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千年古村湖镇围
作者:张根(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4-29 23:32:15

距湖镇墟东面1公里多的地方,有一座至今保留完整的古村落,叫湖镇围。

这里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胡氏家族早在明朝年代就被授封为“罗浮名宗”,历代胡氏先人功名誉传东江流域……

 

 

73上午,我们采访组一行4人在原县教育局长胡春宣的陪同下驱车前往湖镇镇湖镇围采访。

湖镇距县城西北面约20余公里处。小车越过八围坳后,很快就抵达了湖镇围。

 

40亩湖塘首不见尾,呈弯月形环护古村落

在湖镇围村西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口偌大的湖塘,呈弯月形紧临村南。湖塘长约千米,宽为40~60不等,面积40余亩,湖塘由于是弯形,因而首尾不能相见。湖面上碧波荡漾,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泛起的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褶褶生辉;村子里错落有致的青砖灰瓦民宅倒映在湖面上,使整座古村落更显得洒脱、飘逸而神秘。

我们沿着塘堤朝东而行。村委副主任胡裕康告诉我们,这塘堤原是一条主要通道,平时过往车辆行人颇多。后因村北修建了硬底化村道,过往行人就不再走这塘堤了,因而堤上已杂草丛生,显得荒芜。

胡裕康指着南面一片宽阔的稻田对我们说,原先沿塘堤按距离设有七座土墩,墩高10,村人称七座土墩为七星,湖塘为月,故称七星伴月。上世纪70年代末,因各地掀起“平整土地”高潮,七座土墩被夷为平地。

 

“气贯长虹”的岭南客家围屋建筑模式

湖镇围座北朝南,北靠对面岭,东依东门岭,西接西门岭,南临“一马一川”的广袤田野。

这是一座客家围屋建筑模式的古村落。屋场自西而东横垣千米,村中各式院落数以百计,广厦千间。村里主村巷布局为“耙齿”形,八、九十条大小各异的小巷迷宫般纵横交错,扑朔迷离地分布在各个院落之间。环南一条长1000,宽丈余的主街道(俗称街巷)就如一柄巨型“耙梁”贯通西东。族人告诉我们,这街巷原来全由花岗石条铺成。1958年修建显岗水库时,所有石条均被撬一空。

紧临巷南是一长溜青砖灰瓦民宅仿如大手笔弧线毗连而建,又如一把绷紧弦索的巨弓,“气贯长虹”地横垣于村前(南面)。那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那龙凤呈瑞的瓦脊,显得那么的粗犷、恢宏而庄丽。

 

昔日气势恢宏的古城墙

只留下一段段时隐时现的断垣残壁

在湖镇围北面,我们看到了一小段残墙,墙高丈余,墙上爬满苔藓。墙用长方形青砖所砌。那砖长32厘米,宽15厘米,厚8.5厘米,比现在烧的窑砖要大得多。胡裕康告诉我们,此城墙原为北镇门楼阁,楼阁高两层,四周墙壁设有枪眼,望孔。他还说,旧时湖镇围四周均有城墙环护,城墙外亦有护城河,设有迎阳门(东门)、北镇门(北门)和望庚门(西门),三座城门上是两层高的楼阁,气势甚是雄伟。城墙均为厚砖所砌,高丈余,宽数尺,固若金汤。

沿着几口浅浅的小池塘往前走,我们看到了数段参差不齐的城墙基裸露在塘堤侧,那残墙古砖尽是长满青苔,湿漉漉的,似断似续地往村东延伸。

岁月沧桑。昔日恢宏的古城墙随着年代久远而渐渐地塌废了。这座周长达2400多米的古城墙如今只留下了这一段段并不显眼的断垣残壁。

据了解,建国前后,湖镇围北还保留着数段较为完好的城墙。至1958年,所剩城墙均被人为拆毁。70年代中期,时值各地掀起“大养其猪”高潮,湖镇围城墙基多被村人撬挖一空,用作砌建猪舍,因而只留下几处不可多得的墙基遗址。

据《胡氏族谱》记载:村环城围,建有东西城门,还有北门,都是两层楼角(阁),东有迎阳门,西有望庚门,北有北镇门,大街全由方石砌成,平坦清雅,(村面积)长达千米,宽五百,纵横5千平方……

在这里,我们虽然已无法领略这座古城墙昔日气贯长虹的恢宏气势,但我们知道,它已深深地恪在了湖镇围胡氏家族后人的心中。因为这曾是该村建村1千多年来最为灿烂辉煌的一页。

村建城墙,这在东江流域绝无仅有。然而,湖镇围为何建有城墙?这城墙又建于哪个朝代呢?

《胡氏族谱》曰:此乃南北朝时期当朝皇帝诰命而建。南北朝为宋代,北宋距今已有千年之余了。而《博罗县志》则另有记载:“湖镇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明设巡司于此,故有城。”“善政巡检司署在县西北四十里湖镇村,洪武四年建。”凭理而言,《胡氏族谱》记述的只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传说;而县志记载的当是一种史实。由此可见,湖镇城应该是明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所建,距今亦有六百多年历史了。

胡氏与陈氏共居一村,唇齿相依

在湖镇围东北面,有个村民小组叫陈鹤,计有人口200多人,均为陈姓人家。长期以来,胡氏与陈氏共居一村,唇齿相依。

年届83岁的胡松添老人告诉我们,湖镇围在胡氏先祖未迁入之前,围中的江洲、石井、三多堂、新屋及沿后面山一带,曾有黄、朱、赖、温、刘等多个姓氏家族居住。北宋乾德年间(公元965年),胡氏六世文俊公从湖镇墟西北面的孟径(已被显岗水库淹没,新的孟径距湖镇西面约3公里处)迁入湖镇围落居后,上述各姓氏家族逐年外迁,围中偌大地盘大多归属胡氏族人。为何陈鹤的陈氏族人一直以来没被胡氏家族所排斥,且能和睦共处,相敬如宾,男女互相婚配现象历代皆有?胡松添老人则说,陈、胡、袁三姓原为本家。胡公满为中国陈姓始祖,而袁姓则源自胡公满的第十三世孙,因而早在三千多年前,陈、胡、袁三姓本为一家。他还说,旧时湖镇围周边尽是湖塘环护。胡氏为湖,陈氏为鹤,鹤不可无湖,湖不可无鹤,湖中有鹤,相得益彰,云云。也许这正是胡、陈两姓家族千百年来能荣辱与共,息息相关的缘源吧。

 

宗祠掠影

在湖镇围,至今还保留着东西二祠及德基公祠等祠堂三座。东西两祠均为胡氏族人敬尊孝祖之所。西祠为胡氏祠堂,分两进而建。祠堂正门与县内各地宗祠大致相似,均有石柱斗梁,檐雕、梁雕及壁画。大门上方嵌有石匾一块,上书“胡氏祠堂”,门框下嵌有方木两块,分别上书“祀、”“胤”两字。祀为祭祀,胤为后嗣。入门处乃仪门,仪屏已毁,只剩下两侧各立着的八角石柱。仪门上方朝天井方向高悬木牌匾一块,上书“诰封大夫”书样(浮雕)。据传,胡氏二世胡垲,自幼勤学,潜身奋志,博学多才,得中高升爵位,官至朝廷谏议大夫,誉满京城,此牌匾(复制)为当朝皇帝所赐。天井两边为左右廊庑。正厅为“尊亲堂”。正墙设神楼一座,神楼中陈设数十位胡氏列祖列宗神位。神楼上方嵌木匾一块,上书“兰桂腾芳”字样,篆体。神楼两侧挂有楹联一幅,右联为“祠宇喜维新瞻仰先灵异日衣冠罗几席”,左联是“厅堂欣告竣高升令祖他年世代卜簪缨”,落款为“愚世弟关德义堂敬拜”。此联是该祠堂早些年重修开光时,龙华鹤溪关德义堂所赠题。神楼前设有案台、香鼎,供族人祭祖时焚香祈福。

族人告诉我们,每年春节期间,大年初二族人作落(制作)灯船,初六新丁买灯,初八上灯,均在这里聚集庆贺,街巷中锣鼓喧天,炮竹声此起彼落,一派热闹异常景况。

东祠为愈宽公祠。该祠分上、中、下三进而建,三殿显得宽畅。正门上嵌石匾一块,上刻“愈宽公祠”字样,浮雕。青石门框上贴联一幅,上联是“苏湖世泽”,下联为“吉水家风”。此联为胡氏族人在宗祠中历代沿用之联。胡氏始祖云峰,字衍,号六真人,原系江西卢陵吉水人,北宋初从吉水迁徙广东博罗,落居县城胡屋巷。后来,其后裔从博罗分枝湖镇孟径。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5年),文俊公从孟径迁入湖镇围,之后其后代一直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1044年历史了。愈宽乃文俊六子,学士职位,其性情温和,以仁为善,民之所顺。愈宽逝世后,其后裔为祭祀先人,建此祠(建祠年代已无从考证)。

愈宽公祠正堂亦设有神楼一座,供祭着列祖列宗神位。上、中、下三殿保留较为完整的斗梁斗架,檐雕梁雕古色古香。早些年珠影选址拍摄《东江纵队》时,这里曾为东纵司令部。

正殿为名宗堂。高高的斗梁上,悬挂着一块上书“罗浮名宗”(阴刻)字样的木牌匾(复制品,原匾已毁)。该牌匾为明代惠州府授封湖镇围胡氏为“罗浮名宗”之族。名宗堂两侧挂有楹联一幅。上联是“泽满罗阳金丹济世真人裔”,下联为“灵钟吉水湖镇环城学士家”。胡氏始祖胡衍(六真人),自幼好学经论,长大后云游四海,后隐居罗浮,炼丹修道,悬壶济世,深得县人赞誉。其后裔胡椅(二世)爵封学士,胡铠(二世)爵封谏议大夫,其后人更是朝朝有官。因而无论是江西吉水,抑或是广东博罗,均钟灵毓秀,胡氏英才辈出,在东江流域影响颇大。

愈宽公祠亦临街巷。这里族人四季祭祀,初一、十五香火不断,尤为是正月十四结灯做灯酒,全村男丁无论老小均在此饮宴,大鱼大肉,不醉无归。

距愈宽公祠右侧约二十余米处,乃德基公祠。德基公为胡氏五房廷桂公后人(二十世,清朝)。1931年,胡氏族人与周边村庄发生械斗,该祠曾为大火所烧。因久年失修,现多处瓦面已大面积坍塌。

由于东西祠及德基公祠均临街巷。所以街巷一直是该村族人较为密集、繁华的主村巷,是村人活动的主要场所。

 

一个故事三种传说

关于湖镇城的故事,县内目前有三种不同的传说。

《胡氏族谱》记述:南北朝时期,南越皇刘澄因局势动荡,偕妹(彩霞)南下避乱。到了湖镇围,由文俊祖敬奉。村外山岗野林中常现黄吼叫声,刘澄闻之悲切,问当地村民此为何物,吼叫声如此悲凄?村民遂告知,乃黄也。刘澄闻之暗思,自忖皇也,惊也,此地不可久留矣。于是刘澄决定要离开此地,到他方考察民情而去,并把其妹留居湖镇,文俊祖侍奉殷勤,并以兄妹相待。

世乱平定,刘澄回朝复位后,访妹彩霞下落,得悉皇妹已在湖镇病故,遂下令建尘顶皇城于湖镇围,谓皇姑城。

据传,皇妹病故时,胡氏族人为之风光大葬,并建墓一座,该墓遗址在西门岭中,族人称之为彩霞墓或皇姑墓。

《博罗县文物志》记载:关于湖镇城的来历,当地村民中流传着一段美好的传说。有一幼稚无知的皇姑出巡江南,来到湖镇围,不幸病卒,当地村民为之厚葬。皇上得知消息后,便先播言其妹嫁于博罗湖镇而殁,遂着国库拨资在湖镇建城一座,谓驸马城。

《博罗民间故事集》描述:有一南宗皇帝落难,逃到湖镇,被村中一个穷人所救助。后皇帝复位,走时,无礼相赠谢恩,随手解下身上裤带,交给那穷人,说:“到你遇到困难时,就拿着这条裤带到京城找我吧!”

后来那穷人穷得揭不开锅,就拿着那条裤带上京找人。皇帝知道后,亲自出宫迎接。皇帝问他想做何官?他说不知有何官可做?皇帝就将当朝所有官名均念给他听。当皇帝念到“千总”这个官名时,那穷人以为这个官名是最大的,就随口说:“让我做个千总吧。”皇上就赐封他为千总官。那穷人见京城的城墙很宏伟壮观,便对皇上说:“我想回乡建城。”千总官职还不够建城资格。但皇上念其昔日有救助之恩,就答应他的要求,由朝廷出资,赐他回博罗建“湖镇城”……

湖镇城、皇姑城、附马城的传说都是一个美丽而感人的传说。而现今保留着的那些深埋地下的古城墙基,正是千年古村最为真实的佐证。

 

朝朝有官,胡氏家族堪称“罗浮名宗”

湖镇围胡氏家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代胡氏弟子勤奋好学,刻苦用功。族人中举之士、学者爵位、高官厚禄者众多,当中上达谏议大夫,诰奉封政大夫,都察院都事、巡宰,下至七品县令、拔贡、进士、举人、学士、国学、秀才等,数不胜数,功名誉传东江流域。自北宋至今,胡氏家族朝朝有官,世代其昌,堪称“罗浮名宗”。

据《胡氏族谱》记载(节选):二世祖胡铠,宋朝谏议大夫;三世祖胡天麟,宋朝南思洲司理;四世祖胡灏,宋朝知府;七世祖胡政,宋朝循洲判官;八世祖胡德众,元朝都察院都事;九世祖胡忠,明朝汶水知县;十三世胡东岭,明朝诰奉封政大夫;十四世胡世祥,明朝南北户部郎中;二十世胡之冕,清朝进士……

据了解,民国期间,胡氏家族曾出过师级将领,亦有营、连级军官;建国后,出任县长1人,处长3人,局长4人,副科、股级干部达20人,工程师5人,大中专毕业生60多人。

湖镇围胡氏族人历来重视教育与文化传承。1928年秋,该村的胡祝南、胡桂章、胡焯廷、胡坦然会同县城胡屋巷的胡兰甫(拔贡)筹建湖镇学校(现在的湖镇中心小学),开创了湖镇办学先河。湖镇学校的建成为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

采访将结束时,我们在该村老年人协会门前,看到了停放在院前的两块石匾。两石匾分别长126厘米,宽62厘米。其中一块为红石匾,上刻“北镇门”字样(阴雕);另一块为青麻石,上刻“迎阳门”字样(浮雕)。胡裕康告诉我们,这两块石匾分别是城东门和北门的门匾,西门那块刻有“望庚门”的石匾已遗失。

石匾虽小,却见证了湖镇围百年沧桑,同时也彰显了胡氏家族世代其昌的辉煌!

(本文采写得到了原县教育局长胡春宣、湖镇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黄伟雄、湖镇村支部书记胡耀南、湖镇村委副主任胡裕康、村民胡松添、胡林隐、胡旭香等人的鼎力支持,特此鸣谢!)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