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到我家坐坐呀!”
“李书记,来看收割情况呀!”
“小李,去哪家呀?”
小巷里,田埂上,街道边,不时有村民和镇干部停下脚步跟李巧龙打招呼,像是多年的街坊邻居或亲戚。
三年前,原水务局局长周文高对左潭村书记茹达朋说:“我把局里最优秀最年轻的干部派到你村当第一书记,一定能把扶贫工作干好。”当了14年村支书的茹书记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老成持重,听周局长这么介绍,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
2016年4月9日,惠州市水务局干部李巧龙接到扶贫通知,到龙门县龙潭镇左潭村挂职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得知消息的新婚妻子哭红了眼睛。军人出身的岳父连夜给做女儿工作:我年轻时在部队跟你妈两地分居多年,我们都克服困难挺过来了,你应该支持丈夫工作,让他多去历练。4月10日,李巧龙带着对妻子和父母的牵挂,踏上扶贫征程,三年来,他与这方土地上的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建档立卡了,心里有数了
左潭村是一个“镇中村”, 跟龙潭镇紧紧相连,下辖17个村小组,465户,1800多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八分地。2016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42户,109人;危房、无房户27户;村道全是泥巴路,无一寸硬化。
从地理位置来说,左潭村不应该穷,但因为历史产业发展方向失误等原因导致经济滑坡,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农田荒废、人口老年化、贫病交加等,变成一个省级贫困村。
李巧龙担任左潭村“第一书记”后,就住在村委办公室楼上,日夜坚守“阵地”,以便随时能和村干部沟通协调,村干部经常看见他房间灯半夜还亮着。“刚来时,基层工作经验不足,心里没底,只得加班加点熟悉村基本情况。”李巧龙说。
按照精准扶贫“四看、五优先,六进,七不进”的要求,李巧龙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村入户,对42户贫困家庭一一登门核实,做到不遗漏一人,不少造一户。他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特长,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贫困原因、社会关系、帮扶进展等,一目了然。
“我们村干部年纪偏大,不懂电脑,这些都是他来后建立的,党建工作也全部进了电脑,以后资料掉不了了。其他几个村还到我们这里来学习经验呢!”茹书记指着文件柜里一排排整齐的档案盒自豪的介绍。
渠、桥通了,稻谷丰收了
“龙门大米”很有名,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但是左潭村稻谷产量不高,耕种面积逐年减少。李巧龙在走访中发现村里到处有一大片一大片荒芜的田地,长满杂草,无人耕种,原因多为交通不便,劳动力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等。
村里有两条各一公里多长的主要水渠,灌溉面积达两百多亩,由于多年积淤堵塞,内涝严重,造成稻谷产量低。在石底下村小组,还有两条约5米和8米宽的水渠,只有两根麻石桥,人勉强能过,摩托车和收割机都过不去。这些年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种田的都是中老年人,力不从心,造成水渠对面两百多亩稻田变成一片荒秽。
李巧龙搜集情况后立即跟局里汇报,得到局领导的大力支持,筹款通渠修桥。两条水渠在李巧龙和村干部的组织下,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排涝,很快就疏通了,惠及两百多亩稻田,这两年村民都种上水稻,再没被淹过,稻谷年产量增加一万多斤。
“你看,就是这一片水田,现在都种上稻子了。”茹书记指着村委前面的一大片金灿灿的稻田说。
2017年5月,李巧龙和石底下村小组负责人茹熙华和茹锡祥商讨修桥施工计划,从材料到人工,一一落实。在修桥的必经道上,要在一条田埂上扩宽一条长约20多米的路,需占用两户村民的农田。李巧龙和村组长茹锡祥一起上门做工作,村民被他感动,不要任何补偿,无偿让出几分地给集体做路。
在李巧龙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到半年,两座分别宽2.5米,长约5米、8米的机耕桥就修好了,圆了石底下村民一个多年的梦想。
“4.5万怎么能修这么好的一座桥呢?按正常计算,至少得8万。”审计干部去村里验收两座机耕桥时,问村干部。
是的,这座桥的实际造价确实不止4.5万,这里面的 “猫腻”李巧龙和村民都知道。当村民知道扶贫干部“请旨”拨来专项资金9万元修桥,非常高兴,外出务工的泥水工、钢筋工等都主动来干活,暂时不外出打工了。这些“大师傅”在外面做工每天300元,而给村里干活只收80元一天,小工纯粹帮忙,又将桥的两头加宽、加固,村民说,“上头”出钱给我们修桥,我们自己出点力气是应该的。
水务局周局长到村里考察时开玩笑说:“别说收割机,这桥坦克也能过了!”
两座机耕桥修好后,两百多亩稻田和旱地“得救”了,今年开春后桥对面的田地都陆续种上了水稻、花生、番薯、玉米等农作物,春耕秋收,荒废了多年的荒地如今又是一片生机勃勃。
危房改造了,百姓安全了
在危房改造中,李巧龙和村干部下到村里一户户做工作,宣传国家帮扶政策,有些村民不理解,或是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还以为他拿了什么好处,要费尽口舌,耐心说服,一些存观望态度的村民,看到别人动工开建后才相信。“那几个月,我皮鞋穿烂了几双,鞋底都磨穿了,在城里从没有把鞋穿这么惨过。尤其是雨天,皮鞋一泡水就脱胶,现在我穿运动鞋多。”李巧龙回忆刚下乡驻村那会时的情景。
在左潭村26户危房改造中,茹淦房是最操心的一户,60多岁,五保户,旧房墙上的裂缝拳头可以伸进去,但是他自己就是不积极,躲着李巧龙和村干部不见面,不接电话。皇帝不急太监急,危房已经经不起台风袭击,眼看就要垮塌,李巧龙心急如焚,只得一次次上门堵他。无奈之下,李巧龙只得拿着两份合同上门,建与不建都得签字画押。看到实在拗不过,茹淦房才说了实话,建房自筹资金不足,开不了工,因为政府的扶助款要收房时才拨款下来。李巧龙立马跟茹书记商量,村委作担保,向私企借钱给他建房,才顺利签了改造合同。如今,茹淦房已住进新房。
在左潭村26户危房改造全部完工后,还有一个无房户,是李巧龙最牵挂的一户,和村干部商量过几次,都无计可施。
茹月欢,50岁,离婚带着儿子回到娘家,同时把户口也迁回左潭村,在县城打临工,租房居住,儿子读高中。李巧龙想帮她,但按照当地风俗,嫁出的女泼出的水,出嫁的女子没资格继承娘家财产,要在她娘家宅基地上建房,那是难上加难的事。
茹月欢父母都过世了,两个弟弟是教师,住在单位。李巧龙找过茹月欢几次,要她跟弟弟商量,和弟弟们在老宅基地上共建房子,各占一层。茹月欢不敢找两个弟弟开口,村里没有这样的先例。李巧龙着急,过了这村没这店,如果以后没有帮扶政策了,他就是想帮也帮不了了,一个半百单身女人,没有安身之所,老了打不动工怎么办呢?
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和茹书记亲自出马,分头去做两兄弟的思想工作。到学校找到她弟弟后,说明来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他们抛弃传统封建老思想,帮姐姐一把,等于积德行善,两个弟弟开始有些顾虑,怕妻子有意见,但都答应回去做工作,最终同意建房了。
“房子建好后,我比自己买房还高兴!现在她可以搬进去住了。”李巧龙兴奋地说。收房那天,茹月欢喜极而泣,感动地对李巧龙说:“我上辈子积了什么德,能遇到你这么好的人。”
以前一来台风,李巧龙和村干部带着村委,不敢睡觉,总怕谁家的房子会倒塌,谁的房子会进水,如今27户危房全部改造完毕,再也不用担心。
药费减了,贫困缓解了
说到李巧龙对贫困户的熟悉程度,茹书记开玩笑说“不要说贫困户家里的人员情况,连他们家里养的是公狗还是母狗他都知道。”
走进茹海添家的院子里,首先迎出来的是他家的大黑狗,直往李巧龙身上扑,在他裤脚上上舔来舔去,像迎接久别重逢的亲人。茹海添,52岁,双胞胎女儿在9岁时查出患有地中海贫血,每月输血和吃中药要3000多元,多年求医让这个家负债累累。许多人劝他放弃,患有这种病的孩子一般都活不过20岁,可如今孩子26岁了。17年来,他咬牙坚持着,不放弃,这个饱经沧桑的汉子,受尽生活的苦难不曾哭泣,却在谈到政府对他的帮助时,他流泪了,紧紧握着李巧龙的手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李巧龙在扶贫档案中发现他家的情况,多次上门走访,想方设法帮他解决困难。先是申报特定门诊,医药费从原来的3000元减到1000元,然后资助他儿子每年的学费,以及帮他发展养殖业,购买鸡苗、鸭苗和猪种,又帮他在村里找了一份兼职护林员的工作等。
除了政策的支持,李巧龙从内心十分同情这一家,经常上门看望。得知茹海添儿子是体育生正在备考,作为过来人,李巧龙主动跟他谈心,要他把文化成绩提上去,才能考上好学校。今年他顺利考上惠州学院,一家人高兴不已,打电话给他报喜。茹海添有一个酿酒作坊,没有铺面,靠自销和送货上门,李巧龙就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帮他销售米酒,光去年一年就帮他卖出12000多公斤。
黑户上户了,能上学了
在贫困户中,最令人头痛的是罗金水和余锦棚两个黑户家庭,他们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领到结婚证,两家4个孩子至今没有上户。根据政策要求,贫苦户补助是按户口人数来确定的,黑户人口没有。所以,他们不但拿不到补助,孩子还上不了学。
李巧龙跟村委干部了解情况后,就到当地派出所了解黑户要如何才能上到户口,户籍民警告诉他,要做亲子鉴定、出具医院出生证明等手续。这些复杂手续对于一个农民有如登天。
事不宜迟,李巧龙立马到惠州市指定的亲子鉴定中心咨询鉴定要求,需鉴定人双方到场抽血,每人交2000元鉴定费。李巧龙知道这两户都付不起费用,去找所长,说明这是扶贫村里的贫苦户,能不能酌情减免一点,所长得知李巧龙是扶贫干部,不是为自己的事来找时,深受感动,当场决定只收取一半费用。李巧龙打电话告诉茹书记,书记也十分高兴,马上派一名村干部开车带着两户6个人到惠州市做亲子鉴定。后续手续李巧龙全程跟踪,直到把户口本拿到手里。村妇女主席罗福容说“拿到户口本那天,老余那个智障妻子都晓得笑了!”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全村筛选出的42户贫困户,都根据不同情况基本得到解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扶贫事关国计民生,任重道远。为了帮助贫困户彻底告别贫穷,输入造血功能,李巧龙正在和“王老吉”公司谈合作种药草的事宜,为贫困户脱贫找长久的“生财之道”。
路灯亮了,希望也亮了
三年过去,茹书记对李巧龙刮目相看,完全相信了当初周局长的话。三年来,他“抛妻弃子”,在妻子生育坐月子、孩子发烧感冒时,都没能及时赶回,一心扎根在左潭村。在单位和他个人的努力下,引进社会资金30多万元,市水务局自筹110多万,修桥打路,资助贫困学生20多人次,建设村物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等等。村民从开始的不信任到如今有事就找“李书记”,成为左潭村家喻户晓的“第一书记”。
“去年龙门县副县长谢月明退休前最后一次主持工作汇报,对全县三个村的扶贫工作很满意,左潭村是其中之一。”茹书记在扶贫研讨会上很骄傲地说。
每当夜幕降临时,左潭村一排排路灯亮了起来,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散步。李巧龙说:“刚来时,这里都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烂泥满身,车开不进去,去村里走访都是坐村干部的摩托车或者走路。”村主干道硬化后,去年装了118盏路灯,今年延伸至小巷道。一位在外打工的青年过年回到家里,看到村里的变化,以为自己走错了路。
“我经常半夜起来上厕所,看他还在电脑上看施工图纸。”和巧龙一起扶贫的干部钟名洪说。李巧龙介绍,下半年重点在新农村建设,二十多个项目逐步动工,年底要完成,未来两年将会有更大的变化。
贫困户建档立卡
水渠疏通后的稻田
新建的两座机耕桥
查看村民今年收成情况
李巧龙和茹书记商讨新农村规划
在贫困户家里慰问
助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