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保护客家围屋刻不容缓(一)
作者:袁治平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5-30 15:02:32

 客家围屋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向我们讲述着客家人千百年来的故事

    大约在1600年前,为避战乱,客家先民一步三回头,淌着热泪,恋恋不舍离开了中原故土,开始了艰难而遥远的南迁之路。在向来蛮荒的南方山地,多了一批勤劳的拓荒者——客家人。客家人就是在中原一带经过5次的大迁徙,从而进入江西、福建、广东,而广东的梅州、河源和惠州的惠城区、惠阳、博罗、惠东、龙门一带也成了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正是因为客家人客居他乡,为了保护自己和族人,他们建造了一种奇特的建筑——围屋。几度南迁的经验告诉他们,保障安全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聚族而居,因此,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古人云“独在异乡为异客”,也许正因为这种“异客”的特殊身份,他们绝少与外界来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族的风俗和语言,自成一家,并在颠沛流离的艰苦环境中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客家围屋正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客家围屋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向我们讲述着客家人千百年来的故事。

    相传,一直以“皇帝身边人”自居的客家先民,初到南粤这山岭蛮夷之地,远离皇土,难朝龙颜。为让后代子孙永远记住自己是皇帝的子孙,就依地势将屋子建于山的斜坡上,正面望去,象一把龙椅,周围的围屋形成龙椅的圆形椅背,中间正屋就是椅座,而中间的花阶就是那龙椅上的小靠垫了。龙椅是将皇帝这真龙天子围在中间的,所以这种客家围屋也被形象地称为“围龙屋”。这种设计本身就蕴含这对家乡的眷恋和无法回到故土的无奈。

    客家的村落多按宗族姓氏关系组合而成,聚族而居的习俗使村落的布局既有统一的考虑,又以宗族辈份做排列,把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同宗同族的人家组成一个村落。有的一个客家围屋或几个客家围屋都是一个姓氏。客家的村头或村落间都种有风水林兼做村界,各村都有自己的生产生活范围和小环境。各个村寨前,都有一条溪水弯弯绕绕从屋前后流过,溪边种植树木、果林,村寨前则是阡陌纵横的田野,客家围屋掩映于葱茏的绿树间,充满田园韵味。据史学家考察,客家围屋的屋村形式带有明显的中原贵族屋村形式的遗制,布局十分讲究。鸟瞰客家围屋,池塘、禾坪和客家围屋恰好组成一个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左右对称的“太极圈”。正面看去,围屋占据最高点,其次是上堂、中堂、下堂依次排列。正堂处于正中,一般由屋长或辈份最高的人来居住。这也正体现了中国自古崇尚中庸的文化色彩。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合族聚居性,则是客家传统民居突出的共同特点。

    客家人的远祖多为中原封建大族世家,属魏晋以来的衣冠望族,乃当时封建王朝的精英支柱。虽然因战乱、灾害等原因被迫南迁,但其上层文化意识始终情结于心,极力保存和延续其族谱、家谱,记录祖先家世、官职、人品等。每个客家围屋不论规模大小,都设有神屋或祠堂供奉祖宗牌位祭拜祖先,同时为纪念先祖各姓,都有自己的堂号,有的将堂号刻于大门上方,每年过节还要贴堂联。

    谁也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转眼间几百年过去了,但是,客家人就在客家围屋的庇护下,一代代繁衍至今。客家围屋就成了客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不管经历多少风雨,客家精神借助这客家围屋一代代传承下来。

   崇林世居和会龙楼、碧滟楼是保存较完好的客家围屋典范

    惠阳区客家围屋以方形围居多,目前还保存有100多座,以保存围屋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居惠州市各县区客家围屋之首。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海外华侨、港澳台胞的支持和当地村民的努力,惠阳区相当一部分客家围屋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维修,保存较好的主要有镇隆镇的崇林世居、秋长街道办事处的会龙楼、秋长街道办事处的碧滟楼和惠阳区良井镇霞角村的客家围屋建筑群。

    崇林世居位于惠阳区镇隆镇大山脚下,是一座方形围屋,以前是当地叶氏家族的聚居地。围屋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由池塘、禾场、首围、祠堂、望楼5部分组成,总面积13824平方米,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已有200多年历史。创建者叶文昭,号崇林,本是一个普通农夫,农闲时卖盐,开始时走村串户,后来就走南闯北,盐业生意越做越大,遂成当地巨富。发达时的叶文昭已近晚年,抱着一个朴素的念头,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产业,以振家声,于是建了这座巨大的围屋。围屋建成后两百年的风雨中,这座巨宅所获得的声望,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盐商叶文昭。围屋远看像一座城堡,实际上更像一座城池,墙高9,厚近1,长宽均超过百米,墙上本来没有窗户,而是散布着数百个枪眼,围墙上设有“走马道”,宽可驰马,其防御功能不言自明。 

    会龙楼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办事处官山村,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四周为二层高、厚80厘米的土墙围合,土墙上有两层枪眼,平面中对称,中轴线上排列着层层厅堂,结构严谨,前有半圆形池塘。会龙楼规模宏大,屋顶四周有走道,内部为院落式布局,壁画清晰可见,异常精美,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客家聚居大型围屋。会龙楼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作为东江革命学校旧址,惠阳区委、东江特委曾在此办公。黄埔军校学生叶含辱、叶佛佑、叶伯积、叶树屏、叶杰送、叶建儒、叶儒煌等7人出于此围屋。

    碧滟楼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办事处周田村,是清代著名华侨领袖“吉隆坡王”叶亚来的故居。叶亚来于咸丰四年(1854)前往马来西亚谋生,而后因抗匪有功,被当地政府授予甲必丹行政长官,成为“吉隆坡王”,是著名的华侨首领。后来,他因开发和建设吉隆坡成为富翁,始终不忘乡梓,不但捐巨款在家乡修建了挺秀书院,还于光绪十五年(1889)在周田村修建了碧滟楼。碧滟楼按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平面呈长方形,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典型的客家传统围屋。

    良井镇霞角村客家围屋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约有200多年历史。当时,作为供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栖身之所,霞角客家围屋在建筑形式、建设结构和建筑工艺方面均具特色。2003年10月,霞角客家围屋成功申报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地方党委、政府和村民的悉心保护下保存至今。该客家围屋主要包括堂屋、坐栏式围屋、四角楼堂屋等等。而霞角客家围屋又分为大福地、城内、中心屋、乌洋福片和水尾仔5处。大福地片客家围屋建于清乾隆年间(17851795),坐落在霞角宏基小学西侧,该片客家围屋属四进堂屋类型,坐北朝南,两层结构,楼角3层,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共有42横9厅18个天井150多间房间。中心屋片客家围屋坐落在霞角城内与乌洋福之间,原名叫“九福堂”,是因该屋祖先杨潜公排行第九而得名。后更名为“中心屋”。祖屋建于清乾隆末期,建筑面积5658平方米,占地面积2829平方米。该围屋建筑形式为三堂组合,属三进两横客家民居。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四周围墙为灰沙夯造。城内片客家围屋座落于霞角村中部、中心屋东侧的城内村小组,建于乾隆年间(1746-1756),该围屋属堂屋、围屋兼而有之的另一种旧时儿童“坐栏式”建筑,属客家建筑体系中的一种,它是在民居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其前半部分是三进二横,后半部分是围屋格局。整个围屋占地约409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192平方米,围屋内有一半月形花园,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造型宏伟,气势壮丽。

    乌洋福片客家围屋建于清嘉庆年间,座落于霞角村西部中心区,属三进两横堂屋。南墙建一大门,两侧门。两侧门与两个后门相呼对应。整个建筑坐南向北,平衡美观。整个建筑从地势由低到高分为池塘、天坪、堂屋、后山4个部分,总面积4600多平方米。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