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被人们称为“没有授衔的元帅”。大革命时期,他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土地革命时期,他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出任新四军军长,继承与发扬铁军的光荣传统,是精忠报国的抗日先锋。 积极参与南昌起义的准备工作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于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国民政府做出“东征讨蒋”的决定,命张发奎为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下辖四军、十一军、二十军,组成东征军。6月下旬,叶挺任师长的第四军第二十四师,由湖北开赴江西九江,准备“东征讨蒋”。随后,贺龙任军长的第二十军,也来到了九江。叶挺似乎已经预感到汪精卫将要发动反革命政变,抓紧对部队进行严格训练。他教育部队说:“我们一定要认真操练,准备战斗,大流血的日子可能就要到来了。”果然不出所料, 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实行改组,成立了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陈独秀离开了中央领导岗位。临时政治局常委毅然决定,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为此,中央派李立三、邓中夏去九江指导工作。中央军委也派聂荣臻前往九江,担任前敌军委书记。聂荣臻根据周恩来的交待,将中央意图第一个通知了叶挺,叶挺表示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 这时,张发奎与汪精卫也在庐山密谋“清共”,图谋解除第二方面军中共产党人的兵权。“闻将有庐山会议,来实行解决在第二方面军之共产党”。 与此同时,张发奎以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的名义,于24日发出命令,要求叶挺、贺龙来庐山开会,并把部队开往德安集中,企图解除他们的武装。时任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获悉张发奎的这一阴谋后,立即下山,和叶挺、贺龙等在九江甘棠湖的一小划子上秘密开会,决定叶、贺不去庐山开会,部队直奔南昌。26日,叶挺所部开到南昌。随后,贺部也抵达南昌。27日,周恩来到达南昌,宣布成立前敌委员会,并主持召开第一次前委会议,决定30日晚上举行起义,并成立了起义总指挥部,由贺龙任第二方面军代总指挥,叶挺任前敌代总指挥。周恩来去找贺龙谈话时,贺龙斩钉截铁地表示:“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样干就怎样干。” 当起义的准备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时,张国焘于30日来到南昌。他说:“中央意见宜慎重,国际电报如有成功把握可举行,否则不可动。”经过前委开会争论,依然决定举行起义,但起义时间推迟到 亲临第一线指挥南昌起义 在南昌起义中,叶挺作为起义的前敌总指挥,亲临第一线指挥部队英勇作战,为确保南昌起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有二万余人,主要是贺龙的第二十军2个师7个团、叶挺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3个团、朱德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的一部分。叶部的战斗任务是歼灭敌第三军二十三团、二十四团及第六军五十七团,并负责歼灭敌卫戍司令部。30日下午,叶挺召集二十四师40多名营以上干部开会,传达上级决定,进行战斗动员。他指出,宁汉合作已成定局,蒋(介石)、汪(精卫)联盟的反革命大阴谋已经表面化,革命遭到严重挫折,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一部分领导人已赶到南昌,准备实行武装起义,挽救目前的危局,粉碎反动派的联合阴谋,回击敌人的进攻。与会军官一致表示拥护。师参谋长徐光英在会上作了战斗部署,说明了敌人在南昌的兵力分布和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指出只要叶、贺两部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取得胜利是有把握的。但敌人可能增援,所以要求一个晚上结束战斗。为了争取时间,叶挺又详尽地交待了战术。他命令七十一团攻打南昌天主堂,解决敌第六军五十七团;七十二团一部分攻打南昌贡院,歼灭敌第三军二十三团;七十二团另一部解决驻在新营房的敌第三军二十四团。他要求各部积极做好准备,作好侦察工作。傍晚,他陪同周恩来一起巡视教导大队第三队的营房,检查枪弹准备情况。他说,“这是与反革命搏斗,打起来以后不要怕牺牲。”并向党代表李逸民交待具体任务,“一排到司令部协助警卫,二、三排参加战斗。”袁也烈将军在回忆当时情景时说,“感到这次行动,比之北伐誓师,比之保卫武汉第一次反击国民党反革命军队的那次战斗,意义还更重大。” 叶挺参与指挥的南昌起义,在我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新时期,揭开了土地革命的一页。 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没有就地和农民运动相结合,而是按原定计划向广东进发,准备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再图北伐。由于长途行军,气候炎热,部队在广东潮汕地区遭敌人埋伏被击败。叶挺和周恩来、聂荣臻奉党的指示到了香港。 广州起义失败,叶挺受到党内的指责和共产国际不公正的对待,被留党察看半年。他按捺不住自己倔强的个性,愤然离去,流亡海外,过着清贫的生活。后来辗转来到莫斯科,共产国际也不理他,又遭到“左”倾分子的冷遇,根本不允许他申诉。周恩来很理解他的处境,说“这件事我们应该给他申冤”。 临危受命组建新四军 叶挺身在异国他乡,先是在德国呆了五年,后又移居澳门五年。但他一心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兴亡。“九一八”事变后,国家民族面临深重的灾难,他决心回国参加抗战。蒋介石派人劝他到国民党军队中担任要职,被他断然拒绝。他想的是抗日救国,不是升官发财。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满怀爱国热情,来到上海请缨杀敌、报效祖国。在上海期间,他偶遇周恩来,得知南方红军游击队将要改编。根据周恩来的建议,叶挺找到正在上海指挥作战的国民党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老同学陈诚,表示愿意参加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工作。他还建议改编后部队的番号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以继承铁军的光荣传统。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四军是在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国共两党共同抗日救国的基础上平衡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从抗日救国的大局出发,提出要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拉下山进行改编,以便走上抗日救国最前线,实现直接对日作战,而蒋介石则是为了其统治的安宁和借对日作战来消灭异己。至于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之职,也颇具戏剧性。蒋介石之所以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是因为他不能允许共产党派人来当军长,他想派人去指挥由红军游击队改编过来的队伍,共产党又不会同意;而叶挺已经脱离共产党达十年之久,可能会听他的话,可以利用叶挺来控制这支部队。中共方面则考虑,共产党的军队是由党绝对领导的,“不许国民党插进一个人”。但共产党的提名人选,蒋介石又不肯任命。叶挺虽已脱党,但他是北伐名将,最重要的是要摸清他的政治态度。张闻天、毛泽东发出电报,要求在南京的中共代表博古、叶剑英征求叶挺的意见,看他是否愿意恢复党籍。叶挺表示:“在党的组织之外,但愿在党的领导之下,坚决抗战到底。”叶挺也知道党中央的难处和对他不完全放心,又表示:“如果中共不同意,他可辞职。” 尽管叶挺为新四军尽责尽力,但工作环境不利于他军事才能的发挥,其心情并不愉快,曾经要求辞去新四军军长。因为他是党外人士,不能参加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的会议,甚至不能看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与新四军往来的文电,新四军内部的一些重大事情也对他回避等等。“三年军长,四次辞呈”,是叶挺内心矛盾痛苦的真实反映。周恩来理解叶挺的难处,对叶挺和项英作了许多工作和帮助。特别是中共六届中央全会后,周恩来亲自送叶挺回到皖南新四军军部。1940年11月,中共中央又任命叶挺为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委以更重要的责任,也表明党中央对叶挺的信任。正当叶挺心情比较舒畅、工作比较得心应手的时候,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了。 在烈火中永生 国民党顽固派畏惧人民力量的发展,畏惧人民军队的壮大,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悍然发起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1941年1月上旬,蒋介石派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兵力,在皖南围歼奉命北移的新四军九千余人,并背信弃义地扣押了下山谈判的叶挺军长。叶挺因此坐牢五年,先后被囚禁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四川重庆等地,蒙受不白之冤。但他宁可把牢底坐穿,也不肯接受蒋介石的劝降和高官厚禄的引诱。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威胁逼迫,叶挺始终保持了革命者的英勇气慨,宁死不屈。他在狱中以各种方式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气节和高尚的人格风范。叶挺在《囚歌》写道: 为人进出的门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 得到永生。 这首诗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郭沫若在《叶挺将军的诗》一文中对他给予了高度赞扬:“他有峻烈的正义感,使他对于横逆永不屈服;而同时又有透辟的人生观,使他自己超越在一切苦难之上。五年的囚禁生活,假使没有这样的精神是不能够忍耐的。假使没有这样的精神,一个人不被软化,成为性格破坏者,也要被瘫化,成为精神病患者。”叶挺不愧为久经考验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抗日战争结束后,经过中共中央与国民党的反复谈判和斗争,叶挺终于获释。 可是,不到一个月,意外发生了。 (原载<<党史文苑>>2008年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