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论文物价值的动态结构
作者:侯慧梅(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5-07-24 16:45:07

 

我从事文物工作多年,在实践中对文物的本体属性及价值体系等方面作过一些理论上的拓展性摸索,虽然不成熟,有商榷余地,但换一个角度就是一道新的风景,希望我的看法,能为文物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一、 文物价值的本体思辨

什么是价值?我国权威的汉语词典都把马克思的“价值”表述作为释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社会劳动。”其实,这只是“价值”在经济学的表现形式,并非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本体。

哲学上“价值”的核心与灵魂是“超越性”,它具有很强的统摄力和概括力,它“超越”一切具体事物,却又无处不在地与具体事物发生内在联系,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理论界一种较为普适性的“价值”定义是:客观事物向主体呈现的意义。换言之,“价值”就是有意义的事物。比如一块普通碗的碎片,我们会觉得它毫无“价值”,当作垃圾扫走。如果这碗的碎片,竟然是石器时代古人类遗物,那么它便有了新的“文物”意义,具有“价值”了。它既有历史性,又可作科学研究资料,一些专家甚至还可以从碎片中看到稚拙、简洁的艺术美感。

我们对文物价值的研究和讨论,就是在这种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展开。

我国文物学者对文物价值的界定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应该指出,这三种价值在逻辑上只是“文物价值”概念不周延的外延,它们属于文物价值的重要形态,并不是全部。

研究文物价值最大的误区是:把文物价值视作一个凝固不变的静态结构。文物的一切,包括年代、地点、历史联系、文化基因、社会习俗,甚至文物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权威专家作出终极性定论,无可置疑,不容争辩。似乎一切都尘埃落定,文物只能默默地等待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遵照权威专家的指引,来作规定性鉴赏、认知,不得越雷池半步。

我们觉得,这种受众被牵着鼻子填鸭式的文物介入,不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文化氛围,文物的研究和鉴赏,也需要一个活跃的生气勃勃的时代环境。

我们认为,文物价值是一个动态结构。它的运动形式,不局限于模糊、多义的“漂移”,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一切都在运动、变化。我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和把握也不例外。那种坚持文物价值一经确定,即亘古不变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归谬。

 

二、 文物价值的“不确定原理”

价值研究与范畴的核心选题首先是价值判断。文物价值判断由于现代高科技手段的介入,如C14、热释光、古地磁等检测方式,文物断代的测定已接近精确化。学者专家在此基础上展开种种研判,作出权威的价值结论。结论一旦作出,很少人敢怀疑其正确性,更不要说对结论发起挑战。

倘若真有人提出质疑,最常见的批评是:“不懂科学。”其实,说此话的人才是真正不懂科学。因为科学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可重复性;二是有证伪性。凡是符合科学的东西,可以反复实验测定,并且容许和欢迎争论“证伪”。文物价值判断也一样,应该容许和欢迎挑战,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权威并不是真理的别名。

不妨看看文物界“证伪”的一些情况:

我国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著名的宫庭铸器,国家一级文物。此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崇高、庄严,充满威慑的力度又洋溢神秘美感。单单为“司母戊”三个字,学术界就议论纷纷,莫表一是。关于司母戊鼎的其它价值判断,更是众说纷纭,难分真假。

河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贾湖骨笛”,以鹤骨为材质,经C14测定为9000年前的文物。上有七孔,能吹奏音调。它的发现不但轰动文物界,更使一些音乐人士欣喜若狂:一是此发现把中国音乐史前推了6000多年;二是七音阶我们古已有之,非西方独擅。过去认为我国只有五音律传统,使我们饱受“不够科学”的诟病。如今扬眉吐气,让音乐界人士兴奋了好一阵子。冷静下来后,研究者的凝问一个接一个:一根兽骨上有几个孔,何以确定为乐器?笛孔的圆洞是那样圆而均整,足与现代技术比美。9000年前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竟有如此精妙的工艺?既然9000年前我们的先祖都能吹奏七音阶,甚至还能吹出半音变化,直逼西洋十二平均律,为什么我们传下来的音乐,都是五声音阶?骨笛在考古史上前后都没有相应的文物作为链接佐证,难道它只是一闪而没的陨星,今天又突然从地下冒出来?等等。

近段时间掀起关于苏东坡《功甫贴》真伪的热议,几个考古权威机构,一批文物专家学者,争得沸沸扬扬,真伪难判,至今仍不能水落石出。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文物界层出不穷的证伪情况,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文物价值没有颠扑不灭,铁打不移的绝对判断。只要你认为结论是“科学”的,就要有被“证伪”的可能和担当。从这个意义上看,文物价值处于一种多值判断的“概率云”状态中,它不能、也不应有什么终极性裁定。专家学者的权威判断,应该是探索文物价值内涵的指向性路标,而不是“行人止步”的警示牌。

我们认为,文物价值一条基本规则就是“不确定原理”,它是文物价值动态结构的两大动因之一。同时,文物价值的不确定状态,也正是文物的魅力所在。

 

三、 主观价值与文物价值的多元互动

文物价值动态结构的第二动因,是认知主体的主观价值,与文物价值的多元互动。文物不是孤立的存在体,它与认知主体发生对立统一的辩证联系。而认知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相互影响的千变万化。

文物是人类祖先遗迹、遗物的当代呈现。它既是历史的身影,时代的记忆,又是文化符号和文明基因,具有接通人类、民族和地域群体文化血脉的功能,以及跨越时空构建集体人格的张力。

所以我们说,文物不仅仅属于专家学者,更多地是属于社会,属于公众的。没有当代社会公众的参与,文物只是历史暗室里一堆不起眼的存放物。社会公众的文物参与方式,主要是鉴赏和认知,而且往往带有不明显的功利态度和明显的情感联系。社会公众的参与,必然引起文物价值的多元态势。

接受美学的原理:“一千个观点,就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汉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著名角色,每个观众对他有不同的审美认知。这条美学原理也适合公众对文物的介入情况。

每个公众,都有自己的文物价值观,虽然许多是不成熟或未定型的。而且一般人对文物权威的指引,常常有一种马太效应式的“趋同心理”。但毕竟千差万别的个性文物价值观对文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文物也就在各种鉴赏的目光中变化着多样的美丽色彩。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价值观审视同一件文物时,判断值尽管各有不同,但其差别常常是微调式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一千个解读,但谁心目中的林黛玉,也不会是一个粗壮剽悍的泼妇。人们登上古遗迹万里长城,或者会有思古之幽情,发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慨叹,应该不会有脚踩棉花糖的感触,或荡秋千的愉悦。

大逆反的价值判断也有,但只是少量的个例,不足为训。如有学者坚定地认为,苏东坡千古绝唱《江城子》悼亡妻王弗的诗词,不是写给王弗,而是写给当朝皇太后的情诗。这个学者从宋、明、清古版善本的故纸堆中,寻出种种证据,并写成文章,言之凿凿。如他的论断成立,文学史也要改写。

应该看到,不管是微调式还是逆反式,都是文物价值观不同的表现,也是文物价值动态结构的外在形式。

我们进一步探讨,文物认知者由于立场、利益、情感、文化素养等等因素构成的主观价值,对文物客观价值的联系、影响和作用。

文物认知者的主观价值,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文物客观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即对文物客观价值有诱导、强化、限制的功能。

举个实例,便于我们从感性的明晰度升华到深层理解机制。

清代文物鼻烟壶,是多种工艺汇聚的袖珍艺术用品,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兼有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画等手法,更以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为材质,高雅脱俗,隽美非凡。因其小巧精致,宜于把玩,为文物鉴赏家和收藏者津津乐道,青睐有加。

现代人对清代鼻烟壶的审视和认知,主观价值因素对文物价值的反作用特别明显。试分析。文物学者:“清代鼻烟壶饱含文物信息流量。”历史学家:“反映清朝的社会状况和生活习俗,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经济学家:“从一个侧面看到清代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艺术家:“精美的艺术结晶!”政治家:“玩物丧志,社会上层沉溺于此,清朝的灭亡就是迟早的事。”廉政人员:“腐败古已有之。”医生:“鼻烟壶危害健康。”农民:“又不能吃,又不好用,什么东西!”等等。

可见,主观价值对客观文物价值的干涉和影响,使文物价值成为不稳定的变量。也因为如此,文物更具有丰盈流转的品格。这也正是文物价值动态结构的外部力源。

在讨论文物价值的多元互动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提及较为另类的文物价值选择类型。为大家熟悉的文革时期错版邮票《全国山河一片红》,从历史性角度考量,比起其它文革文物,并不突出;从艺术层面鉴赏,线条、色彩、构图粗糙,宣传性大于美感;若论科学性,更谈不上:邮票上的地图错误已使它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但恰恰是这一张似乎毫无价值的错版票,在今天竟然一枚就值一栋别墅,所以称为“别墅票”,它的价值畸变令人咋舌!

再举一个另类的特例:1856年英属亚还那1分洋红邮票,被誉为“世界第一号珍邮”。由于当时的印刷条件,邮票是最简陋不过了。如果不知道邮票的来历,集邮爱好者会把它当垃圾随手扔掉。因为它是人类最早的邮票,而存世界极为稀少,上世纪拍卖价已达千万美元。美国富人德欣曾拥有一枚,后又发现第二枚。德欣天价购回,并当众烧毁,称:“现在世界上只有我的一枚。”他的价值理念是:一枚世界唯一的邮票价值,远远高于两枚的叠加值。

这两例另类的文物价值观,源于“物以稀为贵”的商业心理,与公认的文物价值已有很大的剥离。或者人们对此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另类文物价值观也是多元选择的一种,它更增加了文物价值动态结构的广度和张力。

综上所述,认知主体的主观价值使其不能全方位吸纳文物的所有价值量;而在鉴赏过程中,文物价值也不明显地、不知不觉地修正、调校或加强着认知主体的价值观。这是一个互动式的价值碰撞机制,文物价值的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此,文物价值结构也因此而充满动感,异彩纷呈。

 

四、 结语

人类对文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文物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价值发现和消费的过程,所以,文物价值必然是动态结构。那种将文物价值判断自诩为无可争议,不容置疑的终极结论,把文物价值视作静态结构的认识,其实质是片面的、凝固不变的形而上学。

文物价值的动态结构主要的理论支点为两个:一是文物价值的“不确定原理”;二是文物价值认知主体的主观价值在判断中的互动影响和多元变异。

当我们以现代多元包容的心态看待文物价值的动态结构,文物将折射出更加美丽、奇妙的变幻色彩!

 

 

参考书目:

一、《文物保护理论与方法》.李晓东. 故宫出版社2012年第1

二、《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1

三、《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

四、《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创新型国家》.单霁翔.人民网2010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