平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日潮热,冬无严寒。

2、交通状况

墨园村位于东江北岸,古村落南距东江约200米,距横沥墟6500米;北距狮子头山(高程55米)约3.8公里;东距X208县道650米;北向100米有村道可通县道。由于墨园村位于东江沿岸,古时主要靠水路运输,上游通往河源,下游通往广州,横渡对面通往博罗县。解放前有很多渡船途经于此,现村里有船供村民方便渡船到对岸往来。村内交通往来也极方便,大小村道贯通各个村小组。

二、农耕生产、作坊商贸概况

墨园村土壤肥沃,农副产品丰盛,商贸繁荣,生活富裕;墨园人精明能干,敢于创新。那一排排的青砖黛瓦、高门大柱的古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前人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个,更为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留给他们的经济观念。

1、耕作、养畜养禽情况

墨园村耕地面积13.15万平方米,以种植水稻为主,是“超级稻”示范基地之一,此外还多植荔枝、龙眼、西瓜、玉米、青椒等果蔬。20世纪80年代村民们开始种植西瓜,品种多样,有黑美人、无籽瓜、新红宝、麒麟瓜(黄肉瓜)等。90年代初期,西瓜盛产,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因此被誉为“西瓜村”。现村中有上百户人种植西瓜,全村年产75万公斤,均供出售或等外人来收购。甘蔗的种植土地不宜太湿,墨园村的土壤正适合甘蔗种植。因此,80年代开始村民就大量种植甘蔗,主要用于制造蔗糖。几年后,他们又找准了另一个目标:种茄子,很快茄子又成了菜市场的抢手菜。

村民多养鸡、鸭、鹅等家禽。

2、作坊、商贸概况

村内共有4间小商铺供应村民的日常生活用品。解放前,村里有多家糖作坊。种植甘蔗到制糖工艺全部由村民们自身完成,村民们常常将煮出来的黄糖装进罐子,务农回来的时候泡点蔗糖水喝,清凉解暑。解放后,大多数年轻的村民到深圳等附近地方学习厨艺,做起了厨师。陈国忠、陈玉辉是他们的领军人物,在他们的培养带领下,全村有400多人成为厨师,他们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有的在广州、深圳,有的在香港、上海,乃至在新西兰、新加波、美国和韩国等,因此墨园村也被誉为“厨师村”。20世纪80年代初期,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于糖厂、林厂、渔业,现村集体经济以渔业为主,将鱼塘承包给村民经营。

 

三、人文概况

1、陈氏族史

相传陈氏祖先是清初年间的文状元,原籍福建,由于和当地的武状元发生纠纷,所以在康熙年间举家从福建迁居至此,至今约300年。由于年久失存,有族谱记载的始于光绪二十五年。陈氏家族日益繁衍壮大,成为村中第一大家族。墨园村至今还保留了独特的闽南文化,如每年元宵期间都要举办庙会,非常热闹,这一传统已保持了200多年。

2、村名由来

墨园村的村名由来已久,据《惠阳地区地名志》记载,村民在清初年间到此定居前,用墨水划定地界,因此有了“墨园”之名。由于当时是邻村翟村的村民先移居此地,于是陈氏祖先只好向他们买地方。翟村人给了他们一盒墨水,说他们能用这盒墨水围多大的地方,就卖多大的地方给他们。聪明的陈氏祖先拿着墨水一路骑马奔跑,隔远才滴一滴,所以围的地方很大,滴完墨水圈下的范围就是墨园围,墨园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3、代表性人物

据《惠州府志·选举表》记载,陈泰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戊寅科中举,但是中举后不久就因病去世。陈泰的儿子陈兴于光绪二十四年中了武进士,根据清末《惠州府志》的记载,陈兴很可能是惠州历史上最后一名武进士。如今,陈氏子孙有些在本地,有些移居深圳、淡水,遍布各行各业,或自己办厂。

 

四、建筑特性

墨园村古建筑有十多栋约350间,其中围门楼、墨园古井、大夫第、老书室、茂记大屋、英记大屋和义记大屋7处点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这7处文物点有5项是陈氏家族的祖业,其中保存最好的两座是举人陈泰的儿子的宅邸。古屋墙壁有一丈厚,双重门,有9厘米厚,门窗甚少,屋瓦密且坚固,防盗功能极好。

1、墨园围门楼(协天宫)

位于墨园村墨园围前,墨园村的中部,北纬23°13'21.1",东经114°34'41.3",海拔高程23m,属于城垣城楼。门楼为两层砖木结构,单间,平面呈长方形,面积20平方米,方向南偏西40°。硬山顶,龙船脊,碌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底层为进围过道,石砌门洞,方框券顶,花岗岩石框边,方门框上灰塑黑字“墨园围”。门阔1.7米,门内左边设木梯上二层为协天宫。二层楼面为木板上铺旗盘砖,后檐墙前有砖砌神台,神龛分三间,分别供奉关帝爷、医灵大帝和福德公。墙为青砖清水墙,以墙承重。子孙梁下刻“乾隆癸巳年仲春吉旦重建”字样。前檐封檐板作滴水瓦状,墙左右竖开绿釉砖雕花窗,中砌矮墙,青石框边为大窗,上悬挂“协天宫”木匾。

门楼现保存一般,其南向近前为空地和鱼塘;东南向近前为“协天宫”;西向不远有“大夫第”、“老书房”等古建筑。墨园围门楼对研究清代本地建筑和民风民俗具有一定的价值。

2、墨园古井

位于墨园村墨园围大门左侧,墨园村的中部,北纬23°13'20.7",东经114°34'41.3",海拔高程22.5m,为明代水井。井深约为13米,井口至水面为5.7米。井腹大于井口,井口圈为花岗岩,稍高起,直径1.26米;井台等分八边如八卦图案,以花岗岩横铺四排,向井口渐收,外以红砂岩镶边,每边长1.74米。红砂岩与花岗岩间为排水沟,南向留有排水口。面积21.72平方米。井壁以红砂岩砌筑,石块大小不等,约在30厘米×20厘米左右。

古井保存较完好,其西南向近前为空地和鱼塘,四周民居较多;西北向近前为“协天宫”;西向不远有“大夫第”、“老书房”等古建筑。墨园古井对研究明代族群迁徙史、当地水井型制变化及人们的宗教意识等具有一定价值。

3、墨园大夫第

位于墨园村第19小组,墨园村的中部,北纬23°13'23.4",东经114°34'37.1",海拔高度23m,为墨园村陈氏祖先陈兴于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所建。其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属宅第民居,共有房屋9栋、围墙1堵、院门1座。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堂屋门向南偏西12°,由三堂、二横及前后围墙构成。堂横屋建筑布局对称,但前二横长短不一,左横稍长,前后围墙不平直。围墙夯筑,前围墙中部稍靠左开牌坊式三间三楼歇山顶院门,龙船脊,以墙承重,次间封闭;两头连接横屋的博古龙船脊镬耳封火山墙,形成前院;后围墙在堂横屋后围成后院,堂横屋与前横屋之间左右有门可沿围墙进后院。建筑皆为两层砖木结构,硬山顶,龙船脊,阴阳瓦,青砖清水墙下部夯筑。堂横屋面阔5253米,进深30.74米,正面开三门,有门斗。正门门廊立花岗岩梅花方柱,三步梁,双挑出檐,一斗三升承檩,、驼墩、雀替,封檐板等雕刻精美。门两旁皆挂木横匾,正刻“文魁”,阳刻“大夫第”,左侧有上款“都察院都事加二级陈其侯立”,下款“同治八年乙次已己仲秋谷旦”。门厅正门墙上挂横匾写“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会试中式第七十九名进士钦点营用守府”下款“陈德元恭承”。上堂设神龛、香案。右侧门进去有一屋,屋顶横梁密集,上铺有木板,楼板用大理石砌成,具有很好的防火功能,用作仓库。左侧最后一进有一阁楼,占地60多平方米,供晾糖之用。中门屋内有私人银库,用红砂岩错落砌成,大约15立方米,用于储藏金、银等贵重物品,窗棂用铁条横竖交错组成,异常坚固,用于防盗。

大夫第主体保存较好,门前空旷,其东南约130米有“墨园围”;屋前10米有“老书室”、西向不足百米有“义记屋”、“茂记屋”等古建筑。墨园大夫第对研究清代建筑具有一定价值。

4、老书室

位于墨园村19小组,墨园村的中部,北纬23°13'21.8",东经114°34'37.5",海拔高度23m,是清代后期墨园陈氏为教育村中子弟而建。书室总体布局基本完整,平面为长方形,面积298.1平方米。二进五间,面阔22米,进深13.55米。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硬山顶,龙船脊,墙下部夯筑,上部青砖清水墙。门开于左稍间,有门斗,青石框边,门向南偏西24°。正面围墙中间建有带西式风格的门(1964年改建,现封闭),两次间风火墙为院内两房的风火山墙。书室内中部为天井,两边原有廊连前、后进,并于廊后开门通往稍间。二进前檐廊立方形花岗岩(梅花)柱;廊檐为四檩卷棚。二进后墙上、下两层皆开方窗,上层红砂岩、下层花岗岩框边。博风的灰雕、封檐板的木雕多为花草、人物,较精美。

老书室大体完整,其东南约130米有“墨园围”;屋后10米有“大夫第”、西向不足百米有“义记屋”、“茂记屋”等古建筑。老书室对研究清代教育、科举制度和本地民间书室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

5、英记大屋

位于墨园村19村小组,墨园村的中部偏西北,北纬23°13'24.1",东经114°34'34.8",海拔高度23m,为清同治时期的陈兴为其子所建。大屋平面接近正方形,占地面积1177.56平方米,建筑面积348.7平方米,共有房屋4栋、院门1座、围墙1堵。五间二进,面阔1899米,进深18.36米,前为院,建高约2米围墙,东南向建九檩硬山单间斗门。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硬山顶,阴阳瓦;墙上部青砖清水墙,下部夯土墙,墙上按房间开方窗,花岗岩石框。大门用花岗岩石框边,有门斗,无门墩,门向南偏西14°。挑檐梁下用插承托。门厅无楼,设屏门,上有横匾阳刻三字,“敦”、“堂”二字可辨。天井两侧为两廊和廊房,廊房向天井一面开砖雕花窗。上厅设木扇门,内设神龛。大屋的斗、封檐板、博风等,分别有木雕、灰塑、绘画,内容为花草、人物、家禽等。西侧为平列的茂记大屋,相距1.5米,建筑比茂记大屋略高。两屋后墙间建有后门。

大屋大体保存较好,其东约150米有“墨园围”;约50米有“大夫第”、老书房;院子前紧邻有“义记大屋”等古建筑。英记大屋对研究清代本地建筑和宗族内分房制度具有一定的价值。

6、茂记大屋

位于墨园村19村小组,墨园村的中部偏西北,北纬23°13'24.5",东经114°34'34.1",海拔高度23m,为清同治年间的陈兴为其子所建。大屋平面接近正方形,占地面积1177.86平方米,建筑面积349平方米,共有房屋4栋、院门1座、围墙1堵。五间二进,面阔18.99米,进深18.36米。大屋前为院,建围墙,高约2米,东南向建九檩硬山单间斗门。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硬山顶,阴阳瓦,墙上部青砖清水墙,下部夯筑墙,墙上按房间开方窗,花岗岩石框。大门用花岗岩石框边,有门斗,无门墩,门向南偏西14°。单挑出檐,挑檐梁下用插承托。门厅设屏门,无花板,直接顶在二楼木桁下。天井两侧为两廊和廊房,廊房向天井一面开砖雕花窗。上厅设木门,内有木制神龛。大屋的斗、封檐板、博风等,分别有木雕、灰塑、绘画,内容为花草、人物、家禽等。东侧为平列的茂记大屋,相距1.5米,建筑比英记大屋略矮,装饰较朴素。两屋后墙间建有后门。

大屋大体保存较好,其东约150米有“墨园围”,约50米有“大夫第”、老书房;院子前紧邻有“义记大屋”等古建筑。茂记大屋对研究清代建筑和宗族内分房制度具有一定的价值。

7、义记大屋

位于墨园村19村小组,墨园村的中部偏西北,北纬23°13'22.9",东经114°34'34.5",海拔高度23m,共有房屋4栋,为清代建筑。平面为长方略呈“凹”字形,面阔41.83米,进深19.90米,面积832.4平方米。建筑为堂横式围屋,二层砖木结构,硬山顶,阴阳瓦。墙上部青砖清水墙,下部夯筑。外墙按房间各开一方窗,花岗岩石框边。堂屋五间二进,门有门斗,花岗岩石框边,门向南偏西19°。正门厅内设木板屏门,上横匾正面阳刻“□堂”三字,背刻“视履考祥”四字。进门左边有一侧厅,供娱乐休闲之用,古时主人常常在此邀请亲朋听戏赏乐。上厅设花罩,挂落下花牙子雀替细长,内原有神龛,“文革”时拆除。檐下单挑出檐,丁托挑檐梁。左右横屋略伸出,在横屋与堂屋间设花岗岩石框边门。边门门厅设有屏门,后为天井、巷道。义记大屋的壁画多在“文革”时破坏,现正门上壁画可见,为人物、花、木等,较精美。各处封檐板皆有较精美的雕刻。

大屋外观保存较好,其东约150米有“墨园围”,约50米有“大夫第”、老书房;院子前紧邻有“义记大屋”等古建筑。义记大屋对研究“福佬”语族人迁来本地的建筑特点提供了较好的实物资料。

 

五、古村落保护规划

1、传承与保护

一直以来,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墨园古村落的保护传承工作,安排2名专人定期打扫、维护古屋,发现古屋破损及时维修。村委会也非常配合古村落维护工作,村民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也日益增强。墨园人的目光总是向前的,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古建筑是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时,他们已经有了行动。村里一直有个不成文的约定,不管修建什么,都不能拆古建筑。村委会办公楼前的池塘叫藕塘,现在还保持着清朝时的样子。走在几栋古宅之间的村道上时,是一条保存完好的石板路,用青灰石板铺砌,圆润厚实,也是当年陈氏先祖筹建,连接着前述各个文物点。历经几百年,石板路现在几乎已被泥土完全掩埋。据村支书说,因为下雨天路难走,村里早就想修一条水泥村道,但考虑到这石板路是祖先留下来的,不忍破坏,这一计划就此搁置多年,但他们希望埋藏在地下的石板路能早点重见天日。

近年来,墨园村越来越重视古村落的传承和发展,致力于经济、民生建设,于2009年完成了村主道硬底化建设,提高农村经济社会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并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意识。墨园村村委会坚持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把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古村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古”为依托,修旧如旧,着力做好古村人文资料的搜集、挖掘和整合工作。

2、开发前景

墨园村的古屋是惠城区目前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个古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古屋已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而且墨园村距离广惠高速出口只有8公里,离黄沙洞温泉度假区只有5公里,结合横沥镇富力温泉旅游和农家乐项目配套开发,前景可观。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墨园元宵节活动更是受到广泛的关注,曾多次被《南方都市报》、《惠州日报》报道,旅游规划、文化工作人员也多次到古村落观摩、调研,均对古村落的维护和开发作出高度评价。今后,我们将把墨园村古村落打造成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集客家、“福佬”文化为一体的宜居宜业旅游景点。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