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郎唱侬酬歌不了”——记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之德保壮族山歌
作者:罗慧芳(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6-01-19 21:00:30

 

山水秀丽的德保,是古镇安府所在地,别称“百粤”,缘于其保持了古代“尚越(粤)声”、“粤俗好歌”的民族风尚。德保“土歌”即德保壮族山歌,久负盛名,2010年,其被确定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这是该县丰厚的壮族本土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

“春三二月圩场好,男女红妆趁圩嬲。/长裙阔袖结束新,不睹弓鞋三寸小。/谁家少年来唱歌,不必与侬是中表。/但看郎面似桃花,郎唱侬酬歌不了。/一声声带柔情流,轻如游丝向空袅。/有时被风忽吹断,曳过前山又嫋嫋/可怜歌阕脸波横,与郎相约月华皎。/曲调多言红豆思,风光罕赋青梅标。/世间真有无碍禅,似入华胥梦飘渺。/始知礼法本后起,怀葛之民固未晓。/君不见,双双粉蝶结队飞,也无媒妁定罗茑。”这是乾隆“三大家”之一赵翼任镇安府知府时,有感于当地“歌圩之风”赋诗《土歌》传世,赞叹壮族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以山歌传情达意的情致意境。一代又一代的德保壮族儿女,承传了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见面对歌,开口成韵,信手拈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使得德保这片古老的热土之上,处处洋溢着山歌声,满乡满寨都是山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山歌,成为当地群众不可替代的文化生活需求。过去德保壮人的一生,从出生后听“三朝歌”、“满月歌”、“背带歌”,到成年时代唱“岁时农事歌”、“生产劳动歌”、“恋情婚仪歌”,到步入老年听“祝寿歌”,几乎都在歌声中渡过。“歌圩”更是成为男女老少都乐于接受和参与的审美活动,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民族审美意识。到了今天,虽然现代文化通过各种媒体广为传播,但每当歌圩举行山歌比赛,还是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民间录制的山歌光盘为中老年人津津乐道,山歌深深扎根于德保壮族人民的生活土壤和心灵之中。

德保壮族山歌壮语叫“诗”(sei),有北路山歌和南路山歌两种,均为二声部民歌。北路山歌流传于全县除龙光乡之外的所有乡镇,辐射到临近的田阳、靖西、那坡、田阳、右江区、田林及云南富宁、广南等县。南路山歌流传于南部地区的龙光、荣华、燕峒等乡镇及天等、大新、靖西、田东等县。北路山歌为集体合唱形式,一个歌组3人至10多人,由一人唱高音部,其余唱低音部,曲调雄浑豪迈。南路山歌以二人为一歌组,腔调高亢嘹亮。歌词为七言体二句式,四句为一首,押尾韵,自由变韵。其中的情歌独具特色,有一首十来句的排歌,在同一首歌里,后奇句常重复前偶句的1-6字,形成连环式的复沓叠唱,有情深缠绵之感。人们唱山歌就要对歌,一般对歌程序是:求歌、答歌、接歌、斗歌、情歌、别歌。还有一种特殊歌类“抢歌”。即在两组男女对歌时,另一男歌组从中发歌,把女歌组“抢”过来与自己对唱,使对歌活动更加热烈有趣。

德保壮族山歌活动普遍,有遇事必歌、逢场必唱的习尚。歌圩是德保北南两路山歌的载体和摇篮。歌圩俗称“巷端(德保语)”(hanghdoenq),其历史悠久,脱胎于民族部落联合祭祀活动,经历了从娱神到娱人的漫长过程。歌圩是一种春秋歌场,多在农历三月前后举行。德保著名的歌圩有多敬、都安、龙光、那甲、大旺、古寿、朴圩、巴头等。全县有歌圩点30处,是歌手展示才艺,群众唱歌赏歌的场所。歌圩有的已发展为集山歌比赛、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商贸活动于一体的盛会。有歌圩必设擂台赛歌,县内外的歌手像朝圣般从四面八方涌向歌场,皆为对歌而来,较大的歌圩延续二三天才结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近十年以来,以德保县时尚音乐爱好者为主力的年轻歌手,吸收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用壮语德保话和德保壮族山歌基调演唱时尚歌曲,他们的作品陆续在壮族在线网站上推出,继而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受到了网民的赞赏,这同时也标志着德保壮族山歌的承传有了新的演绎。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