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
作者:佚名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4-28 15:34:27
|
二圣宫,位于秋长街道周田村朱屋排,始建于清朝年间(具体时间不详),据周田村叶氏族谱记载,先祖于1662年从兴宁甲水移居惠阳周田村定居时,二圣宫就已经存在。而“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这项习俗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流传的。据村里老人所述,过去旧社会,农村生活条件差,农民都以农耕作物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大家心里日夜祈盼的就是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寄托内心这份最简朴、虔诚的愿望,人们就通过祭神祈福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周田村便有了这项“二圣宫祈福活动”的习俗,并定于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举行,关于这个日子的由来,据村民所说:在农村,秋季就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到了十月中旬,农民们基本收割完毕,这时举行祈福活动,其一,是为了庆丰收,其二,则是祈求来年顺调雨顺,连年丰收。过去,每隔十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村里还会举行一次大型的醮会(俗称太平清醮),农民们为了庆祝丰收的喜悦,纷纷捐款集资筹备醮会,搭戏台、请戏班,大戏连续演出三天三夜,醮会期间,灯笼鲜花将庙堂点缀得熠熠生辉,善信香客络绎不绝,台上鼓乐升平,台下欢声一片。每当遇到重大的自然灾害时,村里也会举行一次祈福活动,还会用轿子请“二圣”出游,到整个村庄巡游,祈求化解灾害。 关于“周田二圣宫祈福活动”本身和主要祭祀对象的来源,根据村民的说法是:客家人居住地区,几乎逢村必有庙,逢庙必有他们信封的神灵。“关帝”(关羽)是因为他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祭拜“关帝”是祈求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而“炎帝”(神农氏,又称五谷神)历史记载他是种“五谷”的始祖,祭拜“炎帝”则祈求五谷丰登,没有灾害。村民通过祈福活动,祭拜二圣,祈求国泰民安,连年丰收。 传说在抗战时期,日军曾入侵惠阳,途径周田村,来到二圣宫时,欲将其焚烧,火势凶猛,烧毁了宫内大部分建筑,奇怪的是,当火烧至供奉“二圣”的木案前却止住了。后来村民发现木案上盘着一条蛇,眼泛灵气。村民都认为是“二圣”显灵,才使得二圣宫幸免于敌军的祝融之灾。于是,村民们就更加笃信,“二圣”的神圣所在。自此,二圣宫开始远近驰名,四面八方的善信都慕名前来参拜。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大有改善,同时为使更多的善信能参加祈福活动,于1996年重建二圣宫后,村民便定于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八和十月十五都举行一次祈福活动,届时,除了周田村和周边地区的群众外,还有不少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亲朋都会赶回来参加。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八和十月十五,生活在秋长镇周田村的村民就会带着祭品来到二圣宫,参加祈福活动。 这项祈福活动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其组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祭祀。祭祀仪式由专人择定的吉时进行。首先,由祭祀仪式的主持宣布仪式开始,然后开始念祭文,接着由村民推选出的代表,听随主持人的口令,先向“二圣”进行三叩首,然后所有前来参拜的人们也随之进行三叩首,接着点燃香烛,先由代表供上“头柱香”,接着参拜的人们再一个接一个地上前供香。待所有人供香完毕,女信士便开始唱山歌(俗称“唱祭文”),边唱边拜;二、围龙舞会。祭祀仪式完毕后,就开始下一个仪式“围龙舞会”,所有前来参拜的人,来到二圣宫附近的一片空地,然后由8个人分成4组,分别扶着用竹子和纸做成的门,贴上预先写好的对联后,将其摆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由女信士手持一根特制的红色“吉祥棒”,带领人龙从4个门中穿过,每到一个门前,女信士就会边唱边挥舞手中的“吉祥棒”,寓意驱邪逐魔、赶走霉运;后面跟着由村中男青年组成的麒麟队,而祈福的队伍就紧随“瑞兽”的脚步,跟随女信士边唱边跳穿过寓意平安吉祥的门。如此往返3次后,回到起点的东门。然后,3名舞麒麟的青年将“麒麟”举高,祈福的人们就从“麒麟”的身下穿过,寓意挡灾避凶,迎接好运;三、吃“长寿饭”。整个祈福仪式的最后部分,就是所有前来参加祈福活动的村民和来宾聚首一堂吃“长寿饭”,据村民所述,过去村里各家各户之间,或者人与人之间有什么恩怨、误解,就在宴席上大家坐到一起通过沟通协商,相互化解。宴席期间,二圣宫管理会的人员还会向每位村民及来宾分发祭品,表示祭拜“二圣”后得到一种赐福,寓意把平安吉祥带回家。 参加祈福活动的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每个前来参拜的人,头上都插有柏树枝。“松柏”有长青繁茂之意,“柏”和“百”是谐音,寓意子嗣繁衍兴旺。 (原载广东文化网,未署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