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吉水围村: 广东省古村落
作者:博罗县公庄镇人民政府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4-01 10:34:57

 

博罗县公庄镇吉水围村地处公庄镇西南部,是隶属于南溪村委的一个村小组。吉水围环境优美、人杰地灵,到目前已有500多年历史。村内古建筑布局严谨,历史悠久。村落被公庄河三面环抱,远望犹如一条长龙盘旋、又似一朵水上的莲花,村内土地肥沃、竹林茂盛,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一、历史渊源

1、朱氏族史

根据《朱氏谱记载》,吉水围村的始祖朱明(约1130年生)是宋赐进士,授中宪大夫,曾任福建泉州府知府。朱明的第三子朱能也是进士,特授广东广州府教授,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迁入惠州,止于博罗之七女湖罔头。朱能的后裔第七世孙朱瑰是明朝岁贡生,特授广州增城县教谕。朱瑰约1439年由罗溪迁入博罗县宝潭、井水龙,再迁居公庄水口围(距离吉水围小组只有800距离),开基建业,并建造祠堂一座,即为公庄镇南溪村委水口围村小组现存的老朱屋祠堂。

朱瑰子孙在公庄繁衍生息,至今500多年。朱瑰生二子,朱御华和朱御荣居于水口围成家立业,繁衍后代,而朱御荣则迁入公庄镇近石村定居并繁衍后代。朱御荣的后代有一部分住在近石,有一部分在朱儒珍(约1655~1726年,即朱氏家族朱明第十三世孙)的带领下,迁回水口围定居(水口围小组与吉水围小组相隔800左右)。后朱儒珍与其子孙朱恒、朱宇等(约1670~1745年)在水口围附近的一个地方购买田地,开基建业,并开始建造房屋,经过多年经营,形成了吉水围村落,即现存的澳圭朱氏宗祠和育堂朱氏宗祠族人。

2、村名由来

清朝时,建造吉水围客家古围屋的朱氏祖宗朱儒珍曾住在公庄镇近石村,靠砍柴为生。相传有一天,朱儒珍在一株古松树下的石板上休息时,梦见石板下藏有三缸银两。美梦醒来,他不辞劳苦移开那块巨石,用锄头挖至深处,居然真的挖出三缸银两。有了那么多的银两,他寻思着选一块好地方建新家。最后,他选择了溪流环抱,远眺犹如一条长龙盘旋、又似一朵水上莲花的风水宝地安居乐业。由于该地三面环水,土地肥沃,且先人移居此地时种植大片桔子,就取地名为“桔水围”。后因“吉利”的“吉”与“桔”谐音,易名“吉水围”。

 

二、生态环境

1、地质地貌

吉水围村坐落位于公庄镇西南面,地理位置北纬23°31,东经114°22。处于珠江三角洲东北端的半丘陵区。受公庄河冲积形成了平整滩涂。周边尽是果园、竹林,生态环境优美。

2、气候水文

吉水围村座落于公庄镇盆地腹中,年平均气温21.6℃,年平均日照时间2025小时,无霜期340天以上,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公庄河自北向南流经吉水围村,年均流量达每秒13立方米,水质优良。公庄河发端于广东省博罗县东北部桂山糯斗柏,属于东江中游的支流,将下游地区冲积成肥沃的田地,使得这里物丰富饶。

 

三、资源概况

1、基本概况

吉水围村占地面积800多亩,现居住人口约600多人,均为朱姓人家。在吉水围古围屋内,保存有“练武石”、“雕龙”、“梁画雕刻”、“壁画”、“碑石”、“桅杆石”等一批有相当历史价值的古文物。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植花生、玉米等杂粮,果木以荔枝、龙眼、竹林为主,养畜以饲养鸡、鸭、鹅为主;也有部分村民从事捕鱼、手工竹篾编织鱼笼等工作。

与吉水围相邻的附近是桔子圩,每逢每月2日、5日、8日、12日……当地村民便赶向那里,进行买卖交易,这叫赶墟。赶墟日,吉水围村道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2、交通概况

吉水围村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位于县道X218线旁,距公庄镇中心区约10分钟车程,东距金龙大道约5分钟车程,南距广河高速公庄出口约15分钟车程。村内道路已实现混凝土硬底化。县道与高速公路构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交通便利。

 

四、建筑风格

1、古建筑特色

吉水围村,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作为一个较完整的客家古围屋,最大的看点就是:古围屋被三面河水(由西北经东北绕村庄半圈后自村南流走)环绕,古围屋占地69亩。

吉水围古围屋是典型的客家四合院建筑,已有340多年历史。古围屋四周用高达8,厚70厘米的城墙围着;四角以高达15的角楼盘守,古围屋分设南门、东门,城中有二间清一色墙木结构、檐梁绘制精美的图案、灰塑和木雕等装饰的古祠堂,周边建有数十栋布局整齐,相通互连,井然有序的屋场。中有天井、磨房、石廊、仓储,屋与屋之间相连贯通,走进围屋中如入迷宫,令人惊叹。想必,数百年前,朱氏家族在这偏远山区的一隅是富甲一方的。

(1)澳圭朱公祠。整个古围屋只有两个门可以进出,南门门框顶上一块朱红色的横匾刻有“鹿洞家风”四个大字,门楼上部共分三层,灰色琉璃瓦,屋角飞檐斗拱,奇异的动物造型,颇有气势。门楼城墙相连,楼阁相助,城墙、楼阁上有枪眼,用以防止外侵和保护私有财产。走进南门,就是澳圭朱公祠,祠堂大门有对联:紫阳世泽,沛国家声,横额:金玉满堂。南门两侧原有6块桅杆石,长方形,有晕首和圭音,高者有2余,每两条为一对。每条有穿洞两个,上穿为方形,下穿为圆形。桅杆石是立于古围屋正前面树桅杆的柱墩。桅杆一般高6以上,杆顶冠带锡制葫芦脊刹。据老者反映,桅杆石是村中秀才、进士、文官武将等有一定名望之人所立,其人功业告成,则在屋门前立桅杆以作标志。6块桅杆石在“文革”时期遭到损毁,目前仅存一块。

(2)育堂朱宗祠。古围屋东门高16,门框顶上刻有“紫气东来”四个大字,还刻有一副对联:吉人蔼蔼,水色盈盈,横额:满堂吉庆。东门进门看像老虎型,进门后看像狮子型。

走进东门后是一个占地8亩的用石灰、沙打造的小广场,迎面是育堂朱公祠,祠堂大门一副对联:紫阳世泽,沛国流芳,横额:金玉满堂。祠堂内,灵位两则对联是:仰太祖遗风金马玉堂光沛国,承文公后裔诗书礼乐映东门,横额:金玉满堂。两旁是规格相当的疏密有间的房子,结构与北方四合院相似。每座房子分上下五间,约有五十座,座与座之间隔开,小门相通,大、小巷均用鹅卵石铺成,每座院子的结构基本相同,像座迷宫。每座房子的大门有双重门,一重是通风门,另一重是双扇门,门框和门槛都用麻石条砌成,门前都有两个石墩,供乘凉坐。古围屋四周有楼角,有前庭后院,还有书房、花园。现在村中仍保留着清朝时的练武石、石锁等古物。所有房子都是坐北朝南的,就是在盛夏,呆在古屋内也会觉得凉快舒畅。屋椽上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还配有许多诗句,如:“有名开富贵,无事小神仙”等等,充满自然和人文气息。

(3)老朱屋朱氏宗祠。老朱屋朱氏宗祠与吉水围相距800左右的水口围村小组,为朱氏始祖迁居于公庄后,建造的第一座祠堂,已有570多年历史。从格局上看,比吉水围的澳圭朱宗祠、育堂朱宗祠格局要高,它具有两个中厅,朱氏供奉的灵牌前有两根腾云之龙缠绕的柱子,上有两条飞龙相向吐珠,护卫着灵牌。龙柱两则还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有凤凰,有花草等其他图案,雕刻精细。所雕刻的图案均涂有金漆,而屏风木板表面则涂为朱红色,据推测朱氏家族应与当年的皇亲国戚有关联(但目前仍然无法印证)。祠堂大门对联是:金马玉堂光沛国,诗书礼乐映东门,横额:金玉满堂。祠堂上厅侧门种有竹,幽风竹移影,晚日鸟频声,甚有清雅之韵。

2昔日繁华的码头

吉水围风光旖旎,公庄河从村旁流过。河边有大片竹林和古荔枝树。在竹林深处的公庄河边,保存有两个完好的古码头。正所谓:竹林听鸟啭,古渡看船浮;时剥红荔子,往来小径幽。古时,公庄河的航运相当发达,吉水围的码头起码停靠着上百条船,并在吉水围附近兴起一个大集市。吉水围人发迹后,广置田产,其田产直达今天2公里外的大沥和坝子。公庄镇大沥村小组原有一座塔叫红花塔,建于清朝初年,有象征公庄文笔之意。据说,当年吉水围的南门刚好正对着红花塔,寓意为多出文臣武将。红花塔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太平天国运动后,在当时的清朝县令李海鎏的协调下,红花塔于咸丰四年由吉水围人出资重建。后于“文革”时期被毁。近代以来,由于公路的兴起等原因,公庄河运逐渐消失,集市也迁往靠近公路的桔子圩。吉水围码头也渐失当年的繁华风光。目前仅剩下规则排列的几块麻石,作为历史的印记。

3、古荔枝园:在吉水围东门前的河边,种有一片30亩荔枝园,其中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古荔枝树有59棵(原有65棵,“文革”时期被砍掉6棵,用于制作压榨花生油的工具),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有600多棵。走进古荔枝园便能感受到历史气息,有些荔枝盘根错叶,枝粗叶茂,需要两三个人才能环抱。夏日荔枝红,春时啭鸟中,此中韵味,别有一番情趣。

4、竹园:古荔枝园的前面大约有300亩的竹园。据当地老者介绍,竹园的历史至少有100年以上。天然的竹园,天然的公庄河,天然古荔枝园,相比邻形成了一种无法比拟的自然的美。每当斜照光顾竹园时,如果置身其中,心中所有的烦忧都会洗涤尽,古有“竹林七贤”之优雅、高标之竹,今有公庄吉水之竹,仿佛桃源镜水。

5、古井。在东门左侧有一口古井。井深大约8,是古人汲水的地方,井旁还遗留有石板。古井前面是古荔枝园,当时该井应该还能用来灌溉荔枝园。只是现在已没有水,成了一口枯井。

 

五、保护传承和规划发展

吉水围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包括村落的各类建筑、雕刻、古木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蕴含各类民风习俗、传统节日、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

我们已经看到现代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在新编制的《广东省博罗县公庄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5》中,以总体规划的形式将保护开发吉水围古村落列为公庄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重点。鉴于吉水围村文化品位较高,定位为“以古村观光、主题休闲和特色游憩为主题,兼顾观光、娱乐、度假、购物、文化体验功能的乡村型文化休闲中心区”,主要对吉水围古村落环境进行整治,修缮围屋的主体建筑,修复道路。规划建设桔子广场、游人集散中心、民居古院、客家特色客房、桔子桥、亲水长廊、水运码头、文化广场、民俗活动表演、滨水休闲街、客家文化博物馆等。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主导,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开发,将吉水围深厚的文化传统承传下去。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