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桂山脚下的龙门县龙田镇自然环境优美,年均气温 爱心接力——大山下的黄珠洞 2010年春节前夕,天空飘着毛毛细雨。一辆中巴车在龙田镇黄珠洞村那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吃力地行驶着,车子一颠一簸,简直能把人的五脏六腑搅个翻江倒海。原来,这是市政协的刘耀辉主席率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及部分机关干部到黄珠洞慰问村民来了。 来到村头的黄珠洞村委,眼前的情景不禁让刘耀辉主席等人吃了一惊:座落在群山脚下的村委办公室,在几面残墙断壁的围箍下孤零零地呆立在荒山野岭中,房子破烂不堪,里面堆满了杂物,疯狂漫延的杂草几乎已爬进了屋门;门前空地到处是积水和烂泥窝,别说车子开不进来,就算人在上面行走,连落脚都困难!村委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副颓败荒芜的面容。 刘主席等一行挨家挨户去造访村民,沿途的垃圾随处可见,散发出一股令人恶心的腐臭气味,污水横流,泥土路面沆瀣一气,行走在上面一脚高低。 他们来到零星分布在山脚下的村民家,从东家难以望见西家,邻里之间鸡犬不相闻。村民住的大都是泥砖房,屋檐下面蜘蛛结网虫筑窝,残旧不堪。房子长时间遭受雨水的冲刷,有的外墙已剥落,裸露出一排排的泥砖,有的被风雨侵蚀得只剩下半块泥坯,有的甚至已整块融化,成了一个冬灌风、春飘雨的“风水口”,已成危房。面对眼前的一切,刘主席等一行久久地站在屋檐下, 他们神色凝重,思绪在翻腾……仿佛正思考着什么? 在村委会狭窄的会议室里,刘耀辉主席等人会见了黄珠洞的村民,虽然扶贫工作事关民生大计,但费解的是与会者脸上的表情并不是惊喜,更多的是麻木与漠不关心。此情此景深深地刺痛了刘主席等人的心!难道在大山的围困下把思想也束缚得麻木了?安于现状就是固步自封,这种思想正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啊!看来在贫困线上的挣扎,已成村民心头上的一块坚冰。市政协的领导们意识到,他们要借助扶贫的春风去覆行一个破冰之旅,因为,党和政府并没有将他们遗忘! “不修路,难致富!” “村民住的危房得修一修啦。” “村民缺少精神食粮……” “水利工程事关收成的好坏,引水工程有待完善。” “村委代表着精神面貌,得让村委换新颜……” “要发展集体经济,要进行知识扶贫……” 在扶贫工作会议上,贫困户代表逐一发言,龙田镇和龙门县的领导也提出了看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踊跃参与讨论。刘耀辉主席等领导在诊断出村民们思想上的痼疾与忧虑后,很快制定了扶贫工作方案。 每一次到黄珠洞开展扶贫工作,市政协扶贫工作人员都要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舟车劳顿之苦,他们没有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扶贫以来,他们频频下乡,把黄珠洞村的每家每户、一点一滴难处都看在眼里、装在心中。为了细化帮扶责任并确保按时、有质量地完成扶贫任务,刘耀辉主席毅然决定:由市政协与黄珠洞村签订集体帮扶协议、,有帮扶任务的领导干部与帮扶对象签订帮扶责任书! 本来,黄珠洞扶贫任务已十分艰巨,签约,等于往这副沉重的担子再加一副铁秤砣! 抱着只准前进不准退缩的决心,刘主席还请龙田镇党委在每份协议上签字,负责监督与检查帮扶项目的落实。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市政协扶贫组迈出了庄严的步伐! 通向幸福的路,就在脚下 黄珠洞四面环山,是个典型的山区小村,行政区域22.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就占了九成五。该村仅75户共36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18户,无劳动能力的有10户。村民受客观条件影响,除了种些粮食,也种一些柑桔以增补收入,但由于技术上的欠缺以及资金贫乏等原因,导致柑桔产量不高,又因地处偏远,柑桔常常滞销伤民。酒香也怕巷子深啊!而黄珠洞的路,晴天铺人一身灰,雨天赠人一身泥。当地村民自嘲说,黄珠洞人在晴天是“白发魔女”,雨天就是“泥母猪”,惟妙惟肖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道路的落后状况。是啊,这条烂得不忍目睹的村道凹凸不平,每当汽车驶过,沆洼的路面就成了一架架喷水枪;步行经过时,一双脚就被粘成两只黄泥船。这样的道路别说出行难,把农产品推销出去更难! 为解决黄珠洞村民“行路难”问题,刘耀辉主席顶着烈日实地勘察道路,并提出把沿路有河堤的部位加固:“我们的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光想着如何节约成本,这个路段既加固了河堤,也避免新占用土地,同时也修好了路,这是一举三得啊!”在村委会,他亲自主持召开现场推进会,邀请市、县交通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现场协调道路建设问题,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虽然困难重重,压力多,资金缺口大,但扶贫的工作进程却毫不含糊。 在道路建设期间,为了让各级部门及时了解工程动态,加快施工进度,驻村工作组每半个月就印编一份《X192线田美至黄珠洞村委段建设情况简报》,向市政协、龙门县委县政府汇报工作。分管副主席邓炳球到黄珠洞村检查推进项目进度并主持召开推进会近10次,听取驻村工作组、县交通局、龙田镇等相关同志汇报,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县交通局及驻村工作组加快工作进度,高标准、高效率完成道路建设工作。特别是在今年8月22日和 市政协仅为道路建设就协调筹集了1900余万元,修建了 不仅路修好了,村里还新建了三个垃圾池,结束了蚊蝇结队乱舞的脏乱差卫生状况;那萎靡不振的村委此时也已改头换面。刘耀辉主席从工作经费中拿出10万元,改造完成了 现在,村委新建成的文化宣传栏上贴满了技术信息;新开设的图书室藏书丰富,已补充各类图书2000多册,随时满足着人们对知识与技术的渴求;为增加对外信息交流,市政协特地为村委添置了一台电脑及打印机,开通了互联网,使村干部的工作能与时代接轨。这全新的工作环境,无形中提高了村委的工作效率。 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刘耀辉主席出面与体育局协调,给村民修建了一个标准化蓝球场;两张乒乓球台座落在广场一隅;还有一些时髦的健身器材整齐地排列着,仿佛随时恭候村民的光临。这一切,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把贫困山区村民的精神面貌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如今的村委,不再人迹淡至。 公路以全新的面目展现人前,村民与外界的商贸往来也趋于频密了。有了致富路,天堑变通途! 希望在山,靠山吃山 作为贫困村的黄珠洞,长期戴上沉重的“贫困帽”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客观环境的制约因素:耕地面积仅300亩,而山林面积就有3.6万亩,不少贫困户年收入不足1000元,村集体收入不足2万元。刘主席语重心长地指出:硬件差是你们富裕不起来的客观因素,但思想不解放、靠山不吃山、靠水不饮水,才是你们致命的盲点。你们要靠自己的功能来造血,要靠自己的肉来长骨头! 市政协坚持“扶贫先立志,立志再扶智”的工作理念,多次组织村干部、党员和贫困户到试点村学习考察、拓展思维,积极为贫困户提供学习培训的条件;邀请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让村民们从盲目的种养中拨云去雾,慢慢有了技术做底气,并尝试着用所学技能种养了。 由于村民们昼夜与青山为伴,习惯了独孤伴清贫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养成了他们听天由命、得过且过的思想。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市政协机关扶贫驻村工作组想出一个激励措施:只要有发展项目,每户每年就可得到3000元的启动资金;而且根据发展需要还可提供无息贷款,以资村民在原有的薄弱基础上大力发展养蜂、柑桔、山姜、杉树与单竹。 虽说靠山吃山,可是缺乏水利基础设施,村民们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局面,灌溉难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帮助村民扩大种植面积与放心耕种,市政协机关为此投入近20万元新建两座小陂头、改造3座陂头和维修了800多米的水渠,70亩农田灌溉难的后顾之忧解决了;牵头落实了8万元资金,为黄珠洞村集体建成13亩淮山种植示范基地,此项目可以帮助村集体每年增加5~7万元的经济收入。为了鼓励村民的种植热情,他们把当年的淮山种苗通过“借一半,送一半”的方式提供给农户,争取形成淮山主导产业,提高贫困户及村民经济收入。 黄珠洞四季葱茏的大山其实是养蜂的最佳资源。市政协为鼓励更多的农户发展养蜂业、壮大养蜂规模,邀请了养蜂专家到村举办讲座,授给村民养蜂知识,以提高养殖技术。为逐步打造黄珠洞的蜜蜂品牌,将市募捐的资金每户3000元、18户共5.4万元入股到养蜂合作社,既为贫困户拓展了增收渠道,又为合作社提供了资金支持,畅通了产销渠道,也大大促进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进程。 如今行走在大山脚下,山上的淮山藤迎风飘扬,像成片的绿丝带在山腰起舞;正在成长的杉树林已经蔚然成群,还有那如花圃一般的桔子树、修长的单竹,还有队进队出的蜜蜂漫山飞舞……这一切,把群山无不点缀得生机盎然! 村民种养的热情不由得被点燃了:赖剑明,扶贫前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2亩多水稻,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扶贫后,他勤劳耕耘,种生姜6亩,杉树12000多棵,柑橘1500棵,成功转移2个剩余劳动力,2010年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2011年人均收入达8000元;肖阳照,扶贫前种柑橘500棵,水稻2.5亩,扶贫后种柑橘1500棵,养蜂100余箱,转移剩余劳动力1人,2010年人均收入5600万,2011年人均收入逾万元;肖宽尧,现养蜂200箱,仅此一项可以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扶贫两年后,村民的家庭年均收入得到了明显增长,最低增长2倍,最高达8倍。 市政协多措举提升村集体经济。积极统筹利用4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入股了路溪水电站,使帮扶村集体经济稳定收入3万元以上;协调推进村委会出租山林3000亩发展立体经济林,每年可获租金收入5万元以上;淮山园第一年预计收益3万元,第二年5万元……随着效益的逐年递增,村集体收入节节攀升,2011年达到11.2万元,比帮扶前增长了4倍;2012年村集体收入增至15万元,是帮扶前的7倍多。 为了防止脱贫后返贫,驻村工作组还制定了系列措施:养蜂的每增加10箱蜂就给予奖励,从无到有达20箱以上也给予奖励;有生产发展项目的每年给予三千元生产发展扶助金;落实了15万元资金,为有好的发展项目而没有资金支持的农户提供无息贷款,项目收成后返回本金,确保有长效扶持机制;给190余人次开展了劳动技能培训,转移剩余劳动力50余人……这些措施的实行,无不体现了驻村扶贫工作人员为防止村民返贫,对村民殚思极虑的呵护,和不休止地扶贫扶智的善良心愿。 心系民生,关注弱势群体 截至2012年,市政协已完成58户住房安居工程,危房变新房,户户家居被修缮一新,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就像阿拉丁的神灯给黄珠洞搬来了一座新城。采访时,我看见村民们脸上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满足的微笑,是的,只有生活水平的改善才是脱贫的硬道理。 驻村干部冉隆江带我在村里到处走动,我们来到一户肖姓村民家,这户人家只剩下老头老媪,。老媪见客人到来,很快就烧好一煲水,冲了一壶香喷喷的茶待客。我望着屋外的手摇井,称赞女主人手脚麻利。女主人说那手摇井早已不用啦,“腰不好,用着吃力。”一旁的冉隆江说户户通了自来水,而且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万一汲水时老人闪了腰,那才是大事,况且这里的水质不安全。“我们要把改善村民的生活状况落在实处,才算是真正帮到了他们。”冉隆江目光炯炯地说。 是的,若不是驻村工作组的关心,处于贫困交加且年事已高的何月宁、肖彩先、谢容根,过的是朝不保夕的日子,三人均体弱多病,根本无法从事繁重的田间作业,只能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冉隆江了解情况后,主动和相关部门协调,给他们纳入了低保;还将生活无法自理的2户老人送入敬老院,帮助75户村民全部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6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农村养老保险,让村民们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对于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市政协机关采用一对一帮扶政策。可是,有些村民由于多年来养成的惰性根源太深,将用来发展项目的扶持资金随意挥霍于餐台上,邓炳球副主席痛心疾首地说:“一个人没有智慧不可怕,可以学;没有志气就很可怕,那样会变成废人,怎么扶都扶不起来,更谈不上致富!”他恨铁不成钢,恨不得手把手去帮助一些思想落后的村民改变现状。为了努力使村民全副身心投入到生产发展中,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差不多每月一次到黄珠洞检查生产情况,经多方的共同努力,扶贫两年后,18户贫困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完全实现脱贫目标。 脱贫的黄珠洞引来了无数羡慕的目光。这里原有六个村小组,解放前因黄珠洞是穷乡僻壤,有一个村小组已搬迁至别处脱离了村委会,见黄珠洞已今非昔比,家乡的变化勾起了外迁村民浓浓的怀旧之情,他们再三要求回到黄珠洞村委会。由此可见,这片土地上的扶贫工作已卓见成效,扶贫工作组多年如一日洒下的晶亮汗水,已辉映在村民们那一张张溢自内心的笑脸上…… 用心连起爱的桥梁 当我采访完毕,与驻村干部冉隆江聊天时,开玩笑地问他住在这个山旮旯习惯吗?冉隆江憨厚地笑了,他说自己原来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黄珠洞让他有一股回到家的亲切感觉。他是一个南开大学的正牌硕士啊,已拥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怎会再度爱上泥巴田?一个叫肖阳照的村民咧嘴笑了,他说阿冉(冉隆江)是个闲不住的人,只要有空,遇上村民插秧他要帮忙;听说村民哪天要收割了,他也拿起镰刀一定前来收割,一边在田头田尾与村民叨家常,一边了解村民内心的疾苦。“阿冉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哪!”听到这话,阿冉竟腼腆地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初到黄珠洞驻村时,冉隆江白天跟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村民,调查情况、登记造册,晚上在孤灯下整理资料。那时他的儿子才刚满两个月,说起儿子,这个质朴的年轻人不禁有一丝内疚:扶贫二年多来与儿子聚少离多,儿子现在会说话了,可他每次回去,总得花上半天时间才能让儿子消除陌生感,当儿子跟自己亲近一些了,他又得离开温暖的小窝到黄珠洞继续展开工作。妻子休完产假上班了,家里的一切只有托付给老母亲照顾,儿子到了该打预防针的时间,他和妻子两人都无暇顾及。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住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村委会,陪伴他的除了绵长的黑夜,就是呼呼作响的山风。有一次病倒了,他硬撑着等到天明,才独自下山去看医生…… 冉隆江心里装的,不是自己的小家,而是一个“大家”,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不管哪个村民心中有了疙瘩,第一个想起的总是“阿冉”,此时他们眼中的阿冉,不是市政协的干部,而是村民们的兄弟、亲人。谁家有了难处,冉隆江总是第一个发现问题的人。 赖剑明的岳父因病去世,把老人送走后,他欠下了一笔债,本来就不富裕的家更是雪上加霜,他原本开始建的新房子停了下来。赖剑明一心扑在山姜、柑橘、杉树地里,希望这块土地能给予他丰厚的回报,以解决他的后顾之忧。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在这时候,他老婆病倒了,生活压力资金压力,简直让他喘不过气。赖剑明焉了,他把自己的心事向阿冉和盘托出。于是,冉隆江把赖剑明遇到的难题及时地向刘主席反映。 “剑明!”这天,正在忙家务的赖剑明听见一声亲切的呼喊,刘主席仿佛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他怔住了。这段时间他心力交瘁,他想向刘主席解释,可一急他脸就红,结结巴巴地竟然说不出话来! 望着赖剑明为难的表情,刘主席走到他面前,伸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钱塞进赖剑明手里,坚定地说:“这五千元你先拿去应急吧,遇上什么事都不用怕,困难要靠自己去克服,只要你有信心,以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好!” 听了这话,这个肯吃苦不怕累的农家汉子眼圈不由得红了。捧着这叠烫手的钱,他望着刘主席哽咽着半晌说不出话来——这些钱,不仅凝聚着刘主席希望他脱贫的殷殷心愿,更是政府对贫困百姓的关心与厚爱啊!仿佛有一阵暖流从心田间流过,泪水顺着这个中年汉子的脸庞倏地流了下来! 赖剑明不能忘记,当刘主席顶着烈日,跟他爬过两个泥泞的山坡来到自留地上,看见杉树林中间的空地就觉得可惜:“剑明,这块空间为什么不利用起来种生姜?”赖剑明涨红着脸没吱声。赖剑明更不能忘记,刘主席接下来爽朗地说:“资金困难?我给你提供启动资金。”刘主席看出了他的难处,主动提出了赖剑明难以启齿的问题。还有一次,当冉隆江如往常一样走访村民时,发现赖剑明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地里劳作,他马上到赖剑明家里,只见赖剑明正忙得不可开交,而他妻子卧病在床……冉隆江如实地把赖剑明的情况向刘主席汇报,刘主席当即安排相关同志,为赖剑明妻子联系好医院治疗。 揣着扶贫干部们滚烫的心意,赖剑明一次次熬过难关,2011年冬,他举家欢天喜地的搬进了新房。 后 记 “履职为民,关注民生”是市政协的履职理念,“一个村脱贫致富不算完成任务,要让山区所有人都富起来!”市政协不仅关注着黄珠洞走向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还在不停歇地筹划让更多的山区百姓受惠。在他们的发动下,不少市政协委员纷纷慷慨解囊:捐款1450万元投入到龙门,为山区7个学校建设教学设施,在龙门县城建立了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同时,市政协还联系发动港澳基金、慈航协会等委员所在的公益慈善基金会,为龙门县捐献了一批救护车给最偏僻的乡村医院,帮助一批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大爱无边。这,并不是题外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