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培(1919~2009),笔名金敔,惠州市惠城区人,生于新加坡。是作曲家、广东音乐演奏家、理论家。1931年从新加坡回国,就读于惠州中学。1936年考入南京广播电台音乐组,任演奏员,后随电台迁往重庆,期间曾任湘西国立第八中学音乐指挥兼湘西国立商业专科学校音乐讲师。1944年兼任重庆中央干部学校音乐系讲师及国立歌剧学校作曲。1940年至1946年,黄锦培创作乐曲30多首,其中为纪念爱国将领张自忠而创作的管弦乐《碧血英魂》,获重庆文化协会抗战征文比赛二等奖(没有第一名);其他作品还有民乐合奏《华夏英雄》《丰湖忆别》,二胡协奏《阳光幻想曲》,笛子独奏《往事》及女声独唱《阳关三叠》等。1947年,黄锦培在汉口广播台任编曲专员。1948年到香港,先在中华音乐院任教,后任永华影业公司乐队乐师,也曾在“丽的呼声”有线广播台独奏琵琶、二胡,担任过中英交响乐团的低音提琴、小提琴、钢琴的演奏员。1950年后历任华南文学院音乐部副教授、广东粤剧团音乐指导、广东民间音乐团艺术指导、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教授等职务;是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音协会员、广东音协副主席。
黄锦培自学成家,博学多才,演奏技法了得。他精通琵琶、二胡、扬琴、中阮等乐器,还能演奏古琴、古筝、小提琴、大提琴、贝司、钢琴等多种中西乐器。他的专业是琵琶,他以琵琶指法演奏秦琴的技术在广东音乐史上堪称一绝。1953年,他随胡耀邦率领的艺术团赴苏联演出,既当演奏员又兼胡耀邦的俄语翻译;同年赴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在民乐合奏比赛中获得四等奖。此外,他还曾经随中央歌舞团到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访问演出,出访期间演奏的广东音乐获得听众高度评价,为广东音乐的对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亲切地接见了他。
黄锦培集表演、指挥、创作、理论、教学于一身,创作和改编了1000余部作品。他是广东音乐划时代的杰出代表之一,为广东音乐创作出许多不朽篇章,被广东音乐界誉为“广东音乐第一人”“广东乐库”。他创作、改编了大量的广东音乐,广东音乐的200多首经典曲子全部背熟,不用看谱即可得心应手地演奏。他根据上世纪40年代自己与人合作创作的名曲《月圆曲》改编的民乐合奏曲,采用了广东音乐中极为少见的三拍子形式,运用六声音阶写成,曲调跌宕,节奏平稳,带有热切的希望,给人留下无尽的诗情画意。他改编的《得胜令》超过半个世纪历演不衰成为经典。他19世纪50年代为《赛龙夺锦》配器采用了多声部的合奏方式,被广东音乐大师余其伟视为“粤乐交响性之先声”。他还写了粤曲演唱《铜墙铁璧》、小演唱《海岛女民兵》以及小歌剧《山鹰》、广东音乐组曲《五羊风光》等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他勇于创新,以钢琴与民族乐器相结合,改编《赛龙夺锦》为钢琴与民乐合奏曲,《饿马摇铃》为钢琴独奏曲,《渔歌晚唱》为钢琴与小提琴合奏曲等,增加了民族乐曲色彩。
1950年以后,黄锦培的主要作品有广东音乐小合奏《月圆曲》、民族管弦乐《怀念》、广东方言小演唱《万车游行》,故事影片音乐《七十二家房客》《南海潮》《山乡风云》《珠江泪》《虾球传》《国魂》,戏曲影片音乐《搜书院》(粤剧)、《齐王求将》(汉剧),纪录片《太阳河畔》等;所做的电影音乐他都是作曲、配器、指挥一肩挑。
黄锦培著有《粤剧锣鼓》《二胡入门》《扬琴入门》等,发表《听曲随笔》等百余篇文章。他著的《广东音乐欣赏》一书,为广东音乐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前后搜集了500多首广东音乐,撰写了50余篇介绍广东音乐内容、特点和表演手法的文章,其中1961年在《人民音乐 》杂志发表的《关于老六板的变体》一文,被加拿大民族音乐学家艾伦·史莱舍教授翻译成英文,发表在美国出版的《亚洲音乐》杂志上。他还从事音乐美学的研究,先后发表《论“音德”》《论“音思”》《论“音语”》《论“音形 》《 论“音情”》等学术论文。他精通英语,翻译过英文唱片和英文音乐书籍。曾应邀到加拿大讲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晚年在加拿大开班教学,并举办了轰动一时的“粤剧百年展”。星海音乐学院社会音乐系原主任欧阳森称赞黄锦培在广东音乐领域是“教授的教授”,因为在广东音乐领域中成名成家的许多人都出自他门下,作为广东音乐重要基地之一的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所有的教授都是他的学生。2019年11月14日,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广东省音协、广东音乐曲艺团等单位专场举办了“纪念广东音乐大家黄锦培百年诞辰——广东音乐传承音乐会”。
作者简介
邹永祥,历史学副研究员。历任惠州市惠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惠城区政协第二至六届文史委员会主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地方志学会理事、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四届主席。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惠州市文化智库专家顾问委员、惠州地情专家库专家、惠州市非遗评审专家组成员、惠州地方古籍文献抢救保护利用工程学术顾问委员会专家、惠州学院惠州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主编或参与撰写《惠州志》等地方文史著作52部,发表文章430多篇;编辑、审改文史论著155部。著作获省级以上单位和国、省级专业协(学)会的学术成果奖24项,市级学术成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