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东江流域文化地理研究
作者:叶岱夫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5-22 11:13:06

 

岭南文化乃广东地域文化的外部表征。实际上,广东地域文化亦存在明显的内部差异,而且区域内部不同文化类型的主要分布与珠江水系形态密切相关,即大致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平原文化(有学者称之为广府文化)和汇入珠江的支流——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流域文化等彼此有异的4种地域文化类型。比较该4种文化类型,不难发现:东江流域文化的成分较为复杂,多种文化共生与文化融汇的现象最为常见。

 

一、流域文化类型的形成与演化

东江是发育于粤东地区的最大河流,全长523公里,自东北向西南流经虎门汇入珠江。流域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流域内人口约1208万人,分别占全省的19.8%17.8%。历史上,东江曾是中原人民逐渐南迁的重要路径,流域文化的形成自然受中原文化扩散的影响;此外,东江流域地理环境的内部差异及其周围空间的文化扩散等亦构成了流域文化形成演化的内、外因素。

(1)文化景观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

在东江短短的500多公里流程中,发育着个性鲜明的三大文化景观:即上游的客家山文化区、中游的惠府丘陵河谷平原文化区和下游的三角洲河网平原文化区。流域内文化的分异固然有社会、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但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尤其是地貌景观的明显差异则成为历史上文化早期分化和演化的基础。表1说明了东江流域三大文化景观的区域地貌和文化特征的差异性。

 

l           三大文化景观的地貌特征与聚落地名

东江河段

文化景观

地貌景观

与河流地貌有关的聚落地名通名的常用字

所在地区

 

客家山文化区

 

溪,水,潭

河源市

 

惠府丘陵河谷

平原文化区

 

 

沥,塘,源

惠州市

 

广府三角洲河

网平原文化区

三角洲

 

涌,洲,溶

东莞市

 

(2)文化景观的演化与文化扩散

一个文化在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即呈饱和状态,代之内部的振荡与冲突,如果没有新的文化因素的移入,这一孤立的社会系统便会趋于停滞、内耗,甚至灭亡。东江流域文化在其分异、形成、定型过程当中,始终不断地与周边文化相互作用,不断地接受周边文化的邻接扩散,从而导致区域内文化景观的进一步激活演化并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整合现象(图1

上游客家山文化

   

上游客家山文化

粤东潮汕文化

下游三角洲平原文化

          

下游三角洲平原文化

 

三位一体的惠府文化

1   东江流域地域文化景观体系

 

①省界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在东江上游地区,省内、外的客家山文化彼此相互融合、渗透,导致上游的省界文化区的形成。事实上,该文化区东邻梅州山区,西部又与粤北韶关山区相连,属于泛客家或泛省界(粤、赣、闽、湘交界)文化区的一部分。通过对比泛客家山文化区内的亚文化所处的地理环境,可以发现:它们均分布在江河上游,且又一律处于省界范围之内。故此,就孕育文化萌生的地理条件而言,客家山文化既可称之为“上游文化”或“源头文化”,又实为一种省界文化。从地理位置看,东江上游的省界文化区在东、西两侧的同型文化区之间,文化扩散与交流的突出地位使其更具兼容性和亲合性。需要指出,东江上游省界文化区内的省际之间文化融合过程会随着京九铁路开通而趋于强化,如同京广线上的韶关市与湘南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的情况一样,河源市与赣南两地的山文化定会有一个明显的文化整合过程。

②中游文化的扩散与渗透。位于东江中游的中心城市——惠州毗邻香港,自香港沦为殖民地后,资本主义型的三角洲文化对惠州的影响开始明显;同时,惠州又地处广州、潮汕、梅州、香港之间的交通枢纽位置,在周边文化辐合影响加剧的情况下,使中游惠府文化的内涵一直呈膨胀态势,从而构成文化向外扩散的一股原动力;又据文化存在的特点看,东江中游文化一方面拥有相当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随机性,继而奠定了文化扩散的外引力基础。在上述原动力与外引力的合力作用下,东江中游文化始终成为香港的重要源文化之一。香港能有今天,与东江中游文化的早期渗透分不开。

③下游文化与广府文化圈。我国已故学者吴壮达教授曾指出:历史上广州城市的发展受制于香港城市的发展。易言之,广州与香港两个城市的规模彼此互为消长因素。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有城市空间引力场的互相限制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座城市处于同一文化——广府文化圈之中。文化同型直接加深了两座城市之间的生存竞争,缺少异型文化互补所带来的互动互促效应。长期以来,东江下游(东莞、深圳、增城)文化区直接接纳来自穗港两城市的文化辐射和影响,一方面成为广府文化同构性带来的空间斥力的一个缓冲地带,另一方面又作为广府文化圈内异质文化生长的重要空间,下游文化区的这种独特功能是与惠府文化向该地的延伸扩散分不开的。如今,东莞、深圳、增城已发展成为香港——广州发展轴上的城市群,这与多种文化所形成的共生位势不无关系。其实,在东江下游文化区的典型代表地——东莞市经济发展历程中,很容易找到惠府文化对其影响的痕迹。据此引得结论:惠府文化通过与下游文化区的共振作用,接向广府文化圈内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注入活力。

 

二、流域文化的缩影——惠府文化

如前所述,东江流域存在上、中、下游三大文化区的分布。中游文化区以惠府文化为其代表。仔细考察惠府文化的结构特征,发现下游的广府文化和上游的客家文化均融汇在惠府文化之中。例如,惠州话即为广州话(白话)和客家话二者的“杂交”产物。不仅如此,惠府文化还融合了一部份潮汕文化成分,例如,与潮汕地区邻近的一部份客家人同时会操潮州话和客家话两种方言。众所周知,在广州、潮州和汕头,不会讲本地方言,如广州、福佬话(即潮汕话),很容易就被当作外人。但在惠州,讲广州话行,客家话行,普通话行,甚至潮汕话也行。由此可见,惠府文化已经成为东江流域文化甚至粤东文化的一个缩影。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①惠州是粤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

惠州西至广州160公里,南至深圳80公里,东至汕头300公里,惠州历史上又是东江流域的航运中心,交通位置相当显赫。长期以来,优越的交通位置为周边文化向惠州辐合提供条件。

②惠府文化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与亲合性

惠府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缩影文化”,既有外力因素又与内聚力有关。外力是指因交通位置显赫而引起的周边文化向惠州辐合并相互交流、默认、生长的过程;内聚力则是指惠府文化本身对周边文化的吸引和接纳能力,或称凝聚力。这种凝聚力的形成便使其具备对外周文化较强的兼容性和亲合性。惠州的多语种交流环境即是明证。

③文化区内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需要指出,惠府文化的兼容性与其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有直接关系。在惠州地区可以找到代表广府文化的大平原地域,又可找到哺育客家山文化的山地丘陵景观,还可找到显示潮汕文化背景的海岸地带与小平原景域。就此看来,惠府文化区不仅是周边文化区的一个缩影,而且是周边各种自然地理类型的一个缩影。进一步看,通过对比广府文化区和潮汕平原文化区的海岸带环境,陈传康教授认为前者属于淤泥质平原海岸,后者则以“沙垅”型海岸为主。在惠府文化区范围内这两种类型的海岸兼而有之。对惠府文化区而言,自然环境多样性的根本意义在于:各式各样的周边文化一旦移入本区,便很容易找到其继续生存与发扬光大的再生环境。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