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高石礘
作者:林惠聪(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3-11-22 22:11:27

 

“高石礘”〔注〕

 

从东新桥往下走是水东西路,再穿过包公巷进入水东东路,一直走到底到达西门口,这一条笔直的街道就是惠州著名的水东街。这条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古街过去形成惠州“一街挑两城”格局,现在又以其独特的骑楼风格闻名于世。但很多人不知道,这条街到了西门口顺着往右拐,还有一段大约一百多米长的街道,叫水东南路,从名字上看也是水东街。然而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似乎都把这段路给遗忘了。政府改造水东街,沿街商铺修饰得美轮美奂,却只是修整到西门口,并未把水东南路纳入其中,民间当然就更没人把这段路当成水东街了。

其实这段路更加亲民,也更加热闹。这里每日人头攒动,它关乎民众的日常生活。从水东东路转过来,路的右边是一排档口,它不像水东街前店后仓的大商铺,只是临街的小档口,密密麻麻,一家挨着一家,像杂货铺、理发铺、凉茶铺、包点铺、照相馆,等等,街尾还有一座两层楼的公共厕所;左边街口则是一座高大的仓库式建筑,以前是专门卖肉的,再过去是以前桥东的菜市场,现在成了一家大型药品商城;菜市场边上有一不起眼的老宅,是惠州大名鼎鼎的大孝子江逢辰故居,他的诗句“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菜市场现在已经搬到北面临江的东江沙。东江沙原是江边一处地名,现在却成了连接水东南路的路名,是一条由水东街到达西门口后往左拐的道路。让人费解的是,不论是地理方位还是道路走向,都应该叫做水东北路,却偏偏叫东江沙。里面的门牌更是五花八门,有叫东江沙的,也有叫惠新西街二巷的,还有叫沐范湖路的,一段不长的道路名字如此混乱也是不多见的。

说回水东南路,街口的这座仓库式巍峨的大建筑在我有记忆的时候就已耸立在这里了,如今陈旧破败。侧面的墙上还残存着一块长方形浮雕招牌,上面有“第二市场肉食门市部”几个大字。虽然经过岁月的侵蚀,字迹已漆黑斑驳,但直到今天依然清晰可见。“第二市场”指的就是菜市场,相对应的是桥西秀水湖的“第一市场”。奇怪的是,桥西大市场直到今天人们还叫它“第一市场”,桥东却从未有人叫“第二市场”,而是作了省略直接叫“市场”,也许是“老二”不太好听吧。只有“肉食门市部”独自占据街口的这座大建筑,并拥有一个独特的名字——高石礘。

过去惠州有一句俗语叫“惠州三件宝:医生、司机、猪肉佬”。可见当时肉食的珍贵,经营的猪肉佬也成了宝。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水东南路的肉食门市部建成一座高大的建筑物,这样高大的建筑物在过去的桥东是非常少见的。肉食门市部不单高大,门前还有高高的五级台阶,人需要登上台阶才能来到巨大的卖肉案板跟前。据说这个地方解放前是国民党的公安分局,文革时期还挖出两尊石狮子,难怪前后左右一片平坦,这块地也没有铲平,甚至可能是刻意垒高造成一种摄人的气势,以彰显其尊贵地位也未为可知。总之,因了这五级台阶,这段水东南路过去桥东人就把它叫做“高石礘”,“高石礘”也成为这个地方的地名。

现在卖肉当然不再吃香。桥东不单有多个肉菜市场,还有超级商场以及各种肉菜门店,但在以前,桥东卖肉主要的就是“高石礘”这个“肉食门市部”。“高石礘”与肉食联系在一起,名字就让人齿颊生香,倍感亲切。路上有人问:“你去哪里?”回答总是高亢嘹亮:“高石礘。”闻者就会露出舒心的笑容。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肉食代表着满足,代表着幸福。

但很不幸,我的童年却在“高石礘”经历了一次不堪回首的往事。

一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母亲带我来到“高石礘”,猪肉档前排着长长的队伍。母亲并不是让我来陪她一起买肉,而是要我代替她排队,她好抽身办理其他事情,排队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母亲把我带到队伍的末端,交代我跟着排队就离开了。我百无聊赖,随着长长的队伍缓慢前移。渐渐地,天大亮了,街上喧嚣起来,变得熙熙攘攘,母亲却一直不见踪影。随着队伍前移,我开始变得焦虑不安,不断扭头搜寻,盼望母亲出现,但事与愿违。前面只剩下两三个人了,我的心越揪越紧。排队总是希望能够快一些,从来没有像我此刻这样,反而害怕轮到自己。但最终还是轮到了我,母亲并没有回来。

在一条油渍浸染成酱紫色的案板前,一个穿着泛黄背心,手臂油亮、身材肥胖的壮汉盯着我,也不说话,脸上露出一副似笑非笑的表情,悠闲地等着看我把戏。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身无分文,更无肉票,不知道要买什么,也无法买什么,只能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窘迫得无地自容。不知过去了多久,或许仅仅是那么一两秒,我满脸通红,万般羞涩地转身回到队伍的末端,又一次排起了队。

太阳出来了,街面上一片金光。

母亲为什么还不出现?我浑身燥热,胆战心惊地往前挪动。当我再次站在肉档跟前,母亲还是不见踪影。这次我不再犹豫,立刻惊慌转到后面,第三次排起了队。

母亲终于回来了。

当她看到我排在队伍的倒数第二,气不打一处来,“啪”的一声,一个巴掌横扫过来。“一个早上还排在最后面!?”母亲怒骂。她的左手抓住我的左臂,右手狠命抽打我的屁股,嘴里咬牙切齿地嚷道:“排到你,不会一个个让给后面的人等我回来吗?”我头脑一片混乱,除了哭不知如何回应。

这件事之后,“高石礘”就给我留下了阴影。我再也不想听到“高石礘”三个字,如果需要经过这个地方,我总是千方百计绕行。这当然只是那时的孩子气。

童年很快就过去了,中年也像风吹一样过去,当我现在再次来到“高石礘”却惊奇地发现,半个世纪之后,这个地方竟然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样的街道,还是那样的房屋,还是那样熙熙攘攘的人流,唯一不同的是肉食门市部没有了,那座仓库式建筑百孔千疮,显得异常残旧;那五级台阶上堆满了各种杂货日用品,不细看还看不出原来的石阶,再也没有往日高高在上的气势。街口竖着一块醒目的路牌,上面写着水东南路。不知是否还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叫做“高石礘”?

 

 

〔注〕:“高石礘〔è〕”:惠州本地话,意思是高的石头台阶。

 

 

 

 

 

 

作者简介

640.jpg

 

林惠聪,广东省惠州市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网”和“民间文化”微信公众号总编辑。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红豆》《嘉应文学》《小小说月刊》《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惠州日报》等报刊。《猫的故事》入选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2020安徽版)。出版散文集《遥远的梦》《如此缘分》,与邹永祥合作编写《惠州西湖大事记》。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