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善县(包括今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管理区、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惠东县、宝安县部分)原有姓氏几十个,因此亦有几十个姓氏的宗祠。黄氏是归善县大姓,人口多、分布广,分布在归善县大部分地方,因而黄姓宗祠也较其他姓氏宗祠为多,至今惠城区就保存有三座较好的黄氏宗祠。笔者根据文物资料及调查访问材料,现将三个黄氏宗祠介绍如下。
一、黄氏宗祠(黄氏家祠)
在柏子树下16号,创建于明代后期,为三座三间两廊屋组合体建筑,正中为主体三间两廊堂屋,下廊房与上廊房各设一横巷通向左右两边的三堂房。
中堂为九檩前后廊建筑,硬山式屋面。通面阔9.4米,通进深7.05米,三开间,明间阔3.9米,次间阔2.25米。檐柱八角形,直径28厘米,鼓形柱櫍,柱、柱櫍、柱础均为红砂岩石;内柱(金柱)圆形,直径30厘米,仰盘形柱櫍,柱、柱櫍为坤甸木,柱础为红砂岩石。抬梁式梁架、九博(檩)屋,六椽伏(七架梁),对前后搭牵,乳袱,梁上驼檄上各安放一朵斗拱承托脚和搏(檩),斗拱、驼檄及托脚彩绘。
根据调查,黄氏始祖定居于此至今已历十七世,祖居原挂有“文魁”“武魁”及“乡岁联芳”牌匾。黄氏先祖多人曾任明清两代官员。明代政府规定:庶人房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六至九品官员厅堂为三间七架。明清两代仕子如果中举,.一般都能任八、九品官,如果累迁,很少超过六品。黄氏祖居家族先祖中举任官,厅堂建筑正合明代规制。后厅为清代重修,正面靠墙摆设清代同治癸亥年(1863)落款的供桌及长台。
该建筑为我市仅存的明代“官式”家居。此后由于人口繁衍,拆分成更多下一代的小家庭,他们组成了以原家居为宗祠的黄氏家族。
黄氏家祠建筑工艺古朴,中堂的月梁、托脚等木构件保留了早期(唐、宋)的工艺风格,保存完好。1991年,广东省古建筑测绘学习班在惠州举办,笔者曾邀请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文管办)、广州市文管办的专家参观,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并赞赏我们能在广东多雨潮湿地保存了几百年的“官式”家居,指出该建筑是我们研究明代建筑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二、琦白公祠(黄氏合祠)
在惠环镇下欧村。此祠为下欧村与陈江镇石圳村的黄氏宗祠。祠名“琦白公祠”,主祀琦白公。琦白公,讳德润,字琦白,是欧村开基黄氏的三世祖,生于清代顺治十七年(1660),卒于清代雍正三年(1725),享年66岁。经100多年的繁衍、分居,琦白公的后代分住于下欧村与石圳村。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两村的琦白公后代在欧村建琦白公祠,因此该祠也可看作是黄氏的合祠。
祠堂深三进,阔三间,总面积350平方米。前门与中堂,中堂与后厅均以卷棚式回廊联接;前门、后厅两边各有配房;中堂抬梁式结构,七架梁。该建筑使用了多种建筑技艺。石柱础根据承受力不同,使用了大小不等的三种,且纹饰不同,显得有新鲜感。以民间传说、贤圣名士为内容的壁画绘画工水平较高,内容丰富多彩。木雕刻封檐板刻工精细,刀法纯熟,雕刻出的八宝、福、禄、寿图案活泼生动。屋脊大量使用灰塑。回廊正脊上灰塑风景人物构图合理、生动。三进的正脊上云雷纹灰塑宏大,灰塑的龙、鱼等动物栩栩如生。
这些保存下来的技艺,代表了惠州地区清代中后期的建筑风格与水平。中堂槅扇门上安放有“明化堂”木匾一块。中堂与后厅之间的左右回廊壁各镶嵌有一方碑记,均为墨石质地,阴刻楷书。左侧为“六房鼎建欧村祠堂记碑”,右侧为“六大房合置学租叙碑”。碑文记载了琦白公祠黄氏源流,有关族规族例,鼓励族人读书之事。
1984年,该祠被公布为惠州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该祠子孙集资25万元人民币,由市博物馆主持维修。文物部门严格执行“修旧如旧”的文物古建筑维修原则,经半年维修,该祠以旧貌新姿展现于世。
现将琦白公祠的两方碑记摘录如下。
录一:“六房鼎建欧村祠堂记碑”
尝思人道亲亲,亲亲,故尊祖而敬宗,敬宗,故收族而宗庙严。古者将营宫室,宗庙为先。是知祠堂之设,上以萃祖考之灵爽,中以联族姓之气谊,而下即以贻子孙之堂构。典至重而义至备也。兹欧村一区,原我始祖讳正两公,于明季由梅州宁邑迁居此邦。传于高祖讳峄公,字日昊。递我曾祖讳德润公,字琦白,公配刘孺人,生我六房各祖。由是根深实遂,源远流长;蚕羽似绵,发祥行庆。但皆散处各方,未获共聚一门。诚恐世远年殊,水木之思或昧;支分派别,本根之念偶疏。以致少陵长,卑逾尊,服穆混淆,彝伦罔叙。
梅州举人徐昆航若澜氏校正。(下略)
录二:“六大房合置学租叙碑”
尝考党庠街序之设,惟期造就人才,以储国家之用。此辟雍鸣盛,泮水兴歌,所由英才辈出,而蔚为国华也。但释褐登朝,端由草茅坐诵,而草茅坐诵,要必先有以赡其身家,使无内顾忧而后得肆力于典籍,以成其德业。古云既富方谷,又云衣食足而后礼义兴,此之谓也。
溯我始祖正两公, 由梅州宁邑迁居惠郡归邑欧村。越高祖峄公,字日昊,善继善述,家声日振。至曾祖讳德润,字琦白,承先启后,创辟宏基,生我六房之祖,丁口蕃衍,人才迭出,或食饩采芹,或香分贡树。后先济美,代不乏人,家乘具存,可复而视也。然而莫为之前,固美而弗彰,而莫为之后,亦盛而弗传。则欲使家学渊源继承不坠,是不可无术以□此。爰集六房族众以告之曰:予尝见当世之士,往往博一青衿而遂已者,非不能上进也,衣食之念,有以累之也,是为心之经划区处,使不分其志以卒其业,斯可以奋志功名,□扬先祖,而继述之责,庶无愧焉。佥曰,惟长者命,因公议:
于曾祖所遗田租六百石,抽出六拾石作为学租,凡六房子孙有砥砺读书,得邀上进者,是租即作奖赏,交伊值收,以供膏火。因即经众焚香,上告列祖。自议立之后,倘未有承收者,其租则众收入尝,不得轮收,至有进庠者是租即交伊收。六房人等不得挟私阻掯,如有此弊,众将是人斥革,尝业无份,不许入祠,并告祖宗鉴查不贷。公议另立规条列后,以垂永久。斯举也,上以副祖宗养育贤才之心,下以作后嗣共登青云之气,将见黉序联翩,科名继起。处则为端人正士,出则为献替良臣。于祖宗属望后人之怀国家、化民俗之意,吾知其必有合也。族人勉乎哉,谨叙。
曾孙曙谷氏镒新拜撰。
龙门学正堂辛巳恩科举人愚姓介中彬校正。(下略)
三、黄家祠(黄氏书室)——归善黄氏总祠
在环城西二路35~36号。此宗祠是归善县黄氏族人的合祠。根据黄家祠保存的一方民国十五年(1926年)勒石的添入牌位碑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和民国十五年(1926)添入宗祠的先祖来自归善县的三十四个街道或乡村。它们是叶径、坑梓、邓屋墩、水口、沙地、源头、亚婆岭、唐肚、承庄仔、凤嘴、淘沙巷、柏子巷、养公堂、葵湖、金带街、双光、新村、大陂头、田心岭、霞涌、蒲田、莆田、文兴街、打石街、尔雅巷、黄祝场、持屋仔、黄腾輋、官桥、长福岭、下埔段、油麻园、稔山、永湖。
黄家祠建于清道光壬寅年(1842),现祠内保存有一方由该祠嗣孙、举人、龙门县教谕黄彬撰写的“归邑黄氏建祠序”碑,虽然序文大部分残损,模糊不清,但仍可以从仅存的文字中了解到黄家祠建祠的用意是为了认明源流,确定族规族例。“吾族系出陆公”,讲明了家乘源流。强调做人要做“干济良臣,以迪光前人,模楷后辈”。做事要“矢公矢慎”,要“恪守国宪”,“毋逃税”。要与人和睦相处,“毋逞强”,“毋好讼”。“从此分者合之,疏者亲之,则敬宗收族之道而族谊敦矣”,这样就可以增强家族凝聚力,亲近族人的情谊了。
黄家祠为带庭院左从屋有塾台的上三下三屋,整座建筑较为宏大,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门两次间与明间前面各安放一条弓形石枋,枋下两边使用石质角替,枋上承放石狮,狮上置一斗三升斗拱。花岗石大门高峻雄伟,高3.6米,宽2.05米。大门匾额“黄氏书室”四字,楷书、阴刻,每字50× 60厘米;楹联“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行书、阴刻,每字25×40厘米,字体俊逸流畅,有一定的书法价值。大门两侧有须弥座门墩石一对,通高0.63米,通阔0.54米。联接一、二两进的回廊共有三部分组成,中间一间硬山式屋顶,前后两间为卷棚式屋顶,此种做法既扩大了前天井的深度,又显得富有变化,结构不呆板,富有新鲜感。卷棚廊梁上安放八边瓜棱与梅花斗组成的联合构件承托檩子,此构件雕刻精巧别致,颇具地方特色。整座建筑使用布灰瓦,而用绿色琉璃瓦剪边,显得庄重古朴、建筑内雕刻工艺多变,石柱础,斗子各有三种形款,雕刻工艺精致,刀法熟练流畅,所刻石狮传神活现,栩栩如生,木构件驼墩,斗子精巧典雅。墙壁上保存了很多绘有古代圣贤的壁画。祠堂中堂原供奉黄氏列祖列宗,每年举行春秋二祭。春祭在清明节前,秋祭在重阳节前。
黄家祠除了用来祭祀祖先外,还为归善县的黄氏族人在惠州办事提供住宿,为族人在惠州读书提供食宿。根据钟静老人回忆,抗战前就有8~10个黄氏嗣孙在惠州省立三中读书,他们就食宿在黄家祠。
黄家祠有蒸尝业产。据黄培馨老人回忆,水门金带街口左侧地点,解放前有一间营记花轿店,业权归黄家祠所有,老板黄仙舫,他每年按契约付给黄家祠一定的租金。另外,在水东街还有几间店铺,在乡下还有田产。蒸尝业产收入用以支付宗祠的香油,蜡烛和管理人员费用及贴补黄氏子孙读书费用。
黄家祠日常有专人管理,据王缓老人回忆,从清末至抗战前都由嗣孙黄连球管理。
黄家祠后来改为“黄氏书室”,原“黄家祠” 匾额尚存于书室内,至于何时改名不得而知,但从建筑现状考证,估计是在清末年间改名换匾。
黄氏是归善县的大姓,历代人才辈出,据史料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归善县中举290人,其中黄姓中举18人,清末一人中恩科进士。很多族人任官至州同、州判、知县、县丞、教谕、千总。至近现代,更是人才辈出,族人任师长、专员、县长不乏其人,任教授、总工程师等高级职称者更是人数众多。正如楹联所誉:“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1990年,黄氏书室被公布为惠州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家祠、琦白公祠、黄氏书室同为黄氏宗祠,但它们是有所异同的。不同之处:柏子树下16号宗祠为“小家祠”,族人住宿、生活,祭祀先祖同在一座宗祠建筑内;琦白公祠为合祠,黄氏书室为总祠,这两种宗祠只作祭祀先祖、宗族议事及为族人提供读书之用,不住族人,有专人管理。还有,宗祠的辈分越高,建筑越宏大。
相同之处:第一,三种宗祠都有族谱,族谱记载黄氏家族的家乘源流、房系。由于“文革”,现只有琦白公祠保存了族谱。第二,每个宗祠都订有族规族例,以规范族人的行为。第三,原来各祠都设有族长(或首事、主事)领导族中事务。因历史关系,现只有琦白公祠设有主事。第四,宗祠都设有蒸尝业产,以收租利,作为维持宗祠的祭祀活动或作激励族人子孙读书考取功名士之用。
黄氏家祠、琦白公祠、黄氏书室是我市保存得较好的同姓三种宗祠,宗祠建筑及祠内石刻石碑又是文物。它们是我们研究惠州家族制度史及古建筑技艺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