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山下村古村落全景,全村呈龟形而建。 古村里多数房屋保留着原貌。 “衍庆堂”的拱形正门上方嵌着长约 村里有些年久失修的房屋,由于多年无人居住已长满树木和杂草。 在罗浮山下正南面,坐落着博罗县福田镇山下村,村外相连的三个莲塘如同护城河,让古村形如一片荷叶浮于水中。 明嘉靖年间,山下村的开村基祖叶近愚从东莞横沥村尾迁到罗浮山下,山下村自此开始建设,到清朝时建成。整个古村占地 概况 青砖瓦房400余间 居民外迁成空村 山下古村地处福田镇东面,距罗浮山不过10分钟车程。据村支书介绍,因位于罗浮山下正南面,当时的先祖认为这是华夏大地,所以取名“山夏”。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期间,村人为书写方便就将原来的“山夏”改为“山下”(也写做“山吓”,加个“口”字是取有口福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在山下村外围高处往下望,山下古村呈龟形而建,相连的三口莲塘则如同巨龟的四肢。中国古代认为龟是长生不老的灵物,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因此龟形建筑暗喻着长寿吉祥。 “罗浮山下有一庄,独有山溪灌田庄。围前榕荫惹人意,围边四面水为庄。围内结构豪华宅,民心和谐护村庄。”村里的这首顺口溜曾是山下古村整体布局的真实写照。山下村以农业种植为主,从前还是有名的甘蔗之乡,鼎盛时期,村里有9座土糖寮榨甘蔗汁,煮糖供应四方。 福田镇文化站办事员陈国富说,山下古村能评上广东省古村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保存完整。古村里有青砖瓦房400多间,房屋的建筑模式和普通的客家围屋相似,部分房屋为三进,有两个露天天井,天井两侧分左右厢房。也有的房屋为独门独户,分排有序而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人口增多,古村中的居民开始外迁,至今唯有几个长者依旧坚守老屋。 村中叶氏家族族人所讲方言是广府粤系方言的白话,在以客家话为主的惠州,这一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还是山下小学校长叶永根给出了答案,从前山下村人全部姓叶,据叶氏族谱记载,山下村开村基祖为叶近愚,村子于明嘉靖年间从东莞横沥村尾迁到这里。他们世代繁衍,逐渐发展到现在2000多人的庞大叶氏家族,几百年前先祖所讲的语言传袭至今。 内景 千斤铁门不复在 小巷交错如迷宫 走近古村,首先入眼的是环绕村子的一条河。叶永根说,这条河其实是首尾相连的三口莲塘,如同护城河般环护着这个村庄。三口莲塘都种满莲花,每逢盛夏时节,大片大片的莲叶连在一起,如同一把绿色巨伞。 莲塘在旧时战乱时期还有重要的防御功能。莲塘边十几米高的青砖墙便是古村落的外围房屋,还清晰地留下了上个世纪抗战时期日本鬼子用枪打出的累累弹痕。 几步之遥就是古村的门楼。门楼坐东向西,高约 门楼中曾有一道重达1400斤的大铁门,是当年村民为御敌所设。据叶永根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天100多个日本鬼子想进村扫荡,他们集中火力猛攻,终因莲塘深和铁门牢固无法攻入而草草收兵。记者看见,大门楼的墙角下有一个枪眼大的洞,“这就是以前架机关枪的地方,那时候叶氏很富有,购买枪支防身和保卫村庄。”叶永根指着枪眼说。 跨进大门,右手边墙上有一幅高约 进村之前,陈国富就提醒记者跟紧点,因为“里面很容易迷路”。果真所言不虚,走过门楼,进入古村落,只见麻石铺路,鳞次栉比的清一色青砖瓦房,最高的也不过两层。可惜房子大多残败,草木丛生。村子里分布着十多条巷子,长短不一,纵横交错,最长的环村小巷长达500余米。 核心 祠堂厅下两种美 仍是年节祈福地 穿过小巷,来到一块宽阔的院地,叶氏宗祠就坐落在古村的这个中心位置。祠堂始建于明末,坐东北向西南,通面阔 宗祠上堂过去摆设的叶氏圣祖牌及部分木雕、刻文已在“文革”时期被毁,但供村人进香的香炉、案台依然还在,叶氏家族大凡祭祖、祈福、婚嫁、集会都在这里举行。 叶氏宗祠主体建筑为硬山顶,青砖墙身,花岗岩墙基,砖木结构。陈国富说,宗祠由镬耳山墙和人字山墙相合的建筑特色在博罗较为罕见,而且斗拱、木雕、石雕、壁画、灰塑细腻精湛,对研究当地古代建筑和当地村民生活习性有较高的价值。 在宗祠左侧十多米处是厅下,即村里的公共场所。厅下的堂号为“衍庆堂”,也是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210平方米,三间三进。“衍庆堂”门口有两根顶梁柱,柱子下方是四层石台,造型古朴。陈国富说,这是明代建筑的典型特点。据此推算,这座厅下也应该是明末建筑。 山下村已90岁的村民黎阿婆告诉记者,叶氏宗祠如今依旧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四,村民都在这里举行“上灯”仪式。这一年族中添了新丁的人家都会赶在凌晨前准备好灯,到宗祠上香祈福,祭祖、鸣炮、上灯,而族长则将新生儿载入族谱。随即,灯主在祖祠外备好丰盛的酒菜接待亲朋好友,村中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免费聚餐,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会给新生儿派发红包。用餐及活动所需经费由当年出生男丁的“灯头公”分摊,不够的由村里补贴。 保护难题 草木占村舍 修缮缺资金 山下村能评上广东省古村落,最主要的原因是建筑保存完整,但如今这份完整却面临危机。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人口增加,山下村狭小有限的住宅愈发不够用,村民们陆续搬出村落到周边建房居住。现在村里除了祠堂和厅下有修缮维护外,这些古老的房屋因无人居住正在不可避免地老化,草木肆无忌惮地生长,更是加快房屋损坏的进程。 据山下小学校长叶永根介绍,山下村西富东贫,西边的房子都是青砖房,东边均是土胚房。记者走进村子西部的房屋建筑群,麻石路只露出一尺左右宽,其余均被野草覆盖,房屋大门有的紧锁,有的木门已经斑驳脱落。从门缝中望进去,天井里野草、树木丛生。 村子西边的房屋多是青砖瓦房,还能暂时抵挡树丛蔓生,来到东边,道路由麻石路转为土路,雨后格外泥泞。一尺多高的野草布满路面,难以行走。这边的土坯房更加破落,屋顶的瓦片有的已经塌落,有的斜斜吊着,房屋看起来奄奄一息。 当记者询问这些古建筑的维护情况,“没有足够的经费”是最大的难题。村里为数不多的经费都用在修缮祠堂、厅下的公共设施,厅下的房檐下新近竖起了两堵高高的墙用以支撑,用的就是村里的“公费”。陈国富说,以前这里只有两根柱子支撑。 散居在古村附近的山下村村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提供资金把古村的房屋修复完善。山下村今年被评上广东省古村落,村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这个名号能给村里带来一笔维护修缮费,不过目前看来,“广东省古村落”只是一个名号,并没有为村里带来修缮资金上的支持。 地方典故 “百子锁闸”拆不走 厅下“衍庆堂”的拱形正门上方嵌有一块长约 风 “人丁兴旺一直是我们家族急切盼望的。解放前,哪家哪户生了小孩,公家(即村里)立刻给米粮,男丁80担,女孩12担。有了这80担,那家人就立刻成为‘富人’了,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叶永根说。 据传,早在村里男丁人数达到300人时,遵从老祖宗的遗训,村长就带领十几个青壮年要拆除“百子锁闸”,奇怪的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百子锁闸”却纹丝不动,最后只好不了了之,“百子锁闸”因而得以留存。 风水凶险 地块闲置 来到山下村会发现一件“怪事”:位于古村东北方向有片约35亩的大莲塘,这里是一片开阔的闲置宅基地,虽属村中所有,却没有多少人家居住。据了解,并非叶氏族人缺钱去建筑房屋,而是不敢。村里的老人说,早在叶氏家族来此建村前,已有何氏族人居住于此,但后来却人丁稀少,就是因为那里设下了“暗箭射明塘,财散主人亡”的风水局。后来日渐衰败的何氏家族另寻住处,那块地至今没人敢碰。 (原载2012年12月26日<<南方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