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镇平政村平政村小组古村落位于惠东县东南部、吉隆镇北面,紧邻海丰县鹅埠镇。平政古村村中有围,围中有村,原有东、南、西、北四个围门。从南门进入,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笔直的中央大道,可远见座于平政围中轴末端的列圣宫;两旁是整齐划一,又各有特点的清代建筑。古色古香的围村,又充满现代人生活的盎然生气。 一、历史渊源 “平政”一名的由来,最远可以追溯到元代。从元代的平政站到明清时期的平政驿,“平政”历来是岭南古代交通地图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地标,它是广潮官道上的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商贾云集的圩市,直到今天仍是吉隆鞋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政村域由莲花山脉至龙星山脉下,是块平原地,地域呈正方块状,古人称“平正”。后因认为笔架山有文人之气,遂在正字旁加“文”字称作“平政”,取“平原福地,政策(气)昊天”之意。 二、地理概况 1、基本情况 平政村(行政村)下辖九文地、象牙坑、半径、平政、新村、老村、罗屋、白云仔、新阶下、移民等10个自然村。平政自然村古村落座落莲花山脉南段与大亚湾之间的丘陵谷地之中,分为平政圩和平政围,村落建房占地面积313亩,有耕地1230亩,现有住户282户1553人,村民素以农耕为业,种植水稻为主。1990年后,随着吉隆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大多数在圩镇办鞋业经商或从事其他职业。 平政村域内方言为客家话。 2、气候水文 平政村地处低纬度,日照时间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累年年平均气温22.1度,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13.3小时,平均降雨量 3、山脉河流 平政村前临考洲洋内海,背靠海拔1000多米的水底山,环境优越。惠东境内有大小河流63条,其中沿海地区独流入海的小河有19条,包括吉隆河,属粤东沿海水系。吉隆河发源于虎头石山西南麓,从琥珀村向东南流,先后汇合4条支流,其中平政河由半径水和河北水汇成,从东北注入吉隆河,转南流 4、交通概况 平政村古村落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紧邻鹅埠镇,自古以来都是从归善县进入海丰县的交通要道。明朝初年,平政设驿站,已有大道从惠州经平山、平政通海丰,传说今国道324线一段就在此古道基础上建造。 古村内有从吉隆圩经石湖头、平政、半径、九文地到三多松的平政村道,距吉隆镇政府驻地约 二、农耕、商贸概况 平政村耕地面积约1230亩,土地平整、肥沃,村民主要经营农业,主产稻谷、番薯、芋头;经济作物以种植花生、甘蔗、玉米、红黄麻为主。村内办有各类果园,主要种植荔枝、龙眼、芒果、番石榴等果树。生产收获工具有禾桶、地豆刮、石磨、镰刀、收割机、脱粒机等。养畜家禽以鸡、鸭、鹅为主,采用饲喂大米、糠饭、稻谷放养方式。古村内从事工匠的主要有木匠、泥匠、铁工。1990年后,随着吉隆鞋业的发展,平政村民大多外出经商办鞋厂、经商或从事其他职业。 至今,村内位于西门左侧约 三、建筑风格 1、古建筑特色现状 平政村古村落民居建筑是明清时期建筑,每座建筑一般都有厅、房、天井等,民居屋檐内外均有精美的的石雕、灰塑或彩绘,其中以四角楼保存最为完整、最为精美细腻,是清同治年间的建筑。 平政村最大的民居建筑群位于平政围,站在高处鸟瞰,俨然就是一个微型城池。 平政围的地形叫乌鸦落形地,龙脉称双龙灌穴,在清咸丰以前已有多个姓氏的村民在此居住,并曾作为清朝的平政司所在地,但至咸丰年间方始筑围,并在南门至列圣宫之间开辟一巷为中轴,形成一纵八横巷道。原围面阔、进深约 2、文物古迹 (1)四角楼: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为赖氏平政开基第六世兰芳、桂芳兄弟历时五年建成,门匾上题“佩宝含华”四字。该建筑为“四点金”式围屋,坐东北向西南,典雅大气,通面宽 1940年5月,该房屋局部遭日本侵略军焚烧,后修复。据闻,在抗战中期,进占海丰的日军途经平政,由于平政赖氏后代、当地土豪赖耀庭开枪进行抵抗,恼羞成怒的日军对平政圩进行报复,致使平政圩在抗战期间一度转移到吉隆圩。当年东纵游击队击溃赖耀庭部队后,赖带领残部逃入四角楼负隅顽抗,游击队由于缺乏攻坚炮火,多次进攻未果,还遭到严重伤亡。 (2)叶吉甫墓:位于平政村平政小学后面,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墓体用三合土夯筑,进深 叶吉甫,名珠,陆河县螺溪人。崇祯十一年,加封为吏科右给事中。叶吉甫襟期爽朗,制行刚介,以诗书课子孙,更严纯礼仪,睦族恤邻,急难周济。妣罗氏,诰封儒人;其子叶高标,崇祯时官至吏、礼、刑三部尚书,太常寺少卿,总理天下十三省粮饷。 (3)平政古道:明朝初年,吉隆平政设驿站,已有大道从惠州经平山、平政通海丰。据乾隆《归善县志》记载,驿道沿平山、碧山、白云经仙水塘到北合桥下通平政到伯公坳往海丰,今广汕公路(324国道一段)传在此古道基础上建造。 (4)东门井 位于东门左前侧约 井台圆形,灰沙台面微凸,台边以花岗石条镶边,直径 井内壁圆,直径比井口略大,用鹅卵石垒砌。水面至井口 井水清凛,现仍使用。 (5)西门井 位于西门左前侧约 井台圆形,灰沙台面微凸,台边已残,现直径约 井内壁方,与井口齐,用花岗岩石条叠砌。水面至井口 井水清凛,现仍使用。 (6)东门古桥 位于平政围东门前约 桥为石梁桥,建于东门前的平政河上,东南—西北走向,全长约 桥面用12块花岗岩长条石架设,石宽在0.4至0 桥两头各有用石条铺就的阶级。 (7)东门楼 位于平政围东墙中部,门向东偏南,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民国时期因游击队攻打赖耀亭时被炸毁。现门楼为民国36年(1947年)重建。 门楼为单间两层(现楼层不存)硬山建筑,阴阳瓦,夯土墙。面阔、进深 门分内外。外门拱顶方框,有门斗,花岗岩框边,宽 (8)南门 位于平政围南墙(围的正面)中部,门向南偏西,始建于清咸丰年间。 门为方框,花岗岩石条框边,石条皆凿有孔洞、凹槽,以设栅栏。门的厚度约有 (9)颖川堂(赖姓) 位于围前左第二排第一座,门向南偏西,清中期建筑。 祠堂面阔、进深 方框门花岗岩石框边,有门斗,门廊上封檐板有木雕,新填彩。 头进后檐柱、后进前檐柱为方形小梅花石柱。两廊前檐柱圆,上木下石,木短石长。 后进前檐廊上作四檩卷棚顶,堂中设木龛,内供赖姓祖先神位。 附:有钟姓颖川堂,位于赖姓颖川堂后,建筑形式、风格基本相同,但未经新的修饰,墙体为泥坯。 围内仅此两座建筑为镬耳山墙。 四、人文概况 1、建村历史 平政在汉代时已是交通要道,只是尚无村落,至元代,有林姓从厦门迁居至平政,平政才开始了驿站历史。明洪武元年(1368),归善县在此设驿站;清朝皇太极初年(1635年)钟氏村民在平政居住耕作,建钟氏宗祠,正式建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邮递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平政村建围;清乾隆(1736-1796年)后期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一直为集市圩场,清至民初曾设尊正约。 平政各村民国时隶属吉平乡,1951年3月,吉隆成惠阳县第十七行政区时,建平政联村;1952年12月成立平政乡,隶属惠阳县第十七行政区;1957年10月,吉隆乡成立高级社时并入燎原社;1958年10月,隶属吉隆人民公社光辉营建制;1959年3月,吉隆公社设置生产管理区,半径片和平政片隶属汉塘生产管理区,石湖头片5村组成五星大队隶属惠阳县财贸农场;1961年6月,域内成立半径大队、平政大队,五星大队划归吉隆公社,改称石湖头大队。1963年1月,半径、平政、石湖头3个大队合并为平政大队。1975年4月,又析出半径、平政、石湖头大队。1984年4月,3个大队合并建立平政乡,隶属吉隆区公所。1987年4月,平政乡改称平政村民委员会,隶属吉隆镇。1989年11月,改称平政管理区办事处,为镇政府派驻机构。1999年5月,改制为平政村民委员会,实行选民直选。现在村里还有许多当地平政村民居住。 2、族谱姓氏 平政古村落族谱姓氏众多,其中元代时只有林姓一氏族,发展至今,已经有林、赖、钟、李、叶、蔡、邱、廖、范、杨、陈、刘、缪、石、张、庄、彭、吴、朱等19个姓氏。<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