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纪实文学】春色尽染横田村
作者:白雪(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3-08 10:35:18

 

引子: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用短短3年时间,让对口帮扶的省级贫困村龙门县龙城街道办事处横田村旧貌换新颜,集体年经济收入由帮扶前不足17000元增至如今87000元;29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由原来不足2160元增至8696元。三年间,先后投入近80万,为贫困的横田村建起文化广场、卫生室、农家书屋、公厕;兴建水利工程、村道;为24户贫困户修建改造危房;完成132户群众的饮水问题;帮助全体村民参加村合作医疗达到100%。一系列民生工程将长期恩泽横田村百姓,一串串鲜活的数字极具说服力,无需再用文字赘述。

2010年和2011年,在省市组织的扶贫考核验收中,中院两次被评为优良单位;帮扶的横田村党支部也连续两年被评为镇县先进党支部。如此双先,在全市扶贫单位中也不多见。市中院何以取得如此突出的帮扶成效,本文将为你解读。愿为我市扶贫救困和社会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中院班子把脉横田村

挖贫困根源,定帮扶对策

横田村位于龙门县城的中南部,地处偏远山区,距离县城约12公里,管辖上围、下一、下二、杉塘、下洞5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32户,678人。村委设一个党支部,党员24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有耕地1290亩,其中水田有840亩,旱地450亩,山地面积10000亩。是一个交通闭塞、资源贫乏,农作物品种单一的村,一直是省重点扶贫村。

接到市对口扶贫任务后,中院班子成员先后三次深入到横田村实地调研,发现除了自然环境较差的因素外,基层组织建设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年收入才1万元左右,难以保障村两委工作经费需要;村委办公楼窄小破旧,办公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正常工作的开展;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随意性大,通常是想到哪干到哪,想怎样干就怎样干;党支部的号召力、影响力不强,村民有事不找组织,而是找族长处理或自行了断,不听招呼、自行其是的现象比较突出;党员干部队伍整体文化层次偏低、年龄偏大、政策水平不高、自我发展意识差,模范带头作用不强;村里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的东西大有市场;村民思想观念陈旧,“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思想准备不足,等等。中院领导认为,只有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了,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中院班子经过认真把脉,找到了横田村的贫困根源,明确了一条符合实际,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思路,决定从抓横田村党组织建设着手,让基础党组织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龙头”和“领头雁”。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带领横田村农民脱贫致富。

遴选干部,派刘荣增驻村

2010年4月,中级人民法院正科级干部刘荣增被院长王海清叫到办公室谈话,经院政治处筛选推荐,院长决定派他去龙门横田村驻村。这个年龄57岁,已退二线的干部竟欣然同意了,并于5月愉快进村,一去就是3年。

法院班子可谓独具慧眼,派刘荣增再合适不过。他是龙门蓝田人,为家乡脱贫义不容辞;他在成都军区0046部队当过7年兵,能吃苦,素质过硬;还有个重要的条件是,他有17年基层工作经验,当过乡镇一把手;1995年起又先后到潼湖、惠东扶过贫。宝贵的基层经验,朴素的群众感情,都使他成为最佳人员,没人可比。2008年他虽然从单位司法行政科岗位退下来,当王海清院长一番中肯的谈话后,他无法抗拒地走马上任。在村委会小二层楼东侧,有一间从走廊隔出来的只有5个平方米的小房,仅能摆下一张单人床,刘荣增在此一住就是3年,为中院扶贫工作的开展发挥了极大作用。

中院在选派干部上胜人一筹,为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开了好头。当笔者到横田村采访时,无论年长年幼的都热情地与他打招呼,从那一张张挂满笑容的脸上看出,他们已把这位驻村干部当成了自己人。刘科热情地喊着他们的名字,俨然是自己亲戚。

在中院采访政治处邓菊华主任时,她对刘荣增赞不绝口:我刚从市政法委调到中院,分管扶贫工作,一下子不知所措,多亏了刘科,他有基层工作经验,特别勤恳,能吃苦,主动性强,工作很出色。每次跟他到县里参加扶贫工作会议,他的汇报言简意赅,实实在在,而且很细,回回受到县里表扬,我感觉到我们单位脸上都有光。

五天救活百亩田 情暖横田佳话传

植物生长有其严格的规律,不可违背,农作物的播种收成也需严格按时节运行。清明节前五天是插秧的最佳时间,最迟不得超过节后5天。否则严重影响产量,甚至颗粒无收。

2010年农历3月24,杉塘自然村村民小组组长突然心急火燎地跑来找刘荣增,他们村水塘的水被承包户一夜间放光,致使36户村民无法插秧。刘科听罢火冒三丈:“你怎么搞的,连个鱼塘都看不住!”原来鱼塘承包给外省人养鱼,他们为了打鱼,放光了鱼塘的水,没考虑到正值农民插秧。

刘科找来村长商量,只剩5天光景,怎么都来不及了。刘科果断决定,连夜起草报告,向中院请示救急。当晚写好请救报告,盖好村委会的公章,第二天天刚放亮,刘科已驾车在赶回惠州的路上。到了单位,刘科直奔王海清院长办公室递交报告,阐明情况。从交报告到审核批准,财务提款,仅仅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刘科匆吃罢午饭又马不停蹄地返回县城,与村干部一起买了两台抽水泵。次日一大早在村里集中待命的男劳力立刻在两口相聚六七百米的鱼塘边安装调试,日夜抽水浇地。36户村民赶在清明节后的第五天,也是最佳时节的最后一天,将近百亩的水稻种完。这件事不仅反映了中院班子的办事效率,还体现出该院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情系百姓的素朴情怀。

院里审批每笔经费的惯例是经党组会审批、决定的,有关扶贫工作经费每笔都有计划,先由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审核批字,报党组会讨论通过,再由分管财务的副院长签批。刘科这份十万火急的报告没按程序,属于特事特办。王海清院长看了报告后,对刘科说的话至今让他记忆犹新:“赶快买抗旱器材!组织插秧!”如按程序走,两周开一次党组会,百亩稻田怕是早就荒废了。当时恰恰分管副院长外出开会,刘科等办妥事情后才回中院补齐了批示。

 

二、依靠基层党支部脱贫的新路

 筑牢基层的战斗堡垒

扶贫济困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最好载体。2011年3月,横田村委“两委”班子换届,中院抓住时机,积极对换届工作进行正确引导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分管扶贫工作的邓菊华主任回忆,当时村里欧、邬两姓之间出现一点波动的苗头,刘科及时向她汇报情况。如果选举不当,可能会引起两姓之间的矛盾争端。院里密切关注动向,让刘科与村委一起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宣传政策和换届精神。经正确引导,横田村成为全县第一个顺利完成换届工作的示范村。

“扶上马,送一程”

 发展横田村的经济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村两委班子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主战场。新村委产生后,中院及时作出“扶上马,送一程”的温情决定,对新班子成员进行了两次集中培训,增加对党的章程的了解,提高为民服务的意识。让这支基层组织牢固树立起带领本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定信心。不仅如此,中院还按“五好”要求为横田村党支部完善了组织生活制度,支部工作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村民自治章程,村务管理公开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按规章办事,靠制度管人”习惯。

为了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中院党组可谓用心良苦。2010年“七一”前,王海清院长指示,要把横田村全体党员请到市中院参加特殊党日活动。由中院党委书记和各帮扶单位负责人与横田村党员座谈。横田村20多个党员中,有大部分人从未来过惠州。他们的喜悦和兴奋难以言表。座谈会上,中院领导耐心听取了横田村党支部书记的汇报,深入了解他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中院解决的问题。同时双方党员共同畅谈党的光辉历程,探讨共产党员如何在工作和生产中的带好头。气氛热烈而亲切,谈道这次到中院过党日活动的感受时,其中一位年纪最大的80岁高龄老党员激动地站起来说:“活到今天,没有哪个领导这样对待我们,真感谢你们啊!”

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中院领导和驻村干部刘荣增定期听取村“两委”班子的工作情况和意见建议,走访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把贫困群众饥寒、冷暖放在心上,及时提供政策和法律指导。两年中先后到横田村调研检查慰问的中院领导竟有46人次。他们常常同村委们一起分析村情,共同商讨脱贫致富发展之路,有效地提高了村“两委”班子的议事和决策能力。每季度还组织全体党员学习1次,两年多来,在中院的倡导和支持下,村两委班子的威信不断提高,成为村民的主心骨。他们带领村民转变发展观念,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2011年5月,龙门县出现了严重春旱,在村委会的正确带领下,贫困户齐心协力共度难关,较好地实现了春插不误农时,天旱不影响收成的目标,确保贫困户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横田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中院一直坚持引导横田村委,以党员干部为主力,以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为主阵地,扎实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争当致富带头人、争当五好家庭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2011年先后组织农技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6次116人次,提高村民水平;利用远程教育系统组织村民学习科技知识,提高村民的综合能力;组织贫困户子女到惠州市过儿童节,带孩子们参观了市科技馆和博物馆,传播知识的种子;举办法律讲座和文明课堂4次200人次,增加村民的法律常识和维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村民崇尚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弘扬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精神,扎实打牢了该村及贫困户不等不靠、脱贫致富的思想基础。2010至2011年,横田村连续两年被龙门县评为文明乡村。

中院还利用法律专业人士的优势,通过慰问座谈,及时为村委干部提供政策法律指导,解决其相关问题和困难,提高两委的办事水平。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横田村干部和党员的综合素质,并依靠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扶贫“双到”成为市法院扶贫的新路子。扶持基层两委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领头雁。横田村党支部连续两年被评为龙门县先进支部。

 

三、输血和造血并驾齐驱

紧缩开支扶民生工程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长远艰巨的系统工程。中院党组通过细致调研,决定既要注重“输血”也要注重“造血”;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全面推进;既要抓好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过去扶贫大多采取“输血”式,结果扶贫单位走了,血源也枯了。而且容易让被扶的人产生等靠的依赖性。中院扶贫采取“输血”与“造血”齐头并进,眼前和长远共同兼顾。从2010年开始,中院党组开始压缩行政经费,把有限的资金一点一点地投入到横田村的民生工程中。

2010年投入4万,用于村路基建设;2011年投入104万元,解决了四公里的村道水泥路面硬底化建设工程。笔者在横田村采访时,村主任欧锡全指着脚下的水泥路说,这些路原来根本没办法走,一到下雨烂泥沾得满脚都是,单车跟本就没法踩。1997、1998那两年,全村党员干部每年都要义务劳动,搞五、六次路,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中院帮了我们大忙,彻底解决了全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2010年,还主动与县自来水公司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投入28.2万完成了132户的饮水卫生工程,较好地解决了该村村民饮水难的问题,改善了村容村貌。还及时协调水利部门完成了该村900米农田水利引水工程。

笔者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去横田村采访所见。刘荣增同志驾车,我们驶向仅离县城12公里的横田村。车行在平整的水泥路上,两侧被青翠茂盛的竹林绿树掩映,道路不宽,弯弯曲曲,在田野之间穿行,似有曲径通幽之感。美丽的田园风光令笔者神往,与想象中的贫困二字怎么也联系不上。

来到村口,一栋醒目的白色小楼矗立于绿油油的田野之中,走进小楼,正前方有一个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文化广场。村干部和几个村民过来迎我们下车。老刘站在广场上兴奋地对笔者说:这些是去年我们投入34.5万新建的1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含农家书院120平方米楼房)。同时它也可成为全村农副产品集结交易的场所。

广场上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几样健身器材。在广场的北面是一个造型别致的舞台,青色的大理石地砖被一条条窄窄的黑色条砖铺成整齐的格子状。刘科说这样表演时有易于队形。舞台褚红色的背景墙上方建了类似牌坊的檐顶。绿色的琉璃瓦与红墙相互辉映;在金色的阳光下成为小村的风景。村主任见我拿着相机拍个不停,走近我带着几分得意的口气说:“去年县文化部门领导来检查时说,我们村的舞台建得最漂亮。现在每次有检查文化广场和舞台的,他们都带到我们村看。”他操着生硬的普通话,磕磕巴巴地接着说,“建广场的材料是刘科带着我天天跑市场选出来的,舞台还是刘科亲自设计的。”我惊讶地看着刘科,他得意地接着村干部的话茬:“一分设计费没花。如果包给人家做,材料设计两项就要多花近20万。”听了他的话,对眼前这个看似朴实、忠厚,没有一丝艺术感的驻村干部肃然起敬。

在去横田村的路上,刘科曾告诉笔者,他第一次进村,小小的村委楼前垃圾成摊,污水横流,里面残旧的桌椅板凳几乎没一张能用,村干部开会都很艰难。望着眼前这栋村委会的二层小楼,很是感慨,它已成为村里的标志性建筑。市中院2011年投入近40万元,在原基础上扩建的,新建部分与原楼巧妙地合为一体,颇有些气势,较好地解决了村委办公场所简陋,办公设备陈旧的实际问题。还增设了医疗卫生室,农家书屋等一批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该村的村容村貌和基础的配套完善问题。我们走进二楼的党员活动室时,还是颇有些意外,能容纳五十人开会的活动室,崭新的桌椅板凳摆放有序,墙上挂着规格统一的各种制度牌匾,门窗明亮洁净,与一些机关会议室别无二致。一村民抢着说,这些都是他们帮我们买的。村主任插话说:“过去的桌椅板凳是县里淘汰下来的六十年代的东西,都不能用了。”农家书屋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一个标准的小型阅览室。不禁开口问:“村民来看书吗?”村妇联主任说:“来!干完农活他们都喜欢来。”书架上有不少中院买的科普图书。励志、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及读本,还有市县相关部门捐赠的。阅览室还摆放了电视、电脑、打印机一整套办公设备。采访第一站所见,以令笔者颇多感慨,这些活生生的物什摆在面前,还要去用文字雕饰吗?

输血工程卓有成效,从下面装订整齐规范的几本台账中,随意选取了两张,可知中院几年的投入:2010年投入3万元修缮鱼塘养殖基地下游农田水利设施2宗;2010年投入2.5万元修建垃圾回收池,还建起村公共厕所。2010年集资2.8万元,帮扶18户贫困户种植74亩果树,增加肥料农药及科学管理。每户当年增收2600元以上;2011年集资4.2万元在帮扶户管理好原种果树的基础上,更新品种,扩种新果四季60亩。每户收入增加近2000元。如今全村农户种植水果2000亩,香蕉种植500亩,种植基地初具规模。

或许读者会认为中院很有钱,带着同样的问题笔者请教了邓菊华主任。她坦诚地说:现在收支两条线,每动一分钱都不容易。我们只有从行政开支里挤。不瞒你说,今年我院建困难干警扶助金,全靠大家捐的钱。两年扶贫中,我们中院160多名干警义务捐款15万6千多元。

为贫困户遮风挡雨

安居方能乐业,房屋是村民得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设施。2010年至2011年两年中,市中院投入29万元对21户贫困户完成了危房改造任务,实现了房屋改造和瓦房维修。采访贫困户前,在中院的相关资料中,我查看了几户贫困户原来居住的房屋。低矮、残破、黑色的房顶,瓦片破碎。土灰色的砖墙有的已出现裂缝。严重的,从屋顶一直裂到房基部,整个房子只有一扇不足一米的门窗,窗棂腐朽断裂,有的用报纸、塑料布代替玻璃,留下的只有凋零残破的衰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分别到四个自然村走访了四户被修缮和改造了房屋的贫困户。

下一村村民廖丽萍,今年30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从衣着和长相看,年轻有朝气,打扮得也算时尚,根本不像村民。走进她的新家,三房一厅110平方米,房间布局合理,宽敞的客厅里摆放着新家具和电视机。廖丽萍招呼大家坐下,说起她家两年前的生活:“原来我们家五口人住在一间40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又矮又小,还漏风漏雨。家里穷,老人年纪大,孩子小,全靠老公一人种地,一年收入就1000多元,生活过得苦。从去年他们(中院)的帮助下建起新房,生活有了希望。现在他们每年帮我们买肥料。我种了三亩稻,七八分番薯和两分玉米。从前买不起肥和农药,哪能种这么多地。现在一年水稻能打5千斤粮,除了自己吃还能卖三到四千元;种玉米每年分红1300元。老公出去打工也能挣3000元。我每天把两个孩子送到县里上学后,还挑点菜卖,一个月也能挣两三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如果没有他们帮扶,还不知什么时候能爬出去呢?房子更盖不起来。”

在中院的帮扶下,廖丽萍一家人已脱贫并奔向小康。我被她的喜悦所感动,第二站又到了上围村分别看了中院和县领导挂钩帮扶的两个贫困户:邬盛林和孤寡老人邬沃基

走进邬盛林的新房,老人正悠闲地看电视。他讲起原来的旧房,让人难以置信。老房建于70年代,两间,50多个平方。是一家七口人的居身之地。儿媳过门前他曾说:我们家穷,以后要靠你们自己努力建房子。他是县委领导李耀强挂钩的贫困户。村干部告诉我们,李书记第一次到他家看了住房情况后,对村干部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尽快想办法帮他建房!

如今在中院和县里的帮扶下,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妇都出去打工了,老婆也在附近一家果园做工。问其他还有什么愿望时,他脸上满微笑地说:有钱在上面再加盖一层……

之后又去杉塘村访问了老党员欧钦南 。他今年70多岁,四个孩子,两个女儿出嫁,一个儿子在县城成家,小儿子和老伴都有精神病。老人自己患有肾结石,已丧失劳动力。两年来成为中院重点帮扶对象之一。中院与村委对他实行特殊帮扶,每月为他申请了380元低保,他和精神病儿子的医药费报70%,属特殊优惠。每到节假日他都是慰问补助对象。现在他养了一头母猪,卖猪仔。凡有困难,村里都尽量帮。两次半夜三更犯病都是村主任欧锡全亲自开手扶送他去医院的。

欧钦南非常感激中院和村委,非常诚恳地告诉笔者说:“没有他们的帮扶,我不知道还能撑几天!”

为明天培育造血功能

中院通过引导贫困村和贫困户投资了电站入股分红和玉米基地种植分红合作经营等项目,成立了横田村新农村合作社经济组织,积极组织富余劳动力转移,适时向他们传递一个信号,必须由过去的单一的、单干的、粗泛的经营模式向多样的、集约的、精细化的经营模式转变,从而实现经济收入的快速、可持续增长。在扩建村鱼塘的基础上,2011年投入8万元,继续深挖扩大至30亩,并在鱼塘基旁种植果树、香蕉、养猪和家禽,还协助村委将鱼塘外包15年,仅该项每年为该村增收2.2万元。中院当年投入资金3.2万元,为贫困户更新水果种植品种,增加肥料,帮助贫困户新种果树、香蕉60余亩,有力地促进了贫困户增产增收。将市县拨给村的40万元扶贫开发资金用于入股路溪电站,参与分红,每年增收3万元。此外,还开展了全株玉米种植项目,并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至去年底,横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7万元,比2010年增加4万元,增长率为85%,村集体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还积极帮助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将市县拨给贫困户的15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入股左潭旭辉电站,使贫困户可参与8年每年3万元的分红。投入资金5万元,帮助了全村修缮农田水利灌溉工程2宗,使全村640亩农田今后能实现旱涝保收。使贫困户有固定增加收入。让他们初步尝到了转变增长方式的甜头。以上都是造血工程,将长期润泽贫困户。

2011年,中院协调县农业局、人保局等有关部门在该村举办了农技知识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5次,共计116人次,使贫困户较好地掌握了农业基本技能和外出务工必备的技能,实现劳务输出36人,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户“务工难”的问题。中院也主动联系用工企业,帮助贫困户劳务输出,务工增加收入,18户贫困户中有20人出外务工,年收入达19万余元。目前,18户贫困户2011年人均年收达8696元,比2010年增加了5682元,增长率达188.5%,已全部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帮助18户贫困户中有12户纳入财政补贴的低保户,使其有固定的经济收入。

2010年横田村全村年终人均纯收入4686元,比2009年4260元增加426元。全村18户贫困户中有16户达到了脱贫指标,年人均纯收入在2600-4500元之间,占帮扶贫困户数的88%。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了47000元。

倾情付出,法官、村民一家亲

自扶贫工作开展之初,中院为将上级扶贫开发“双到”责任制落到实处,对横田村16户贫困户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采取村由院集体帮扶,贫困户由院领导挂钩,确保每户贫困户均有一名院领导挂钩,并由各部门正职以上干部参与组成帮扶组,每一户采取二对一的形式进行挂钩帮扶,实行不脱贫不脱钩。定出2010年的脱贫目标:全村18户贫困户(含县领导挂钩2户)年终人均纯收入要达到3500-5000元以上。法官们用行动践行了这一承诺。

中院分管扶贫工作的邓菊华在采访中非常动情地告诉笔者:接受这项工作时从完全不了解到学会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农民做一点实实在在有益的事,很有意义。如今我们的生活好了,而农村还有那么多人连住房、生活和上学都没保障,能给他们一些帮助,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是很应该且很有意义。做这项工作虽有很多困难,但看到村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我们每次去横田村,村民们看到我们就像见到自己的家人,拉着我们的手,让人感动。今年“六一”王院长带着我们去慰问贫困户14岁以下的孩子。孩子们拿到院长亲手发的慰问品,都高兴地说:“谢谢院长伯伯!”王院长慈爱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那场景令人感动。村里特意给我们买了水果,我们把水果端给孩子们吃,他们一点也不生份,开心地吃着、笑着,愉快地和我们聊着,像亲戚一样,令我们心里暖暖的。

2012年4月,我和王院长去村里查看扶贫工作,看到村卫生室的橱柜、办公台和床都很陈旧时,王院长现场表态,马上更换新的。我们的帮扶工作不仅仅局限在规定的任务中,很多属于发乎于情,计划之外。

在横田村委后面有一片刚刚推平的一块地,700多个平方。刘科说这是中院帮扶计划外的援助。每年商家进村收购农副产品时,大卡车随处停放,有时把村道都堵住了。我们经过论证,提出为村里建一个停车场,既解决了停车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可谓两全其美。

邓菊华回忆起同郑则丰副院长下乡慰问时村委主任欧锡全对村民们说过的一段话:我们都应该感激他们!我们更要懂得感恩,自己再不努力,就对不起他们!村干部发自肺腑的话也是村民们的共同心声。

村主任欧锡全,副主任邬锐滔在接受笔者采访中,都不同程度表达了对中院的感激之情和对驻村干部的敬意。欧锡全和邬锐滔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先后说出了下面一段话:他们打好了群众基础,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我们村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还增强了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他们很快就要走了,我们不能有依靠思想,要继续发展下去;现在感到压力很大,要保护好发展的环境,不能后退!要继续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三年扶贫,中院依靠基层党组织,采取造血与输血齐头并进,在帮建了一大批民生工程的同时,还通过入股分红形式创出长效帮扶机制,走出一条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取得扎实、喜人的成果。横田村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明媚春天。

中院扶贫启示

1、驻村干部选得准;2、扶贫政策用得活;3、脱贫项目抓得实;4、基层组织过得硬;5、造血功能建得好;6、长效脱贫靠得住;7、各项台账记得清。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