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深圳龙岗:在沉睡中消亡?在开发中重生
作者:佚名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09 11:53:22

客家民居的保护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遵循实事求是的保护方法。目前深圳市有200多座客家围屋,在保护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土地问题。如果全部保护下来也不现实,而对于已经破坏得非常严重的,也没有必要去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要取其精华,有选择才有保护。

    一、深圳市产权问题是保护围屋的拦路虎

地处龙岗区的坑梓镇,拥有大大小小客家民居30余座,但除“龙田世居”于20027月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两座被列入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余的近30座均濒临倒塌。

据坑梓镇文体服务中心姚主任介绍,客家文物得不到妥善保护,主要还是由于“产权”问题所致。早年,深圳对客家文物保护并不在意,而居住在客家祖屋内的居民更是没有对房屋进行妥善的维护的意识。随着祖屋内居民富起来之后,他们搬出了祖屋,在外购买楼房居住。而这些祖屋便一直空着,有些则租给了来坑梓打工的外来工,但是外来工对客家祖屋并不爱惜,加上长时间的风化,导致客家祖屋濒临倒塌。即便如此,这些祖屋的产权所有者仍然不愿意将产权出让,使得坑梓镇政府的保护工作相当被动,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整修。

姚主任认为,经费缺乏也是原因之一。据他介绍,市里和区里用于日常修护客家民居的费用少之又少,一般只有在倒塌等抢修性工程中,政府才会出资进行维修。

另外,目前坑梓镇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用于保护和维护客家民居,而寥寥可数的工作人员也多是“半路出家”,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姚主任认为,若想保持客家民居的整体建筑风貌或将其开辟为客家民俗场馆和博物馆,目前还缺乏一支专业的队伍和专门性人才。

    二、建议对围屋分门别类给予保护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杨宏海认为,客家民居的保护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遵循实事求是的保护方法。目前深圳市有200多座客家围屋,在保护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土地问题。如果全部保护下来也不现实,而对于已经破坏得非常严重的,也没有必要去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要取其精华,有选择才有保护。”对此,杨宏海等人在《关于分类保护我市客家民居的建议》中提出,应区别性保护客家民居。

杨宏海建议,对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极高的代表性的客家民居,应根据其价值高低,分别由市、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严格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实施有效保护。据介绍,目前深圳有近20处极具历史价值的客家民居,应实施重点保护。

杨宏海建议,对于现存的约60处具有一定价值,但年代不算久远、规模也不算大、价值也不算高,却具有相对完整性的围屋,宜进行保护性开发。在保持整体建筑风貌与格局或对重点建筑进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造,经过专家论证后,将其开辟为客家民俗场馆或社区博物馆,甚至可以改造成为当地百姓的文化场所。但改造一定要“修旧如旧”,千万不能搞成“伪民俗”,要重视氛围。

杨宏海说,残破损坏情况严重、无法判定其文物价值的客家民居目前有近100座。对于此类客家民居,建议纳入旧村改造范围,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进行整治或拆除。但在整治或拆除之前,要经过文物部门普查登记、测绘,存留资料。

对客家民居的保护,杨宏海既寄希望于政府,也寄希望于民间。各地对此有兴趣的文化义工,可以凭借自己的热情,参与客家民居的普查与记录,尽可能多地留存客家民居的资料。

    三、客家文化与深圳文化有共通之处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历史上客家人曾占了60%。如今深圳1000多万人口中,客家人只有一两百万。虽然客家人人数减少了,但现在不少移民至深圳的人很乐于说自己是“新客家”。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杨宏海认为,这恰恰说明了客家文化和深圳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杨宏海说,很多迁移至深圳的人不一定愿意说自己是广府人或者潮汕人,他们往往说自己是“新客家”,这是因为客家文化与深圳文化的核心都是“迁徙”、“移民”和“开拓”,这其中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大家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创业而汇聚到深圳,就像当年客家人到处闯荡一样。从这点上来说,深圳人和客家人有文化上的认同,也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精神上有共通之处。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杨宏海参与策划了“客家文化节”,目前已举办了两届,很受深圳市民和客家人的欢迎。

杨宏海介绍说,“客家文化节”正是通过“大客家、新移民”的主题,以海纳百川的方式将客家本土文化和现代移民文化整合起来,使大家找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家园: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都是敢闯敢试的移民,我们都可以为广东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杨宏海认为,客家文化与深圳文化的共通之处还体现在音乐上。交响乐《土楼回响》达到了当代客家文化的巅峰,这是一部反映客家人开拓拼搏精神和敬族念根感情的交响诗篇。而属于深圳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也正和客家音乐一样,体现出一种大江东去之势、一种建功立业的心态。而真正代表岭南文化的音乐,《万水千山总是情》、《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所体现的都是小桥流水景象,这与属于客家文化和深圳文化的音乐差异甚大。这也是之所以移民至深圳的人愿意称自己为“新客家”,而非“岭南人”的原因。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