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散文】以细腻的心理分析突出人物性格
作者:周汉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8-15 00:33:39

 

司汤达在《红与黑》这部作品里,以细腻入微的心理分析,刻画了一个十九世纪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艺术形象。作者对作品主人公于连作了较大篇幅的心理描写,细致地描摹了他在特定情景下的心理状态,刻画出他灵魂深处的欲望和感情的细微变化,揭示了人物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于连出身于一个锯木匠的家庭,从小就充满对权力和金钱的贪欲,向往军功,想做拿破仑式的人物。他恼怒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因而想通过各种渠道爬上上流社会。他既是时代的叛逆者,又是青年野心家;既有朝气蓬勃的一面,又有野心勃勃的另一面。于连身上的这种矛盾,是特定的时代造成的,他是当时小资产者个人奋斗的一个艺术标本。作品为展现于连这一个人物性格,表现这一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从始至终穿插了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随着情节的发展一步一步地深入,从而体现了作者善于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突出人物性格这一艺术笔法。

例如作者描写于连在高山顶岩石上休息,当于连看见“从绝壁间飞出的雄鹰在八月的晴空上盘旋”时,就萌生羡慕这一猛禽的“力”和“孤傲”的心情……作者在这里用了一段的心理描写,揭示出了于连“要做世界的主人”的野心。而在描写于连到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之前,当考虑到与奴仆同桌吃饭的问题时,便沉入了“去”还是“不去”的思想斗争中,作者又运用一段的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准确地揭示出于连小资产阶级二重性的阶级本质特征。

于连一面不满贵族特权,一面又同贵族妥协,想得到特权。顺利时就妥协,挫折时就反抗,失败时就报复。如在第九章的《乡村一夜》里,当他开始征服德·瑞那夫人时,起初是带着怯懦和犹豫的,在此作者对于连的心理活动也作了描绘,于连暗自想道:“有一天我将和一个人第一次决斗,难道我也是这样的怯懦战栗和不幸吗?”作者对于连自问自责的心理描绘,表现了于连最先开始混迹于上流社会的那种患得患失、担惊受怕的心境,这是符合于连这时身份及年龄特点的。为了实现他先是亲近市长夫人以至最后征服市长夫人,占有市长夫人爱情的目的,他“对于自己的怯懦感到愤怒”,他暗自说道:“等十点钟来到后再说吧,这个千金难买的时光,绝对不能把它放过。我定要履行我的计划。我整日所憧憬的,所追求的,一定要在今晚上实现;否则宁可回到我自己的寝室里,打出自己的脑浆来。”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于连在征服市长夫人过程中,迈出第一步时的焦急心情及决心。终于,于连这样想的,也这样做了,他那“天外飞来的勇气,帮助他握着德·瑞那夫人的手”,使他的心浸润在幸福里,充满了新奇的快乐,因为,这正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人征服贵族夫人所迈出的成功的第一步,一直最后彻底地征服市长夫人,给贵族对平民的蔑视以一个有力的报复,充分表现了于连的资产阶级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

后来,于连被介绍到巴黎,在宫廷贵族德·拉莫勒侯爵身旁当私人秘书时,作者在描写于连同侯爵女儿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中,也充分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于连的性格。当他接到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信时,心里想道:“我是一个穷乡下佬,我一向只配规规矩矩地说话办事,但我现在却是比库洼兹诺瓦侯爵高出一筹了…… ”“是的,侯爵和我,侯爵的身价和我的身价,都称过了,现在是禺拉山区的穷锯木匠占上风了。”于连占有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把小姐同库洼兹诺瓦侯爵的婚事弄成“吹台”,这是在爱情生活中,平民阶级向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并获得初步成功的一个小插曲。这一段的心理活动描写,突出了于连战胜侯爵、成功地占有玛蒂尔德小姐的欣喜心情,体现了于连的高傲心理以及他那种不为自己的位卑而自贱自轻,相反的却敢于向贵族阶级挑战的精神。

直至于连被德·瑞那夫人告发而枪伤市长夫人,以致被捕下狱时,作者更是浓墨重彩地对于连的心理活动,予以细致的刻画。于连的被捕下狱,宣告了他野心勃勃,决心挤身于上流社会理想的幻灭。此时此刻,他对当时的社会已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于连身陷囹圄,心里想了许多,以至对自己以往的行为省察起来,并对社会进行了揭露和鞭挞。他想:“要不是我受了外表的蒙骗,也许我早就看穿了巴黎的客厅里进进出出的体面人物,他们跟我的父亲,并没有什么两样,跟刚才这两个罪犯比起来,都是精明的坏蛋。”“我父亲虽说贪财爱利,可是比这些人好得多。”“我犯了谋杀罪,我公正地被判了罪,判我死刑的那个瓦勒诺,同我的罪比一比,要一百倍地为害社会。”作者通过这些心理活动描绘,揭露了上层社会贵族阶级的龌龊行为和丑恶面目,表现了于连对贵族阶级的强烈不满的情绪和敢于揭露他们并与之作斗争的精神。对于整个社会,于连发自内心的控诉:“根本就没有人权,人权这个字眼是自古以来开的一场玩笑。”“我曾经爱过真理,但真理到底在哪里呢?……到处都是伪善,至少也是欺骗,甚至最有德性的人,最伟大的人物也不可免。”作者痛快淋漓的这一心理描写,凸显了于连对当时社会的痛恨!这发自于连内心的诅咒,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正因为于连这时在狱中有了清醒的认识,不但认识了社会的腐朽,而且对自己的堕落行为感到震惊,因而为消除良心上的内疚,他拒绝上诉和一切挽救的机会,以致最后被送上了断头台。至此,一个十九世纪的资产阶级青年形象就活生生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纵观《红与黑》全书,从开卷到于连最后走上断头台,作者都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内心活动描写,穿插于人物的一生经历活动中,以此来突出人物性格,完成对于连这一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这正是司汤达写作《红与黑》,塑造于连这一典型形象的主要艺术特色。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