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报纸、网络、电视等传媒看到很多关于博罗五村古村落的宣传,很早就想去五村一睹真容。这次终于如愿。 盛夏的一天,荔枝、芒果、黄皮都沉甸甸地缀满了枝头,我们随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考察团来到龙华,在龙华镇谢副镇长的引领下,我们一行二十几人对五村古村落进行考察。 车子刚停在村口,就听到了“咚咚咚镪”的锣鼓声和阵阵的鞭炮声。那铿锵有力的鼓声令人心头为之一震。接着,映入眼帘的是,在一个祖祠的门口,彩旗招展,鞭炮齐鸣,几十个壮男丁,围住一个硕大的鼓,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一只小铜锣,循着鼓声有节奏地敲打着。擂鼓者是一名壮士,他站在高高的椅架上,以鼓声为指挥,“咚锵咚锵咚咚锵”,大鼓、男人、伴着有节奏的鼓声,气势磅礴,场面十分壮观。谢副镇长向我们介绍,这是本地的一种风俗,已经流传了几百年,那些男人手里拿的小铜锣,都是家里添了男丁而得来的,来敲的小锣越多,就越证明其家族人丁的兴旺。 我们随着谢副镇长走在一条麻石小路上,开始步入古村落。这是一座现存300多年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建筑风格兼有岭南民居、客家围屋、江南园林等。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宋时期“五村”的始祖从南雄府珠玑巷石井头搬迁至龙华镇内石门楼一带,到了清康熙15年(公元1676年),他们之间的一部分人因这里地势巍然、诸山环抱、巍峨碧嶂,认定是长久安居之地,才又举族迁居过来。当年他们还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龙华塱”,1988年体制改革,龙华塱被龙华镇划为第五村,“五村”就成为现在的村名。 古村落内有蔚园、东园、大园、大巷、南边、北边和梅花7个村小组,1400多人。村里的小道都是用麻石板铺设,全村大约有600间房屋,均是“麻石半墙,青砖到栋,中间铺麻石天井,两边住房形式一样”的建筑特色。整座古村落呈块状排列,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是一座具有典型明清岭南建筑风貌的古建筑群,村里还完好保存了4座家族宗祠和16口古井。 走完许多麻石小道,穿过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我们就来到了蔚园。蔚园是五村古民居群中的点睛之笔,是古村落最气派最宏伟的建筑。那高高的围墙依然气势不减当年,屋顶都是青砖瓦面,有四五层厚。蔚园的建筑非常整齐,麻石天井、青砖圆门、红石门柱,大都保存完整,瓦檐的雕花也依然清晰,甚至还保留着“百子千孙”的字样。在这里居住的陈氏后人告诉我们,在蔚园里,还专门设有三间房子作接待洋人之用,名为“洋巷”。蔚园是陈氏后人陈瑞龙所建。 陈瑞龙从小脑筋灵活,善于做生意。他通过开糖坊、油榨坊、造酒坊,卖杂货等,积累起万贯家财,被人们称为“陈百万”,他用经商赚来的钱在村内建了这座大宅门。整座建筑占地7000多平方米,前后近90间房,屋顶盖的是4至5层厚的青砖瓦面,楼房与楼房之间的天井均用大理石铺砌,布局呈矩形状。屏风、栋梁选用的材料都是名贵的东京木,用高浮雕和透雕的手法雕刻的麒麟、奔鹿、鸟雀,梅、兰、竹、菊和文臣武将等各类造型依稀可辨,连墙壁上也绘满了五颜六色的山水花鸟画和人物画。 讲解员向我们介绍,蔚园的主人陈百万做的杂货生意,网络遍布广东各地,甚至拓展到广西。一次,他命手下人把在广西经商十多年攒下的白银通过货船运回龙华老家。为了防盗,聪明的手下人把白银装进泡菜埕,再盖上一层厚厚的腌菜,每只货船放100多埕,一共用了10船才装完所有银两。当船安全驶回龙华,卸货的工人都纳闷每埕腌菜为啥这么重,他们可是做梦也想不到腌菜下面装的都是白花花的银两。 看完蔚园,走完“千金出阁道”,我们就兴致勃勃地议论着“千金出阁道”,对陈百万嫁女津津乐道。当年陈百万的女儿准备嫁到湖镇姓徐的大户人家当媳妇。可是出嫁前女儿嫌从龙华到湖镇的路崎岖泥泞,故意使起小性子不愿意嫁过去。为了让女儿顺利出嫁,陈百万二话不说,斥巨资从村口开始,用大麻石铺设了一条宽 我们走出古村落,一边品尝着酸甜间杂的黄皮,一边在结满硕果的芒果树下留影,同时还在思考着“男丁大鼓”、“蔚园”、“千金出阁道”。这座明清岭南古建筑群让我们留连忘返,让我们思绪万千。古村落被专家、学者誉为“岭南古民居建筑之典范”、“广东的乔家大院”是很有道理的。时空虽然跨越两个多世纪,但那一砖一瓦似乎在向我们讲述着主人公陈百万的创富传奇。现在,250多年匆匆而过,古村落也繁华不再,但愿沉静的古民居在“罗浮山第一古村”的光环下获得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