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纪实文学】改革开放报春花
作者:林丽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13 09:47:15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祖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惠州从原来一个苍凉的小城,变成一个美丽富饶的全国文明城市。30年的改革路,漫长而艰岖,无数改革者在这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当然,成功与否,取决于学识和胆略,但更需要时代变革的推波助澜。那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同时也是许多人的生活历练。李招燕,一个勤劳而智慧的普通妇女,被推向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的风口浪尖之上,让她经历了几十年不平凡的人生。

1978年10月,桥东花厂与港商签约来料加工涤塑尼龙花,桥东花厂成为“三来一补企业”。1983年,桥东花厂成为惠州花厂,她带领全厂干部职工打破外商的技术封锁,大胆启用人才,组织技术攻关小组寻找资料。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染色的最关键技术,取得生产主动权,使仿生植物成为自己的产品。她从500元起家,引进先进技术,把工厂发展成有固定资产1200万元、年创汇100万美元的工厂,工厂成为“创汇型”企业。李招燕本人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等荣誉。我们感叹,李招燕不愧为改革开放初时的能人、勇士。

2009年7月28,笔者来到惠城区桥东办事处,在桥东办事处工会副主席田辉的引荐下,我们来到桥东学背街桃园子70号金典小区李招燕的家,对这个成功的改革者进行采访。

初见李招燕,她中等身材,一套合身的、锁着金边的黑色便装十分合体,两耳垂环、富态而福相,我不禁对她产生一种善良而亲切的感觉。李招燕为我们倒茶续水,动作麻利,让人很难置信她已年过七十,而且她还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母亲,现在家里是五世同堂,全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着。李招燕毕竟是当过干部的人,讲话干净利索,,重点清楚,优雅中还带几分幽默。

在没有进入采访之前,我们问她是否找些资料让我们先看看。她笑了笑抱歉地说:“对不起,那时报道我的资料虽然很多,但由于我工作太忙,没时间收集,所以一份也没保留。”又问:“听说广东《支部生活》曾用你的照片做封面,可以找来让我们看看吗?”她说:“是有这么一回事,但这本书仍是没有收集。”接着她进去里间,抱出两大叠荣誉证书和两本相册说:“就只有这些了。”看到那一叠叠厚厚的荣誉证书,我们十分感动,心想李招燕确实是一位成功者、而且是一位改革开放的成功者!冰心曾经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李招燕正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女人,她奋斗一生,饱含着无数的汗水和泪水。

 

1936年10月,李招燕出生在惠城区东平一个叫林岗头的村子。家里姐弟10人,她为老大,从小她就懂得为家人、为父母承担家务。她是个聪明又勤劳的姑娘,但由于很多原因她十五六岁才读小学三年级,为了能去上学,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帮着父母把菜地浇完,又割一担新鲜菜到菜行去卖。为了能早点去上课,她干脆把整担菜交给同村大娘卖,并承诺说明天再来结账。熟悉李招燕的大娘看着这个能吃苦耐劳的小姑娘,冬天脚冻出血,夏天一身汗,十分爱怜,便答应她,天天接她挑来的菜,第二天又顺利与她结账。李招燕就这样,天天浇菜、割菜、卖菜、上学。

1956年,20岁的李招燕已出落成漂亮的大姑娘,她准备结婚了。她的丈夫在高潭镇当教员,结婚后,她跟着丈夫来到了高潭,并在供销社工作。高潭是个革命老区,她在高潭学到了很多有关革命的道理,而且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

1957年,丈夫调回惠州教书,李招燕随丈夫从高潭回到惠州,在桥东惠新中居委会工作,先后担任居委会副主任、主任。居委会工作既辛苦又麻烦,她担任的治保工作更是不分时间,居民凡遇打架斗殴、妯娌不和都来找她,她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为他们讲道理、劝和。

20世纪50年代中期,惠州的东江一带还没有筑堤,惠城区一带乃至整个东江流域,经常遭到暴雨袭击,每年除一月份,年内各月均出现暴雨,成灾的暴雨多出现在4至9月份。1959年更是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像历次洪水一样,此次水位已达17.5,惠城区90%农田被淹,水东街一带更成为一片汪洋。暴雨造成的洪水让东江、西枝江一带居民的住宅被淹,洪水一夜就涨到屋顶。群众四处躲避,一边拉猪牵牛,一边呼叫小孩,猪叫鸡叫人叫的声音和暴风雨声混成一体。每次洪水来时,李招燕就冲在前面,她帮群众撤退,检查危房、维护老人小孩撤离。接着,房屋在一间间地倒塌,到处听见有人在呼救命。李招燕当时任居委会主任,她一天到晚都在奔忙,这次她又和几个男同志开着小船在水面上不停地搜索,救下呼救的老人和小孩。那次她正要回去,忽然从桃园那边传来呼救声,她看见一个老大娘正在不远处屋顶上大声喊救命,他们调转船头立即前往,好不容易把船开到离大娘不远的地方,但小船却被水冲着转着,在水面上怎么也停不下来。无奈。李招燕便紧紧地抱住旁边的一根电线杆,才迫使小船停下,救下大娘。看着被救下的老人,听着她句句的感激,她想到了自己的家婆,为了居委会的工作,为了居委会居民的安全,她把年幼的4子扔给家婆就离开家了,一走就是一天,不知家里现在情况如何,想到这里,她的鼻子酸酸的。

后来李招燕又调到桥东搬运站当站长、到桥东文具厂当副厂长,但无论干什么工作,她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1978年,中华大地“工业学大庆”运动还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在鼓舞着无数的工人。这年春,李招燕在桥东文具厂任副厂长,说是副厂长,其实她做了厂长全部的工作,如进货、采购、寻找销路,她都亲力亲为,把工厂搞得有模有样。那年,她被评为“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并参加了广东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工业学大庆”去大庆学习的参观学习团,一个月后参观回途时,她在火车上听到了三中全会召开的令人激动的消息。三中全会,将给中国带来新的经济转机。“工业学大庆”代表团的同志从大连回到北京,立即参加长安街的游行庆祝活动,从长安街头走到长安街尾,接着又走回来,几十公里啊,李招燕的脚都走出了水泡,但当时激动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就是那一年,尽管文革的阴霾还随处可见,但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迎来小鸟的歌唱,惠州桥东也春意降临。李招燕从大庆回来,就接到上级任命,要她担任花厂厂长。桥东第一次引进三来一补外企业,成立“桥东人造花厂”,承接港商来料加工。

 

1978年10月31,桥东“人造花厂与香港“星群丝花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同,港方负责机械设备和安装、还负责花模及其他配套加工材料,我方负责来料加工,由港方付加工费、来料加工成品按港方要求进行生产,所加工成品全部出口。当时,厂里只有24个工人、4个男人,其余均为女人,都是从各街道办工厂抽来的骨干,工资在没生产前暂时由原单位发放。

很快,机械设备运来了,港方紧张地进行安装。这些设备在厂里放着,尤其在晚上,李招燕觉得很不放心,怕被人偷走,于是她安排工人值班,男人只有4人,她安排他们值夜班,女人值白班。

两个星期后,机器安装完毕,11月14号工厂开始投产。来厂的所有工人,不但没见过涤塑花,更没做过涤塑花。港方为每个工人只发一份资料,其余全靠自己琢磨。李招燕用心地请教师傅,晚上回到家里还在苦思冥想。后来大家互相学习,能者为师,很快已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相应的,工作量开始越来越大,工人不断增加,第二个月起就增加工人到63名,第三个月98人,第四个月增加到300多人。开工初时没拿到加工费,厂里无钱给大家发工资。李招燕便向人借了500元,在银行开了帐户,向银行贷款为工人发工资。工人干劲十足,按劳分配工人平均月工资达70到80元,这对于在当时来讲工资已经是很高的了。

试产当年,工人圆满完成任务,质量也达到要求。港方老板看到这些大陆工人学技术这么快,做工的质量又这么好,担心抢了自己的饭碗,他们很快就想出了一些点子,每天港方来运花,必定要带走已做完了花的花模,又带一些新的花模过来。后段时间,他们的花模竟是有出无进。

细心的李招燕已经看出港方的做法,于是她不动声色地跑到海关,找到海关领导向他们说明了原由。海关领导通过出关单和进关单,证实了李招燕反映的情况。以后海关就封锁了他们的花模,不让港方带花模出关。老板感到很无奈,干脆收手不干了,他们所欠的几十万加工费也不给了。来料加工只做了几年,1981年末,港方彻底无料运进来,老板也没再回来,工人也无事可干了。李招燕感到很困惑,工厂的三百多工人也很困惑,港商为什么要把这条路堵死?港商的来料一停一封锁,这些熟练工真的要回家做“虾米”了?(当地方言做虾米即无事可做),她一时无计可施,感到人生的路很渺茫。后来又觉得很不甘心,不行!无论如何也不能退步,为什么港商能做而我们不能做?不行!出路只有一条:靠自己,靠自己的脑子和双手。现在工人既然会做涤塑胶花,只是无材料可做而已,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去申报一个项目呢?想到这里,李招燕兴奋得彻夜未眠。

第二天一大早,她早餐都顾不得吃,同其他单位借了一部面包车,就赶往广州。在广东省财政厅找到预算处的何处长,并向何处长说了有个叫仿生植物的项目,请求何处长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何处长为这个能干的女人所感动,又听到仿生植物项目是个新项目,非常支持,让她回去打个报告来。

李招燕回到惠州,征得领导同意,将“桥东人造花厂”改为“惠州市花厂”,外经委也很快为她盖了公章。不久,50万元无息贷款拨到了财政局。

改革开放初期,办厂办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贷款企业也越来越多,财政局资金有限。50万元款到这天,局长找到了李招燕,财政局长不知试探还是认真对李招燕说:“李厂长,你真厉害,50万元这么快就被你借来了。但我今天想‘打脚骨’,某企业想搞一个大型农场,你先均出20万怎样?”李招燕说:“不行,我们办花厂,这50万元连进机器都不够用,我们光进注塑机就得14台,每台……”李招燕话未讲完,局长早就不耐烦了,他把手一挥说,行了,别再说,快去进机器吧。

说干就干,李招燕的工厂这次不再是“来料加工厂”,这次是为自己干了。她大胆启用人才,组织技术攻关。她买来花样,买来书籍,亲自带领大家进行反复试验。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试验成功了,他们掌握了染色的最关键技术,把涤塑尼龙花产品彻底消化成自己的产品。

 

当时,涤塑尼龙花是国际上人造花行业中一项较为新的工艺,其造型逼真,色泽艳丽,洗涤不褪色、不变形。当时李招燕花厂生产的涤塑尼龙花在染色、造型、工艺等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品做出来后,恰好春季中国商品交易会开幕,李招燕将涤塑尼龙花拿到春交会上展出,希望能找来客户。那次,一位美国客商在她的展档看了很久,他摸了摸花,然后又仔细看了看,再远看,又近看,就在那年,她接了美国老板50万美元的订单,这让她激动不已,信心百倍。第二年订单量增加,且全部都来自东南亚和欧美等11个国家。李招燕成功了,他们自己生产的涤塑尼龙花正式走向世界,她的订单源源不断,花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品种越来越多。1983年、1984年花厂被国家外经部授予荣誉证书《重合同、守信用》,成为广东省工艺进出口公司定点生产出口的企业,也成为“创汇型”企业。1985年,花厂产品已达700多个,共有3000多品种。到1987年,花厂有工人300多人,拥有国内先进生产涤塑尼龙专业设备486台,年产量达75万打,比1985年增长42.9%,创汇223万美元,成为惠州市有一定规模生产涤塑尼龙花专业厂,成为惠州市拳头产品之一。

仅仅几年的时间,李招燕成为惠城区名人,成为企业先进明星。一次,她正在参加区委一个大会,来参加会议的大多是各厂的领导,区领导在会上发话,让有条件的大厂年末完成1000万的任务,并要求表决心、互相挑战。炮竹厂厂长当场向花厂挑战,他说年底他要完成1000万的任务,问李招燕敢不敢应战。李招燕马上应战,她说也保证完成1000万的任务,李招燕敢这样表示,她的心中是有数的。

年底到了,李招燕说话算话,她的厂果然完成1000万元的大关,而那位向她挑战的厂长也才只完成700多万元。当年,李招燕被惠城区人民政府、惠州市人民政府各记大功一次。

成为风云人物的李招燕,经常有人问她:“你是怎么发家的?”李招燕就说:“全靠改革开放的政策!”可不是么?花厂的产品全是出口的,需要的流动资金比较多。如贷款利率高,工厂的日子就不好过,如仅1992年的正常贷款利率工厂就得多支付22万元,长期下去,他们就只能保本,没有效益,只能解决工人的吃饭问题。假如能降低贷款利率最好,所有企业都高兴,但这可能吗?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当时全国有200多个大、中企业能享受,而像花厂这样的企业广东只有三个,花厂根本不可能享受这个政策,怎么办?李招燕有一句过硬的话:“一切靠自己!”李招燕是个善于动脑筋的人,厂里在她带领下,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打赢了一个又一个的胜仗,她靠实力和勤奋,带领工厂的工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辉煌。

工厂搞起来了,花厂这个“家”也越来越大。工厂厂房面积从原来的240平方米增至20000多平方米。工模设备达2000多万元,工厂由一间增加至2间(惠州市花厂和惠州市真艺花厂),其次,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共六层9000多平方米的职工宿舍也拔地而起。

李招燕的周围满是鲜花和掌声,她成为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获得许多荣誉:1985年3月,她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1985年6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职工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12月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经验交流会;1986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1987年2月被惠州市人民政府、惠城区人民政府各记大功一次;1988年4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代表,会议期间,受党中央领导人邓小平、胡耀邦、杨尚昆、李鹏等领导的亲切接见。

 

作为一个女人,尤其是女强人,虽然事业成功了,但她对家里就觉得亏欠太多了。

李招燕自从跟丈夫从高潭调回惠州,她一直都在担任着领导干部。她这个基层干部,官虽然不大,但要处理的事情太多,顾得大家就难以顾上小家了。李招燕家里4个小孩,丈夫身体也不好,因患病提早退休在家休养,家里一切家务均由家婆料理。

每天早上,她把年幼的4个儿女交给家婆,自己就把心思和精力全部放在工作上。晚上回到家,儿女们早就睡着了。她天天都这样,难得跟儿女们说上几句贴心话。她望着孩子们睡着以后甜甜的笑容,禁不住吻了小儿子一下,用手轻轻地、怜爱地抚摸着他的头,心头泛起一阵酸酸的浪花……待她冲了凉,回到房间,丈夫也歇下了。她也觉得欠了丈夫很多。她怕惊醒丈夫,就轻轻地在他身边躺下,心想,将来等自己退休了,她一定会好好地陪伴丈夫。谁知道,她丈夫等不了这一天,那年,由于丈夫患上高血压、冠心病,突然就走了,就这么永远地离她而去了。她感到天旋地转,感到天塌下来了,就是再坚强的人,心也是肉做的,她觉得心里在滴血,她泪如雨下,悲痛欲绝。她认为自己亏欠丈夫太多了,现在想弥补都来不及了,但她坚信丈夫的在天之灵一定会理解她的。

在当厂长期间,求真务实的李招燕以德养身,慎始慎终、自律自持,以奉献为荣。她告诉笔者,因为自己当厂长,不知受了多少委屈,不知被人误解有多深。假如被群众所误解,那还容易理解,但如果被上级领导误解,就真的很委屈了。有一次,她被区领导误解了,气得她两年没有到区政府,只埋头做自己的工作。那次是年终总结会,会场里坐满了人,来开会的大多是工厂、部门的头头、街道办的领导等。李招燕正在认真听领导指示,听着听着,她真的糊涂起来,这领导怎么就一下子从表扬变成批评了,只听见区领导在台上批评李招燕说:“别自以为是,连区领导的话也不放在眼里。”就这么两句话,全场人都把目光转向她,她感到自己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的,她感到自己既难堪又难受。

原来,1979年的一天,她们的厂还是合资厂,区领导吩咐李招燕,春节快到了,让她准备50打尼龙花送给老干部。李招燕满口答应,她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回到厂里,便立即同港商老板商量,她建议那些不合格的花不要扔掉,留下来送给老干部。谁知老板竟不同意,他告诉李招燕,凡不合格的产品(含花瓣)都不能外送别人,必须把废品处理掉,否则会砸了厂子的招牌。不管李招燕费尽口舌,老板就是不同意,李招燕没想到自己向区领导承诺的事会这么难办。因为是来料加工,我方是无权动用他们的产品的,无奈之下李招燕便向区领导汇报了此事,但区领导却不相信,便在大会上批评她,让李招燕委屈死了。

1978年桥东人造花厂开办初时正是我国物质十分缺乏的时期,当时这里物资较为缺乏,买什么都凭票供应,李招燕考虑到香港老板从繁荣的香港来,怕老板生活不习惯,便想方设法为他们改善生活,桥东的领导对花厂在物质上也经常给予优先照顾,桥东农场偶尔在鱼塘抓到鱼也拿过来给老板加菜。由于工作关系,李招燕偶尔也会同老板一起吃饭。这时一些眼热的人的话就多了起来,他们说什么当领导油水多,有鱼有肉还有小恩小惠。

而小恩小惠是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听了都会感到好笑。初办厂的第二年,农历四月,天气很闷热,厂里有个副厂长要结婚,准备在家里摆喜酒,又怕天气热导致菜会变质,他知道香港老板从香港运来电风扇和电冰箱,想当晚借来用用,使菜肴不会变味。他向李招燕提出来后,李招燕就向香港老板提出借用。香港老板也同意了,于是副厂长用大板车把港方的风扇、冰箱等拉回了家,个别人看见有人往副厂长家运电风扇和冰箱,便心生妒气,认为李厂长也一定有,便一纸控告信告到纪委,说副厂长在李招燕的庇护下把高档家电拉回家。区纪委办马上派人调查,结果调查出李招燕不但没有乱用乱拿老板的东西,还十分廉洁奉公。那位检举人觉得自己无地自容,马上写了一份《常站河边不湿鞋》的快板称赞李招燕。

采访李招燕时,我看她用手机与别人联络,就笑着说,李姨你真是紧跟潮流,你的手机蛮漂亮的。李招燕说,是啊!临老才学时髦,又指着旁边她儿媳说,都是他们替我买的,说怕我有什么事、想联系比较容易。李招燕又说,她当厂长三十多年,从没用过传呼机、手机,现在是信息时代,今天的年青人真幸福。

我们一边听李招燕讲叙一边记录,时间不觉就到了中午,她家人也陆续下班回来,为了不打搅他们,我们便起身告辞。李招燕坚持要送我们下楼,到了楼下,她还在四周比划着告诉我们她当初所走过的路,我们仿佛看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一个矫健的身影,她当居委会主任时在洪水中抢险救人,她挺着即将临盆9个多月的身孕、步行6公里去参加筑堤,在搬运站当站长时为帮搬运工人推板车而丢失了自己的单车,她在文具厂当厂长时在指挥着工人们生产竹席、文具、鸡毛扫等,她当花厂厂长时亲自试验、亲自洽谈招商,看见她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时光已经走远,脚步也已经远去,但她那坚定的脚步声仍在耳边回响……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