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丁酉鸡年春节刚过,开始动手撰写此篇《后记》时,总算松了口气,顿觉一身轻松——我所撰写的《古郡风韵说梁化》一书已基本定稿,付印在即,终可以了却自己一份牵挂久已的心愿。
梁化为古代的缚娄之邦、县郡之邑,历史悠久,人文渊薮,膏泽丰腴,山水秀丽。尽管物换星移,沧桑巨变,但遗风尚存,余韵不息,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是一个颇具岭南特色的文明古镇,现系广东省著名的蔬菜之镇、梅菜之乡和旅游名镇。
我的家乡在梁化,我生于斯,长于斯,是地道的梁化人。谁不说咱家乡好,乡愁情愫常系心。小时候,我常常聆听父辈讲家乡野史、市井故事、村野逸闻。后来慢慢长大,耳闻目睹,感知愈来愈多,也慢慢地对梁化的历史文化有所喜好,但这仅出自于天然的情感和朦胧的认知。
1982年至1984年读惠州教育学院期间,有一次,在学院图书馆偶尔看到一本《惠州史稿》,里面关于早期梁化建制的历史记载吸引了我,也激起我更大的好奇和兴趣。于是我把书借来,利用课余时间将有关内容,细心地摘抄保存起来。而这,可算是对梁化历史文化钟爱的发端。
此后,工作之余,不忘初心,处处留意。查阅书籍,浏览网页,走访故地,询问前辈,有意识地积累材料。梳理探究,反馈核实,分门别类,间或为文发表。其中2009年撰写的《古匾记录历史沧桑》一文,发表于中国文化报社、人民政协报社等主编的《和谐中国优秀作品选》一书,并获评“和谐中国”征评活动通讯类银奖;《客家人的龙形拳》(与田梨花合写)一文,发表于《中国作家》杂志。2010年撰写的《古郡探源》一文,最初发表于惠州市政府主办、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惠州地情论坛》一书,之后经修改补充,文章受到民间的广泛关注和专家的重视,全文或主要论点论据在人民网、新华网、文化中国网、首都博物馆网、上海东方网、广东新闻网、新浪网、凤凰文化网、加拿大华人网等国内外上百家著名网站和其他报刊转载。
2011年加入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后,凭借协会主办的惠州民间文化网的这一平台,又陆续发表了一批有关梁化各类题材的文章(我称之为“涉梁”文章),其中不少被其他网站报刊转载或丛书收录。但直到此时及往后一两年间,尚未有个人“涉梁”而“出书”的打算。个中原因,主要是自己在退休前后这几年间,手头的事很多,除了单位的事外,还应邀先后参与撰写《稔山镇志》和《黄埠镇志》,其中个人负责《稔山镇志》过半文字内容和《黄埠镇志》四分之一文字内容的撰写。这两部志书,卷帙浩繁,要求高、任务紧、费时多,所以“专”不下心也“挪”不出时间来考虑出书问题。
2013年1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公共关系部品牌专题处处长罗玉强老乡到惠东,约我和梁化中学原校长刘秋南共同商议编辑一本反映家乡梁化的书,并提议由我担任主编。是月30日,罗还从惠州带来时任惠州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张建国(张定中),一起研究编写方案,拟邀请省、市十几位有名作家撰稿。方案出来之后,他们也多次与有关单位和领导汇报联系。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此事最后以“流产”告终。由此,也促使我萌发起为“涉梁”而“单干”出书的念头,并初步为书冠名为《古郡风韵说梁化》。
2014年3月11日,应梁化镇政府之邀,我和深圳《特区经济》杂志原总编周秉腾、暨南大学教授陈延河、《深圳特区报》文艺部原副主任王汉宗等,一起陪同省考古专家考察梁化古郡遗址。他们3人,均为惠东籍且一同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的老同学。其中陈延河教授在考察现场曾对我说过,最好编辑一本记录梁化历史文化的书,还对书的写作和结构作了简单的提示。由此,也促使我加快了《古郡风韵说梁化》的成书节奏。
2016年3月,我参与政协惠州市委员会主编的《惠州历史文化丛书》的编辑工作,具体负责其中《惠州风物撷胜》一书过半稿件的修改,并撰写稿件、提供照片,共20多篇(幅)入选书中,还撰写了《惠州风物撷胜》和《惠州楹联集锦》两书的《前言》及部分篇章前的小序等。这一编写工作挤占了我当年很长的一段时间,无奈,只好在尽力完成市丛书编写任务的同时,加倍努力,穿插安排,把个人作品集《古郡风韵说梁化》写好编好。
皇天不负有心人。《古郡风韵说梁化》一书,历经歇写续写、歇编续编、边写边编的持久磨炼后,在“辞申迎酉”的年末岁首之际,终于瓜熟蒂落,初稿已全部完成,并初步编辑好打印出合订本,转入定稿付印前的校勘完善程序。
《古郡风韵说梁化》一书,不但历经多年的材料搜集、资料查考、实地调研的工序,而且也遭遇初稿本写作打字的难堪。我在电脑上学打字的时间不长,不熟悉不在行,采用的只能是“单指跳”方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20多万字的一本书,初稿大部分文章就这样全凭自己慢慢地敲打出来,累时积久,集腋成裘,积字成篇,积篇成书。
本书成书过程,得到不少尊长、行家、老乡、友人及个别团体的关注、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示深深的谢意!其中特别感谢仁德文化传媒(惠州)有限公司,对挖掘和弘扬梁化历史文化的热诚支持;感谢深圳市期刊协会会长、《特区经济》杂志原总编和编审周秉腾,他不但为本书撰写序文,还对合订本全部文稿进行了细心的校勘;感谢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是协会为笔者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书中很多文章曾先后登载于协会主办主编的惠州民间文化网和《逐梦民间》一书上,其中“寺庙文化”“节俗”系列文章,分别获得2015、2016年度“惠州民间文化优秀成果奖”;感谢惠东全诚广告公司,在初稿编辑、汇编合订本工作中予以帮助;感谢陆燕明、林国威等一批热心人士,在配合调查、提供材料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对一个历史文明古镇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和立体式的反映,是我的一个大胆尝试。梁化人杰地灵,历史底蕴厚,发展时代久,所以本书内容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加上时间紧促及精力所限,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或有用字不对、用句不妥、谋篇不当之处,恳望读者予以指正。
“不忘初心,记住乡愁”“品古郡之风韵,开旧邦之新风”——这最后两句,正是我写作的宗旨、编书的指南。但愿本书的出版,能实现作者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