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纪实文学】《梁祝》差点没“化蝶”
作者:刘明霞(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5-01-14 23:27:57

 

1959年,一部细腻、柔美、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诞生了,半个世纪来《梁祝》长盛不衰,家喻户晓。作者之一何占豪曾与惠州有一面之缘。2006年底,在他的指挥下,100多名来自我市社会各界的二胡爱好者共同奏响了《光明行》和《茉莉花》等曲目。

2009年,为纪念《梁祝》首演50周年,各地都在举行纪念活动,身在上海的何占豪接受了我的电话采访,披露最珍贵的记忆:开始整部《梁祝》曲子写到《哭灵投坟》结束,并没有《化蝶》段落。

 

何占豪创作的弦乐四重奏《梁祝》,是后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蓝本

1957年,何占豪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进修班。那时他们每学期必须抽出一定时间下厂下乡为工农大众演出,由于几乎都是外国乐曲,老百姓听不懂;要求他们演奏沪剧、越剧的音乐,可是小提琴的中国乐曲很少,更没有一首是越剧、沪剧音调的。

1958年8月,在时任管弦系长笛教师刘品的倡议下,小提琴专业的6位同学何占豪、丁芷诺、俞丽拿、沈西蒂、张欣、朱英成立了 “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短短几个月,就创作改编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弦乐作品。其中何占豪写的弦乐四重奏 《梁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是后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蓝本。至于后来发展成规模庞大的协奏曲,其间不乏更多人的帮助。

   

《梁祝》的创作者还有一人——— 丁芷诺

“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有较明确的分工,何占豪和丁芷诺负责创作,俞丽拿、沈西蒂负责演奏,张欣、朱英负责理论。何占豪和丁芷诺二人把协奏曲按梁祝故事情节分成草桥结拜、三载同窗、长亭惜别、楼台会、哭灵投坟等多个段落来写。

时逢上海音乐学院筹备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曲目,大家一致同意在此基础上用越剧音乐作素材写一首大型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刘品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没有作曲专业老师作指导,较难有成功的希望。他建议何占豪代表实验小组去邀请作曲系学生陈钢来参与《梁祝》的写作。

就在这个时候,丁芷诺主动提出自己退出《梁祝》协奏曲的创作,她认为乐曲已有初步的构思,越剧风格的旋律自己也帮不上忙,配器有陈钢已足够了。

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在距离《梁祝》试奏愈来愈近的日子里,有一天,陈钢突然告诉何占豪说,他写的《梁祝》总谱全丢了,说是放在自行车后座,可能丢在马路上。大家很着急,而陈钢说他可以重新写,但时间可能来不及,已经退出《梁祝》创作的丁芷诺,就主动提出帮陈钢配器,现在总谱上“草桥结拜”那段小快板,基本上是她配器的。

 

《梁祝》初稿中没有“化蝶”段落

初稿中,《梁祝》没有“化蝶”。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的作曲家孟波问“为什么省去《化蝶》段落”时,何占豪回答说:“新中国青年不应该相信迷信,人死后不可能化成蝴蝶。”孟波笑着解释说:“恐怕不能这么看问题,艺术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是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不但要把《化蝶》写好,而且要写得更美。”

这下子可难倒了何占豪,他以为已经完成的《梁祝》偏偏少了最重要的《化蝶》,自己所有的素材也都用完了,哪还能再续上?突然他想起在五六年前,自己在杭州时曾看过苏州昆剧团《梁祝》的演出,当时《化蝶》的那段笛子独奏给何占豪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已时隔多年,怎么才能回忆起那段美妙的音乐?于是何占豪跑遍了全上海,终于在一家新华书店找到了相关的材料。何占豪告诉记者,最后的《化蝶》是根据昆曲以及由贺人中老师编曲的越剧《白蛇传》中的《断桥》部分,他把前面三句提上来,加上哭腔完成的。

   

对话何占豪

平庸之作充斥乐坛应反思

《梁祝》成功在于中西合璧

我:您认为《梁祝》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促使其成为经典?

何占豪:主要是中西合璧。从体裁上看,该曲属小提琴协奏曲,是一种出自西方的音乐形式,但在此讲述的是中国传统民间爱情故事。从结构上说,这首作品采用所谓“奏鸣曲式”这种西方器乐的典型思维架构,其音乐的运思逻辑和梁祝故事的发展脉络之间水乳交融。此外,《梁祝》的成功还归功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相见时难别亦难》也是何占豪作曲的

我:50年来,关于《梁祝》您个人有什么感想?200612月,您到惠州指挥百人二胡暨钟琦二胡演奏会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感叹:《梁祝》带来名声更带来遗憾,现在还这么想吗?

何占豪:当年徐小凤唱红《相见时难别亦难》,是谁作曲的?许多人不知道。这也是我写的。其实在写完《梁祝》后,我还写过不少作品,有民族的,也有通俗的,但好像都被淹没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我作曲的路子比较广。西洋交响乐我写,民族器乐我也写,还有戏曲、流行歌曲我都写。今年,我又应邀写了交响越剧《梁祝的根和源》,并在428日举行的 “上海之春”《梁祝》50年纪念音乐会上献演。

 

纪念《梁祝》是为了呼唤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至今尚未出现可与《梁祝》比肩的当代作品,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何占豪:今天我们如此隆重纪念《梁祝》,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不认为是把几位老音乐家捧出来,为他们树碑立传。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试图呼唤出更多中国特色的作品。如果现代作曲家们能从《梁祝》中得到某种启示的话,那么就会不断地产生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音乐大众就能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目前的创作现状令我担忧。为什么平庸、陈腐、离奇之作充斥现代乐坛?不少音乐作品,乐手不愿排练,指挥家不愿指挥,老百姓不愿听,应该引起我们深刻反思了。也许,这就是今天隆重纪念《梁祝》诞生50周年的真正原因。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