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博罗县东北部的井水龙村,其历史始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井水龙村面向象头山,背靠罗浮山,经历了400多年风霜,承载着历代朱氏先祖留下来的历史痕迹。该村至今仍保留着云记豪宅、泉记豪宅、水围碉楼、云记当铺等古建筑近10座,常为博罗人所称道。 古村名片 “广东省古村落”井水龙村面向象头山,背靠罗浮山,坐落于博罗县东北部。其始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岁月,现有人口1640人。井水龙古村建筑均为客家围屋建筑模式,这里碉楼林立,有巧夺天工、古色古香的朱氏祖屋-云记豪宅、泉记豪宅及水围碉楼等古建筑共10座。 【古村寻访】 御赐对联传承百年历史 云记豪宅是井水龙村目前保存最好,同时也是工艺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宅。公元1829年,朱氏第20世孙朱萃瑛(号云记)在朝中交通部门担任二品大员,从京城回井水龙后,兴建了这座占地面积约 “我以前听家里的老人说,为了建这座宅子,先祖招募各地1000多名建筑精英和民工,光是打磨青砖的就有300人。”朱萃瑛的第五世孙朱道强告诉笔者,古围屋的青砖打磨是一项十分细腻的操作工序,为了强调质量,按规定每名工匠一天只能磨三块砖,不得超多。而砖块长、宽、高及底面尺度统一,平面光滑齐整。300名民工每天磨,整整花了3年时间才完成。 入门后经过半月形的小池塘和一片宽广的场地,记者来到云记祖屋的门前,一幅简短而又透着古韵的对联吸引笔者。上联“象峰挹秀”,下联“鹿洞流徽”,横批是“通奉第”。据了解,明清的时候,“通奉大夫第”是指文官的住宅。该对联为清朝皇上赐给朱萃瑛的,当年使用木匾刻上后镏金,后来“文革”中被破坏掉后,后人才采用手写对联,以缅怀先祖。 金漆木雕刻画往昔风光 祖屋屋梁周围则布满了精美的木雕图案,诸如花鸟、案台、丹炉等。门前有两扇重达400多斤的木门,据说是采用越南的稀有木材坤木制成,有刀枪不入,水土不侵的效果。 推开木门走进围楼,入眼的是最为典型客家围屋“九厅十八井”布局建筑。整个“云记豪宅”分前、中、后三进而建,共五座十五栋,计有大厅、闲厅、衬屋以中轴线为界各31间房共62间。每进之间都能看到天井,其中前厅左右侧房有两眼袖珍天井,风格各异。 在云记祖屋内,无论横梁、板檐还是屏风,随处可见手雕工精湛的木雕图案,既有人物类,亦有花草鸟兽、山水风景,可谓五花八门。所有木雕均涂金水,一幅幅色彩斑斓、栩栩如生。但可惜的是,在经历了“文革”的冲击,这里的木雕大多被拆下或凿毁,残缺不全。就连离地面 闲厅里的《李白醉酒图》是整个古宅保留不多的一幅壁画。画中李白头戴学士巾,身着白色宽袖袍,尽显“酒中仙子”的风度,旁边更题有“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句。 森严碉楼守护沉寂古村 “耕可为,商可为,万贯家资无非耕商处起;经宜读,史宜读,一品国官皆由经史里来。”在距离云记祖和水围碉楼不远,是朱氏另一处祖屋——泉记豪宅耕经楼,其门前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据朱云记的后代回忆,该耕经楼是云记朱萃瑛的父亲所建,对联亦为其所创,目的是为了警示后人要走正道,才能功成名就。“所以目前村子里的人要么在外经商,要么在村务农。”村里的文书说。 耕经楼背后偌大的空地,过去曾是花香四溢,假山巧立,环境幽静雅观的后花园,现已成一列列土屋,不少已经倒塌破败,杂草丛生。 而在耕经楼不远处,数座碉楼倚天而立,与云记豪宅、泉记豪宅遥遥相望。碉楼上每隔 村中老人告诉笔者,明清时井水龙村附近常有匪患,专门针对当地的大户下手。为了防止土匪上门,村里大户大多设有防御设施,水围碉楼就是规模最大的一座。 【长者说古】 先祖云记原为博罗第一大户 据朱萃瑛的第五世孙朱道强回忆,其太公(朱萃瑛的父亲)育有三子,老大尚文。朱萃瑛为次子,有功名好经商。而最小的一个儿子则务农,尚武,三人各有千秋。 当时朱氏一门是博罗第一大户,兄弟三人加上父亲,共在井水龙村建有4处围屋,至今均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其中朱云记是京官,且长年经商,家资最为丰厚,因此住宅规模最大。 “当时朱云记光是良田就有3000多亩,而且拥有3个大粮仓,还在离宅子 当铺一直经营到解放前才停止使用,后来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铺原有营业铺面在建粮仓时被拆除,只剩当铺的仓库部分(即当楼),作粮所使用,但现在已经完全荒废。 【史海钩沉】清朝才子得御赐牌匾 在井水龙朱氏祖屋,至今仍保留着两块牌匾。一块为御封牌匾,上书“通奉第”。据朱氏第20世孙朱萃瑛墓碑刻文记载:朱萃瑛在清朝朝廷任京官,深得皇上赏识,旨封牌匾一块,悬挂于云记豪宅大门之上。另一块是两广总督张之洞为朱蔚然亲笔书写题匾,上书“文魁”两字。朱蔚然为朱萃瑛之侄,自幼刻苦攻读,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于光绪15年参加恩科乡试中举,后任浙江省苏州太湖厅厅长。此牌匾右边书有“监临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兼署广东巡抚部院张之洞为”,左边落款为“光绪十五年己丑恩科乡试第二十一名举人朱蔚然立”。该题匾现悬挂于泉记古宅耕经楼大堂内。 (原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