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被贬到循州(龙川)在龙川所度过的17个月,苏辙刚被贬至龙川时,情绪十分黯然,而且担心自己在龙川遭到歧视。想不到到了龙川后,龙川父老不但不歧视他,反而相访过从,苏辙感动中竟然忘却家在万里之外的乡愁,有诗为证:“获罪清时世共憎,龙川父老尚相寻。直须便作乡关看,莫起天涯万里心。” 一天,苏东坡从惠州坐船沿东江逆流而上到达龙川佗城,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甚喜,于是陪兄长苏东坡游览了龙川的霍山等8个景点,苏东坡还写了诗歌,一直流传至今。
《龙川八景》 苏东坡 嶅湖湖水漾金波,嶅顶峰高积雪多。 大乙仙岩吹铁笛,东山暮鼓诵弥陀。 龙潭飞瀑悬千尺,梅村横舟客家过。 纵步龙台闲眺望,合溪温水汇成河。 【嶅湖秋月】 嶅湖位于佗城西北一公里,古代湖面纵横有两公里多,水深可行舟。宋代端平初年循州(龙川古时一度称循州)太守宋翊筑堤蓄水成嶅湖,从城濠开闸,灌溉堤下千余亩田。湖口有山叫湖山,湖内有湖光亭、飞跃亭、台隐堂、苏陈堂、关帝庙、嶅湖书院,有东桥、西桥、北桥、龙津桥、白云桥。宋元符二年苏辙被谪为化州别驾,安置在龙川,居湖上白云桥西闭门著述,曾在湖东筑堤抗旱。后人为纪念他,将他所筑的堤命名为“苏堤”。嶅湖风景优美,特别是在月明如昼的秋夜,湖水清彻碧绿,波平如镜,湖光月色,交相辉映,使人流连忘返。苏东坡曾赋诗赞美嶅湖景色:“嶅湖湖水水澄清,最喜秋来月漾金,夜静问渠天在水,嫦娥推倒玉轮沉”。元末至顺二年,嶅湖湖堤崩毁,后屡筑屡崩。明、清以来,湖水逐渐干涸,淤而为田。湖上亭、阁、寺庙虽不存,但湖内秋月潭、苏堤故迹仍在。 【东山暮钟】 东山寺位于今佗城镇东瑶村的东山,离镇东约两公里多,建于隋大业年间,因寺位于东山,故名东山寺。寺四周松篁交翠,环境幽静。寺内有大钟,钟声洪亮,黄昏时敲钟,十里内可闻。 【梅村横舟】 在佗城镇东北两公里的渡船头(地名,系东江渡口),与对岸梅村遥遥相望。两岸农舍栉比,人烟稠密,是佗城镇通往老隆镇的必经之路。由于东江中隔,古时南北两岸载客渡江的小舟数十艘,满江帆影,一片篙声,渔歌互唱,此唱彼和。苏东坡曾写有“梅村渡口看横舟,水自清清江中流”的赞美诗句。从前梅村一带,河边遍植梅花,故名梅村。每当梅花盛开季节,花影波光,汇成巨海,人游其中,几不觉身在舟中抑在梅林。近三百年来,由于屡遭兵燹,梅林被毁。1936年,横跨东江的“大江桥”建成后,来往不用舟楫,“梅林横舟”一景已不复存。有人建议此景改为“长桥卧波”。 【龙台晚眺】 佗城至老隆水路之间河岸半山上,有一寺院,名曰“龙台寺”。寺院门前一方宽阔石台,名“龙台”。登临其上,老隆、佗城一带尽收眼底。每当红日衔山,霞光映石,景色奇诡,周围山树,凝绿聚翠,附近村落,炊烟袅袅,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合溪温泉】 合溪在佗城镇西约五公里。溪床有几股温泉从地穴涌出,温度颇高,游人到此多洗澡,洗时可引冷泉调整水温。洗澡后,披襟当风,身心愉快。周围野花遍山,百鸟啼鸣,尤使人心旷神怡。温泉含硫磺质,可治疗皮肤病。合溪温泉为龙川老八景之一,苏东坡曾为其题词“合溪温水汇成河”。“合溪温泉”位于佗城镇塔西村,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被发现。据说当年赵佗也曾常往此地浸泡热水。宋朝是则更为盛名了,传说当时苏东坡从惠州到龙川看其弟苏辙时,苏辙就曾带着苏东坡泡温泉。苏东坡泡过温泉后顿感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龙川八景诗》。“合溪温泉”的温泉水质颇为奇特,常年温度约83摄氏度左右。经地质部门验证,温泉属含硫矿及多种矿物质的天然温矿泉,对人体具有很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故一年四季到此泡温泉的人络绎不绝。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霍山从得名伊始就奠定了成为名山的基石。历朝历代高官雅士或揽胜或采风,或应节或祭祀,纷至沓来。唐朝曹松,宋代苏轼、苏辙,明代李中、施儒、屈大均,清代潘好骧、潘耒等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行踪或诗作,使得霍山更是积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众多诗作当中,当数苏东坡的《咏霍山》最为有名:“霍山佳气绕葱茏,势压循州第一峰。石径面尘随雨扫,洞门无锁借云封。船头昔日仙曾渡,瓮里当年酒更浓。捷步登临开眼界,江南秀色映瞳瞳。”诗中对霍山的主峰“船头石”和“酒瓮石”两处著名景点及其神话传说进行了传神的描述。苏东坡当年为何会溯东江而上?原来,继苏东坡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在惠州安置后,宋元符元年(1098年),其弟苏辙也被谪为化州别驾,雷州安置移循州(今龙川佗城),受地方官员暗中监管。 据《龙川县志》记载,苏辙在龙川住了17个月,曾居于东山寺内,后又居嶅湖白云桥西闭门著述,追惟平昔,使其子苏远书之于纸,凡四十事十卷,命之曰《龙川略志》。同时,苏辙还在嶅湖东率众筑堤抗旱。后人为纪念他,将他所筑的堤命名为“苏堤”。千百年后,“苏堤”已难寻踪迹,只能在历代史志中找到一鳞半爪。据记载,“苏堤”外墙为石砌,横断面呈梯形,中间用沙土夯成,当时堤高2.5米,堤顶宽2米,底宽6米。苏辙在龙川谪居期间,嶅湖旱涝不断,他见村民年不保收,生活艰苦,便倡议村民筑堤堵水灌田,从此年年旱涝保收。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南下平定岭南后,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管辖。南海郡下设数县,龙川为其中之一。平定岭南的功臣赵佗被封为首任龙川县令。龙川建制比广州还早14天。自秦至建国初,除南朝陈时县治一度北迁外,历代龙川县治所都设于佗城,由于这里长期为县、州治所,因此,也是文物荟萃之所。虽经千百年的历史沧桑,但佗城至今仍保存80多处文物古迹。如越王井、越王庙、孔庙(学宫)正相塔、正相寺、苏堤、马箭岗、点将台、坑子里遗址、考棚、古砖窑址、城皇庙、古城墙以及48个古老的祠堂……此外,龙川142个姓中,佗城就有138个姓,这与当年赵佗南下大军同化了,是各姓氏寻宗拜祖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