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浅论茶文化应如何融入修身养性及社会生活
作者:袁凤忠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4-11-25 22:47:14

一、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有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虽然只是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但它丰富的内涵,是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其质朴无华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间,不思利禄,不问功名,“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带给文人的是净化,是纯洁,心灵的纯净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文人之性情、亲情、柔情和茶情,皆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叶看世界”、“壶中乾坤大,松案岁月长”。

巍峨华夏,礼节之邦。酒助武魂,茶养文韬。"乌金凌眉"此中所显现的人类社会形态文化精神,是透过演绎茶与自然、茶与人的生活、茶与社会形态之间的气韵关联,升华凝聚一种中华人的共同体本质之中崇尚和平、热爱自然、感触领悟天地、锻造风致的高贵情操,这正是今日我们复兴中华人的共同体,传统文化最为宝贵的精神传承。品味乌金凌眉,感悟大唐茶道"正是在这类中汉文化独占的违景下,产生的一种具有儒雅妙韵、谦和恭让的人类社会形态文化精神。

“我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美酒千杯无知己,清茶一盏也醉人。”是文人墨客对生活境界的一种描述。茶,可以让人心平气和,眼明心净,与世无争,也可以成为人之筹码,与铜臭相融,与阴谋相渗。但人可以用茶去经营俗世荣辱与悲欢,人却不能改变茶之秉性:生于何处,茶便有何性。惟遇到适合之水、善茶之人与相宜之器具,茶才可以绽放出最佳的生命状态。所谓“茶缘”,其实是人、水、茶的三位合一。也就是说,茶的存在,有一定的被动性:无法选择所属之人,无法决定所用之途,无法契合所喜之水;茶的存在,也有一定主动性:即对人、水、具、流程很挑剔,决不苟合,更不会逢迎。鉴于此,人只能投茶所好,以赚取较好的享受。所以,茶虽受人用,但也被人恭敬,否则陆子的《茶经》又何以成为世代相传与尊宠的经典?

什么叫“外圆内方”呢?什么叫“活得有定力”呢?一个深悟茶道的人,是不需回答的。茶,不是叫人遗世孤立,而是让人于入世中求出世,于大热闹中谋大清静,于大俗中实现大雅。一把剑,可以用于庭院作摆件,也可用于强身健体,亦可以用于杀戮。剑,即是剑,一把无生无命的物件而已,与是非无关,本身亦无正邪之分,但作为由人制作、使用的工具,剑却会在不同的人手中制造出善恶有别的结果。所谓“境由心生”,善恶又何尝不是人之一念?人世悲欢又何尝不是人之心性使然?茶性即人性,这话能有几人懂?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品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茶文化的作用,喜欢品茶喝茶的市民不断增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市民的生活爱好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近几年,喜欢喝茶的市民剧增。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单位、商铺、家庭,都可以看到摆放在显眼位置的茶具,市区从事茶叶和茶具销售的茶庄也遍布大街小巷。从事茶叶零售和批发生意也红火了起来,河源市民喜欢喝茶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因为河源山清水秀,许多茶树种植在雾气缭绕的山峰中,这些茶树远离生活区,吸天地之灵气,自然成为好茶。其次,河源水质好,霍山矿泉水、河之源水都声名远播,好水泡好茶,喝起来自然更加醇厚清芬,口齿留香。只要茶庄门一开,每天都有很多街坊邻居到店里喝茶,大家一桌子围开,在氤氲的热气中享受绿茶的清香。河源是客家人聚居地,勤劳朴实的客家人喜欢绿茶的土生土长,绿茶的天然甘苦正应和客家人谦逊内敛的性格。

广东客家人都有喝茶的习惯,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现在他们经常用绿茶泡功夫茶,喝茶已经演变成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了。

功夫茶讲究泡茶的功夫,多年喝功夫茶的历史让人养成不温不火、心平气和的处事风格,喝茶不仅养生,还可以养心,如今,功夫茶已经成为大部分市民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引领这种生活主流的茶庄更是迎合市场的需求,开遍广东河源的大街小巷。

 

三、茶文化与文学艺术。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副工整对仗、神韵美妙的茶联,几百年来为茶客、茶商们所喜爱,它分别出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着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特别为茶客津津乐道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句,苏氏别出心裁、创造性地将茶以"美人"作比,是千古绝喻。

"与茶有缘的文人很多,大多数的人,是受惠于茶,是茶滋润了他的人生,是人应该感谢茶。而有的人,他的智慧和才华反过来照亮了茶、提升了茶,茶应该感谢他的知遇之恩。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从元朝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发展过程中,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文人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消极聊倒的倾向。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它起源于夹山寺,千百年来,传播于神州大地,并蜚声海外,但是它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贯之。

中国茶文化因其历史渊源的深远,而汇入于厚重的中国文化主流,并且具有独特的中国人性。作为溶汇儒、道、释三派的美学观点,“天人合一”成为中国茶道的哲学基础。儒学的“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道家的“宁静致远,道法自然”,佛教的“茶禅一味,梵我一如”,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是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感性交流和精神融通,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这便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品茶需要有一份佛家的清寂,道家的超尘,儒家的风雅,远古的空灵虚静。“茶禅一味”,正是反映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常人的妄想,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过去与未来,或者相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感悟“茶禅一味”的高雅境界。正所谓:“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静心境;唯是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

品茶喝茶谈的是茶文化,人们可以从茶中品味人生,感悟人生。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中国古人的饮食观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观念,体现了“民以食为天”,这七件事全是关于饮食的也就亳不奇怪了。但是把茶与柴、米等并列,视其为生活之所必需,这在有些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其实,茶叶从被人类发现到利用,就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了。尤其自唐、宋以来,茶不仅成为“比屋之饮”,饮茶达到了“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的程度。而且,茶叶还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时政府利用少数民族生活离不开茶,以茶作为交换马匹的物品,实行“以茶治边”的政策。在唐代,茶叶还曾作为边疆地区官吏的饷银。这些反映茶的特殊地位的现象,都是其他生活物品所不多见。中国人是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中国茶道不仅是深沉的,而且是隽永的。中国茶道应是一种包罗万象,顺乎自然的美丽哲学。因为中国茶道是和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一起走来的。极其重要的儒、释、道等教派思想,深深地融汇在茶文化中。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茶艺馆的大量出现,品茶也成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时尚文化,茶文化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如今走在城市街头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大小小风格不一的茶馆,很多人也已习惯于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到茶艺馆品品茶、聊聊天、看看茶艺表演,放松一下。还有会议、座谈我们都会用茶来接待我们的贵宾,茶成了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茶是健康饮料,对我们的健康功不可没。现在市场上出现多种与“茶”有关的饮料,已悄悄的、逐渐的取代了原已占领多年的外来饮料“碳酸饮料”。饮茶对于人类,不仅仅是生津止渴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人体健康的需要,同时又能显示高雅的修养,成为一种文化艺术行为,因而茶叶被誉为“本世纪最文明的饮料。”而稳居于三大饮料之首。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得特别的感觉。”这是鲁迅先生在《喝茶》这篇杂文中说的一段话。这“特别的感觉”我认为就是茶文化的体现,在品茶中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茶文化是我国传统而古老的历史与大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艺和礼法是属于形式部分,道是属于精神部分。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心灵,强身健体,丰富人生。因此,以茶为“道”,就是以茶为生活的路。茶道就是生活之道,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与人心灵相通,化解鸿沟,促进和谐和了解,使人从一般的生活中走出来,代之以美感、价值感和充实感。

 

四、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一个字,就是“和”。 品茶有利于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境界。

中国茶文化是以茶事活动为中心,并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达到精神享受和人格的锻炼。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性俭,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出生于湖北天门,生活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茶博士”。

陈香白教授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的那副优美的“茶”字画卷和几百人组成的“和”字,这不正体现出茶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吗?茶之特性是“清和淡洁”。饮茶之功效是“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因此,茶就成为人生道德理想的象征,把饮茶当做励志、雅心、怡情、养廉的一种手段。通过茶事活动和茶的品饮,使人们进一步领悟到其中深厚文化内涵,既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滋润,又可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激烈的社会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紧张而繁忙的学习、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心理上的压力都十分繁重。因此,通过茶事活动,对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身心的放松是很有益的。茶文化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比如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意味着茶生活,是大众化的;说“琴棋书画诗曲茶”作为精神生活是属格调高雅的。闲暇之余,人们相聚在茶馆、茶室、家中、野外或清闲之处,品饮自己冲泡的茶品来化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畅谈各自的理想与心声。茶作为传播文明的媒体,通过各种有益活动,可达到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敬客,人们通过饮茶来领悟哲理,感悟人生,减缓压力,整顿身心,清除烦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等。因此,我们生活中的喝茶,不能只注重感官的、物质价值的层面,而忽略了内在精神思想。否则人们只能学到认识茶种、泡茶技巧、追求五官感受、收藏所谓名壶及舞台化的表演,根本无法从根性上认识人生真谛与责任所在。我们在体会人生真正的乐趣与幸福之余,还要发掘心灵的清流,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一份情趣,使我们对生命与社会更具有信心。在闲来之时,能够好好享受一杯茶,泡出一杯好茶来,细细品味,提升精神生活的境界,会使生活更有品味。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茶、了解茶,让人们在浮躁、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宁静、淡泊的氛围。

 

五、如何让茶文化更广泛更有效地走进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挖掘茶文化的历史内涵。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而产生的物质、精神、心理、风俗和休闲的现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十分丰富。一个茶字可以写一部文化史,可写一部外交史,又可写一部诗史,还可写一部禅史。茶文化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和行业,包含茶文化专着与期刊、茶与诗词、茶与小说、茶与摄影(茶韵)、茶与书画、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与故事、茶事掌故、饮茶风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楼茶馆、冲泡技艺、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因此,应进一步深入挖掘茶文化史学,反映茶文化起源、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

2、进一步挖掘茶文化的社会学,反映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作用,以及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的联系。进一步挖掘茶文化民俗学。反映各民族、各地区历史和现代饮茶习俗。

3、进一步挖掘茶文化交流学,包括茶文化展示、冲泡茶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历史文化博览以及茶事旅游。

4、进一步挖掘茶文化功能学,反映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国际友谊的作用等。

5、在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体上开办茶文化栏目,加大对茶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让茶文化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6、充分发挥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方面。以茶字当头排列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养廉、以茶育人、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吟、以茶兴文、以茶作礼和以茶育人。少儿茶艺展现出对老人、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和同学的敬意。茶文化是高雅文化,与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土大都相关。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覆盖全民,影响全社会。其作用主要表现在: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的唯利是图。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茶文化的传授表明具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丰富文化休闲生活。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茗、茶俗和茶艺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茶文化是应对人生挑战的益友。参与茶文化活动,可以使精神和身心得以放松,以舒缓激烈的社会竟争、市场竟争和复杂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促进茶业经济贸易的发展。上海已主办九届国际茶文化节,对茶叶销售和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先后在我国杭州、韩国汉城等地举办,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播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今后茶文化规模更大,涉及领域更广,功能更显著,传统与现代融合更为紧密,中华茶文化一定会走出亚洲,走向全球,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