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霞角村:广东省古村落
作者:惠阳区良井镇人民政府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4-11 16:14:57

 

霞角村位于惠州市惠阳区良井镇西部,东与良井圩镇相连,西与永湖镇稻园村相接。

霞角村人杰地灵,崇文重教,有着灿烂的文化历史和客家文化底蕴。在浓郁的文化氛围熏陶下,这里文风昌盛、人才辈出,孕育了宣统举人杨彦生,光绪武状元杨殿昌、光绪二十年甲午科举人杨果庵,惠州东坡亭、东新桥和广州旧体育馆设计者杨思忠,人民解放军师长杨汉朋,国民党新一军师长杨伯和,惠州市人大常务副主任杨有义,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等贤人志士。一代代名人,一座座客家围屋见证了这片乡土的辉煌。

霞角村这座人文历史和客家文化厚重的名村,有着五百多年的客家人聚居历史。据记载,在明朝嘉靖年间,杨氏先祖开始迁入霞角村,并陆续修建了各具特色的围屋。据统计,杨氏先祖在良井镇先后建起60多座围屋(或祠堂),其中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霞角村就占有5座。霞角村客家围屋在建筑风格和元素上集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建筑主要以清朝为主,尤以乾隆年间和嘉庆年间居多,是客家民居受广府地区建筑影响最直接的地区之一。围屋以“四进三横”为核心,左右分间为单位的“实心式”客家围屋,围屋大多规模宏大,依山而建,前低后高,中轴对称,层次分明,主要的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设置于主建筑两旁,门前有半月池,背后有“风水林”,主体是中轴线上的堂屋(又称祠堂),多为四进,也有三进,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围屋防御性能强,墙上设有哨口和枪眼,碉楼之间有巡道相通,装饰较为华丽,造型气派,内墙壁画色彩分明,栩栩如生,空间布局合理,私密性较好,学术上统称为归善式客家围楼。

大福地祖祠,建造于清乾隆五十年,距今已有222年。大福地祖祠是一座气势恢宏、融自然景观、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客家古建筑。

该民居属四进堂屋类型(初始规划建四个碉楼,后因建设资金欠缺,只在西侧一进建了一个),坐北朝南,两层结构,楼角3层,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500多平方米,共有四进二横九厅十八井,房间150多间,最多居住达500人。

第一栋建有一个大门和两个侧门,三门朝南,门框皆用0.2厚麻石砌成,石面内砌有0.08×0.08正方形凹孔,用于防盗。大门门楣上雕着“薰风南来”,东西两侧门分别刻着“仁寿光涵”和“霭气祥吉”苍劲大字,大字雕法庄重、圆润古朴。大门外檐装饰华丽,封檐板下都饰以精美的石雕和砖碉。大门正厅长年固定摆放着两张木椅,供族人乘凉、休息、商讨之用。第一栋与第二栋之间隔着一条80多米的走马道(又称长天街),此道供村民用作防御。据传受到外敌入侵时,只要有一处发现敌情,稍为大声呼喊,整村都能听到,集体抗击外敌,走马道还是晾晒衣物、摆放农具、集体活动场所。第二栋正大门门楣石匾上赫然浮雕着“关西流芳”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这是纪念杨震公的牌匾(杨震<?—124>东汉弘华阴<今属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被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德、太尉等职。当时朝廷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切谏,结果被罢官,流放到关西当教师,在关西做了许多爱国爱民的事情。第三栋厅堂是举行结婚仪式、庆典和族人百年归寿“打斋”的地方。第四栋正厅为祠堂(即祖堂),厅堂神位两侧楹联为:“经纶盖世推三相,清白传家守四知”。楹联由来据传:杨震在位时,行事清正廉明,秉公办事。有一次,他的一位下属王力为了想让杨震提拔,三更时分来到杨震住所送100万两黄金给他,杨震拒不受贿,王力劝说:“你不用怕,没有人知道。”杨震直言不讳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谓无人知晓?”王力见状,便灰溜溜地走了。此后,华夏大地,凡是杨氏祠堂的楹联均书“经纶盖世推三相,清白传家守四知”,以它来弘扬杨震公的崇高精神和品德,教育子孙后代清白做人、公正待事。第二栋至第四栋,均有“走马道”通往各家各户,整座建筑栋栋相连,户户相通,浑然一体。祖祠四周由麻石、灰沙砌成,墙厚0.6,南墙上方每隔3设一个炮眼(射击孔),用作防御。据传1941年,侵华日军小分队企图抢掠,看到围屋昂然挺立、固若金汤,便生畏而退了。

祠堂建筑工艺精湛,富丽堂皇。每栋厅堂墙壁上方彩绘着山水画“百鸟归巢”、“七姐下凡”、“嫦娥奔月”等壁画,至今栩栩如生,精美无比。厅堂栋梁上浮雕着“百子千孙”、“奕世其昌”等字,字体严实酣畅,甚富神韵,正门接开阔的禾坪(晒场),前方有一半月型水塘,面积约3500平方米,塘水碧绿,水平如镜。

如此辉煌、闻名遐迩的祠堂,成为当时良井标志性建筑,在清代末期出版的归善县地图,只有“大福地”坐标,却寻觅不到“良井”字样。

水尾仔村祖屋,始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长40.7,宽32.6,建筑面积1326.82平方米。坐北向南,属三进两横方形的客家围屋,三个大厅(下厅、中厅、上厅)和两个大天井把堂屋分成对称的东西两大部分,各有12个房间(分成平行的三个横排、3个冲凉房、2个花厅和两个小天井,精准的对称和巧妙的设计充分体现出围屋的庄重和辉煌。

该祖屋还充满神秘色彩。南面正门被严密地封住,而东面的侧门则永远敞开着——据说正门六十年才能开一次,若平时一开门,当村就会发生火灾。这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

水尾仔祖屋还是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清光绪初年,水尾仔村杨殿昌(又名杨国威)赴京城考进士,在考场上,他边走边运气来到一块重150公斤的“镐石”边,一举掇起绕场走了三圈,当第四圈还剩一半路程时,突感体力不支,他急中生智,马上松手,拼尽全力,用右脚将“镐石”踢出六七米远。教官见状,拍手问道:“这是何种招数?”杨殿昌回答:“这叫狮子滚球。”考官笑曰:“美哉,妙哉。”就这样,杨殿昌考取了“武进士”,受到光绪帝“恩荣三锡”,名闻遐迩。国民党新一军整编师师长杨伯和(又名杨温),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学校,小有名气。当年日本军入侵良井时横行霸道,作恶多端,却从来不敢进入这座祖祠去骚扰避难的百姓。

城内村祖屋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46年),距今已有240多年历史。该民居是堂屋、围龙屋兼而有之的“坐栏式”(似旧时儿童坐椅),属客家建筑体系中的一种,它是在民居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其前半部分是围龙屋格局,整个民居占地约409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192平方米,围龙屋内有一个半月型花园,面积约1200平方米,整座建筑造型宏伟,气势壮观。

这座“坐栏式”古建筑,外墙高约6,墙厚0.4,四周用围墙、灰沙夯筑而成,民居坐北向南,正面没有门,而在东面开门,门梢上方用麻石浮雕着“紫气东来”四个苍劲有力的、端庄而活泼的大字。进入“紫气东来”大门四米处,映入眼帘的是“月亮门”,它是用五块弧型石砌成的圆门,门高2.3,村民称它们为“日月门”。悠悠风尘、斗转星移,时至今日,民居已历经200多年沧桑,然而,厅堂上栋梁的木刻“长命富贵,百子千孙”,风屏上的浮雕图案、祖堂上的“金玉满堂”、墙上的壁画仍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深润古朴,令人叹为观止。

民居后半部分的围龙屋是堂屋的扩展,其结构复杂,气势尤存。它与堂屋两边横屋顶端相连,将正屋包裹其中,属三堂二横一围龙。围龙屋依屋宇门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屋宇与平地之间,从屋后制高点向前看,视野开阔,俯瞰全局,半月形池塘,辽阔的田野、如诗如画的山景,尽收眼前。后面的围龙屋与池塘对称相合,整体形成一个圆形,富有天圆地圆的意思,犹如阴阳两仪的大极图,象征着整座屋宇自转于小宇宙。整座屋宇有九厅十八井,九十二间房,外观视觉上象一座城堡,故有“城内村”之称。

忠心屋祖祠,原名“九福堂”,始建于清代乾隆末期(1790年~1795年间),建筑面积5658平方米,占地面积2829平方米

忠心屋祖祠建筑形式是三堂组合。属三进两横客家民居。第一进是“下堂”,第二进称“中堂”,第三进称“上堂”(又叫祖堂),是祖祠的核心部分。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四周围墙为灰沙夯造,围墙高6,厚0.4,屋顶全部盖瓦,南墙一正大门,四个对称侧门,每个门前有五级阶梯将民居提高一米。正大门门楣上浮雕“薰风南来”四个苍劲大字,围墙近瓦面1.5处用泥砖建造,二层建筑,是客家居民普通建筑模式。两侧横屋中央建有约90平方米的天井,井沿由麻石铺建,井面由青砖铺设,排水性能相当顺畅。

三进的厅堂上有木梁雕“三多四必,金玉满堂”,工艺精湛。一栋的正厅石刻“关西流芳”四个字,两侧有木雕,华丽而精美。二栋屏风中间,木雕一个大圆形“福”字,“福”字上边篆刻“福禄寿”三个字,面积约有16平方米。祖堂正中设一个本宅神位,神位上方写着十分显眼的“寿”字,“寿”字两边是楹联“经纶盖世推三相,清白传家守四知”。

乌洋福祖祠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相传杨凤山的孙子杨和钧当年来到该地,看到四周被水包围,一片荒芜,一群群的乌鸦迎着夕阳从四面八方聚集此地,他顿时生悟,认为这是一块福地,遂取名“乌鸦落洋福地”,而后简称“乌洋福”。

乌洋福祖祠座落在霞角村西部中心区,属三进两横方形堂屋,南墙建一大门,两个侧门,侧门与后门相互对称相互呼应。整座建筑坐南向北,分为半月池塘、天坪、堂屋、风水林四个部分,总面积4600多平方米,其中半月池塘、天坪、后山的面积相等,均为900平方米,而堂屋面积则有1980平方米,都是非常吉祥的数字。

堂屋设计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均衡对称。整座堂屋呈现一个矩形,长60,宽33,两条横向和纵向走马道把堂屋分布成“曰”字:横排有10间房和1个厅;纵排有9间房1个厅,共有48间房和3个大厅5个天井。

霞角村有着近500年历史,历经沧桑,留下了特具风格的围屋,同时又保留着客家人纯朴、勤劳刻苦却又非常重视文化、礼仪和风俗的传统,其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传统饮食和特色传统风俗流传至今,客家山歌、客家服饰、春节舞狮、清明祭祖、诞生满月、乔迁新居、霞角草鹅、包粽子等各具特色。春节舞狮:每年春节从初一到年宵是舞狮活动最高潮、最热闹时节,首先是采青、点睛和拜祖开光等仪式,然后燃放鞭炮,锣鼓喧天到各家各户登门拜年。

政府对现存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很重视,不断传承和发扬传统客家文化精品已成为霞角群众的共同心愿,并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早在2003年前,我们就积极主动地把大福地祖祠、水尾仔祖祠、城内村祖祠、乌洋福祖祠申报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对这些古建筑进行有效、合理的保护。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