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走访南山脚下的田坑古村
作者:王国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4-29 23:23:06

 

田坑古村,坐落在惠东多祝镇境边雄伟壮丽的南山脚下。“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彼南山或许不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诗指的南山,但田坑古村,却更具真实可见的田园自然风光。

我随市民协采风团一行来到田坑村时,正是野菊初开时节。但见村道狭长而纵横,道边草长莺啼,白黄花儿点点。田野里大片的晚稻,长势茂盛而平匀,正在抽穗扬花。这自然使人想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古诗句。小溪环流下的村庄,有村姑在溪边漂洗衣衫。村内屋宅民居掩映在修郁的竹木之下,鸡豕鸭牛,各在林阴下悠闲觅食或歇息。村里的人们,或在田间地里忙着农活,或在屋边编织竹器。有七、八位老翁闲聚茶饮,见我等到,热情招呼,让座送茶,自是不在话下。此情此景,使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园,同时也感受到了村人的淳朴民风。

乡导是一位年届六旬岁的本地小学原校长陈富达先生。在他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有“古城”之称的田坑村古民居建筑群。

“古城”约始建于清初,至清乾隆年间建成。“古城”的大门设在东面,大门,两侧正是用青砖或三合土筑起高大坚固的城墙。巷道均由河卵石铺设。中两至三层高的望楼。这些有着镬耳封火山墙的望楼原本有七座,分别坐落在城墙的四角和左、右、后面的城墙之中,再辅以村前的半月形池塘,在古代建筑学上名之为“七星伴月”。乡导介绍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以为这座坚固的古城是军事要地,竟从飞机上扔下炸弹,将古城西南部分的房屋和城墙炸毁,其中四座望楼也因此毁于一旦。

“古城” 内有十八条古朴的巷道,均由河卵石铺设。左半部分多为两进院落式四合院布局的宅第二十余座,右半部分则多为单栋结构的民居。院、房厅合计近四百间,在鼎盛时期里面曾住有六百多户人家,人口达三千多,所以被邻村称为“古城”。“古城”整个布局对称有序,构思精巧,风格独特,美观庄重,是融中原、广府等建筑元素于一体的典型的惠州(现时兴称客家)风格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意韵,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化保护价值。20081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田坑村古建筑群被列入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序列。乡导介绍,在清代,每年逢较重大的节庆,族人都会在“古城”门前的旗杆上升起大清龙旗。

“大夫宗祠”是“古城”中最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式建筑。

大夫宗祠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坐西向东,三开间7.16米,二进深12.8米,院落呈中原四合院布局。墙基、墙体为红砂岩、青砖砌筑。第一进为门厅,设屏门。一、二进之间以天井过渡,天井两侧置过廊,左右两侧墙上分别嵌陈氏《二、三房合建宗祠碑》和《祠堂条规》石碑。后进为抬梁式架构,前挑檐梁上置一对木雕狮子承托檐檩。厅后壁设神龛供奉陈氏祖先。

《二、三房合建宗祠碑》记曰:(略)

“盖吾先世为南雄之石井人。自始祖友信公南入惠,而家归善之老田坑,阅世沧桑,未遑宁处。八传至诰赠奉政大夫先大父西峰公,由是卜本乡之西获此地而迁居焉…….行二,则志等大人,诰封济南司马斋公。行三,则琰等先大人,诰封承德郎州司马静山公也……慨大夫无庙…….非所以妥先灵而教后孝也。乃继志述事。尤材鸠工,卜居室之中为祠,稍为士大夫礼,以别于寝焉……乃卜前三月十六日,奉始祖以下入祠…….

乾隆三十八年癸已春三月吉旦

嗣孙,岁贡生、候补州同知赞志、赞琰等仝敬立”。

碑文简明扼要记述建祠由起、经过、意义及时间人物等。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字记载。

乡导介绍,现在村民陈立捷的家里保管两幅祖辈传下来的画像。画像中的主人一个叫陈大绩,又称陈百万,为九世祖,画像约作于乾隆年间。另一个叫陈少卿,为十二世祖,画像约作于光绪年间。两幅画画面清晰,图案、色调分明,每年春节期间都挂出来供后人瞻拜。

大夫宗祠内,还有内容相应的各类对联:

联:

八世振宗功,溯贻谋,廑念大夫阴德;

两房同享祀,思继述,无忘司马家风。

上顶梁:

溯祖德于高曾,绩功仁,自是贻谋有本;

妥先灵于风雨,前庭后寝,敢云堂构无愧。

下顶梁:

克俭克勤,八世宗功垂奕稷;

我将秉享,两房粢盛千秋。

柱联:

衣冠济美,礼让长存。

止步联:

外:千载频繁当岁,一筵釜应时陈。

内:百代衣冠长振秀,千年山水永朝宗。

大门联:

碧水东缠知祖派,龙峰西峙壮祠垣。

 

眼前的这座“古城”,尽管数百年的风雨已洗去昔日的铅华,有相当部分的院屋已颓废,野藤伸爬,鹊鸦巢垒,而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都迁居新宅,只剩三几户人家在这里守望,但这“古城”连同留下的碑文、遗像、对联,无不凝聚了陈氏家族浓厚的人文气息。

一座非凡的古建筑,往往有它曾经的繁华,同时也往往记载了一个家族一段曾经辉煌的尘封历史。我从与乡导交谈并其惠赠的一本《陈氏族谱》了解到:

“古城”的主人陈氏家族的太始祖为陈友信,南宋时因避战乱由广东南雄石井村珠玑巷迁入惠州府归善县长坑。故其后人语言,主属惠州方言语系。

元、明两朝,陈氏家族集农耕、教读、商贸等谋生方式于一体,其族人也时有科举功名出仕而光耀门庭的。如:

四世祖陈廷用,邑庠生。

五世祖陈君选,号华野,国学生,明诰封武信将军骑都尉;元配曾氏,诰封淑人。

六世祖陈抱常,号善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岁贡生。

六世祖陈良碧,邑庠生。

六世祖陈洪滔,明崇祯十五年诰授武翼都尉,任福建提标前营游击。

七世祖陈尔毅(1626~1669),号弘轩,岁贡生。封奉政大夫。

 

田坑村陈氏的发迹,主要是在入清之后。《陈氏族谱》记:

八世祖陈运达(1650~1722),字际昌,号西峰,生于清顺治七年,卒于康熙六十一年。在地理风水先生的指教下,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从马姓人家手中购得田坑村部分土地,迁居于此,生息繁衍,并开始营造“古城”。其后,子孙荣显,于乾隆九年被赠为奉政大夫;元配卢氏赠为宜人。有文为证:

西峰公诰封文(录自《陈氏族谱》)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考绩报循良之最,用奖臣劳。推恩溯积累之遗,载祖扬泽。尔陈运达,乃候选同知陈赞熙之祖父。锡光有庆,树德务滋。嗣清白之芳馨,泽留再世。衍弓裘之令绪,笃一堂。兹以尔孙,克襄王事,赠尔为奉政大夫。于戏!聿修念祖,应茂典而益劢新就;有贻孙,发幽光而丕彰潜德。

制曰:册府庸,聿箸人臣之懋绩。德门集瑞,式昭太母之芳徽。尔候选同知陈赞熙之祖母卢氏,箴诫扬芬,珩璜表德;职勤内助,宜家久其贤声;泽裕后昆,锡类式承乎嘉命。兹以尔孙,克襄王事,赠尔为宜人。于戏!播徽音于彤管,壶范弥光;应异数于紫泥,天庥永邵。

                                          乾隆九年十月十日

                                          皇封之宝

 

九世祖陈大德,字乃吉,号健庵,乾隆二年任江南安庆府督粮分府署徽州清军总捕分府事,加三级,纪录三次。敕封承德郎。乾隆二十六年,覃恩赠奉直大夫。

九世祖陈大绩,字乃庆,号宁斋,邑案员,候选同知,诰封奉政大夫、济南司马。富奏百万,修治黄河。配曾氏,诰封宜人。有文为证:

公诰封文(录自《陈氏族谱》)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求治在亲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劢资敬之忱,聿隆褒奖。尔候选同知陈赞熙之父,躬淳厚。垂训端严,业可开先。式乃宣就之本,泽堪启后,贻谋裕作收牧之方。兹以尔子,克襄王事,封尔为奉政大夫,锡之诰命。于戏!克承清白之风,嘉兹报政;用慰显扬之志,畀以殊荣。

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凛冰渊之操,教本慈帏。尔候选同知陈赞熙之母李氏,淑慎其仪,柔嘉维则。宣训词于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庆泽于门闾,式被自天之宠。兹以尔子,克襄王事,封尔为宜人。于戏!仰顾后之恩,勉思抚寄。载焕丝纶之色,用慰劬劳。

                                          乾隆九年十月十日

                                           诰命之宝

 

九世祖陈大年,字乃仁,号静山,岁贡生,敕封儒林郎,诰封承德郎、司马。配李氏、钟氏,敕封安人。

九世祖陈大琳,国学生,例封奉政大夫。

九世祖陈大伦,邑庠生,诰封奉佑侍郎。

九世祖陈大勋,武庠生,诰封奉政大夫。

九世祖陈大振,邑案员,诰封奉政大夫。

十世祖陈赞韶,号序阳,授陇州正堂,诰赠奉直大夫。

十世祖陈赞基,字允彦,号业堂,岁贡生。

十世祖陈赞文,字允翰,岁贡生。

十世祖陈赞熙,字允屏,号敬堂,任山东济南府同知,诰封奉政大夫。配卢氏,诰封宜人。

十世祖陈赞,国学生,皇清恩赐登仕郎。

十一世祖陈耀东,字铎,乾隆十六年(1751)特授山西平阳府督粮分府;乾隆二十五年升授山西代州直隶州知府,署平兵备道,军功加四级,纪录十七次。诰封奉政大夫。乾隆二十六年,在九龙峰谭公祖庙左侧建“志荫亭”撰联曰“志荫正宜修洞府,三迁官职感仙灵”。

十一世祖陈声名,候选县丞。

十二世祖陈孙亭,乾隆四十二年任陕西凤翔县丞,诰授修职郎,升授内阁修撰。

十二世祖陈旋和,字淑君,号静庵,恩赐登仕郎。

十三世祖陈三多,号星垣,皇清例命儒林郎。

 

从以上陈氏族谱记载,可知田坑村陈氏有自太始祖入惠至清代,曾出大夫十人。其中入清后得“大夫”封号的有八人,而八人当中,有授任实际官职的有三人;余五人是作为虚衔的诰赠(殁后)或诰封(授任者之在世直系亲属),即作为一种荣誉性的褒奖,当然也带着皇权的威严。至后的几位,不在大夫之列,但能得清帝的敕号,也不失为一时俊杰。总而言之,通过这些人文事迹,我们似乎见到了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一个勤勉奋发向上而自强不息的士农大家族。

结束了对田坑古村落的采访,我以为“古城”是陈氏族人当时的精神和智慧的物化象征,而其族谱及相关的碑文对联等,则是留给后人解读前人历史的重要密码,它有深远的启迪意义。我不禁为陈氏族人及当地政府对古城的重视和保护而所作的努力而备加赞赏。遂撰《瞻多祝镇田坑村陈氏大夫宗祠》诗一首,以为记:

 

清溪绿竹伴宅家,晚稻平匀正扬花。

二百年前大夫第,十传世后叫鹊鸦。

黄河修治奏百万,乾帝诰恩几重夸。

放眼白云头顶过,留存厚德育菁华。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