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一本厚重的大书
清代康熙二年,天下大定,一位来自荆楚大地的儒生,翻山越岭,趟风冒雨,一路风尘仆仆,来到离家数千里之外的龙门。他叫杨熚,三年前,他意气风发,对策金殿,荣登进士,他当时大概不会想到自己将会去“万山丛林”中的龙门做县令,更不会想到当盛世之光,正初照神州时,岭南龙门,依然兵火不断,盗匪横行,民不聊生。
来到龙门之后,杨熚迅速转变了角色,他脱下儒巾,换上铁甲,跃马横刀,冲锋陷阵。仅康熙四年“春正月各峒贼党时出劫掠,夏四月攻破九屯贼巢,擒贼首罗献忠等,斩之。五月移兵进剿路溪茅冈陈禾寺等峒,斩贼首王裔,馀悉就抚。夏六月,西水羊屎坑贼汤舜等复纠各峒流劫。熚阵斩汤舜等数十人。秋七月,进逼贼巢,贼窘急突围,走擒斩之,余党平”。
从正月到七月,杨熚披坚执锐,征鞍不解,屡战屡胜,作为书生,他甚至在战场上亲手格杀悍匪。域内初定之后,他开始了回归本位,以文化人。一方面他积极组织群众,修复荒废的署宇学宫,修建明伦堂、启圣祠大兴文教,减免赋税,消弭战争伤口。另一方面他亲自参与,组织湖北贤士向古与龙门士子廖吉人、廖蔚文、谭岸先、戴桓英、何位等编修《龙门县志》,吟咏龙门山水。这些人胸怀远大,学问殷实,在他们的笔下群山之中的龙门,俨然如同画图福地,钟灵毓秀,让人向往。
而今,数百年过去,杨熚在龙门县治所主持修建的众多建筑大多已经淹没在车水马龙,灯火霓虹之中,但是他笔下龙门风物和名胜,在遥远的乡村,依然有迹可循。2020年11月,我们来到了位于路溪的陈禾洞,也就是杨熚曾经战斗过的“茅冈陈禾寺”,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辗转来到了陈禾洞的群山深处,这里近接黄河,远达河源,山脉蜿蜒。山中有大银坑,小银坑等遗址,据当地的老人讲,这些地方过去有银矿和铁矿,又能产石灰,山匪盘踞在这里以鼓铸为业,对抗官府,因为出产银子,因此他们实力雄厚,附近的平民也常来归附。
在陈禾洞,一群来自广西的马队,帮忙运输风力发电的电线杆角铁,他们也说在山间穿梭,常会看到溪边石头垒砌的房屋遗址和冶炼的灰烬。正是因为这些矿产的支撑和诱惑,才使得龙门“峒匪”绵延百年而不绝。后来,抗日战争中,日军也曾派出军队在这里勘探袭扰,曾经有马匹摔死在深涧之中,附近的居民将马尾毛剪下,编织捕鸟陷阱,用了十多年都未朽坏。长期的对抗使得这一带的村民养成了敢于斗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来东纵江北大队的进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条件。
过去一提到溶洞,我们总会想起广西和贵州,想起那神秘的钟乳石柱。在杨熚所主持编撰的《龙门县志》中,记载了很多个龙门的溶洞,这些溶洞构造神奇,空间庞大,而且似乎都集中一条山脉上。2020年冬季,因多龙门乡村的采写,我来到了龙江镇的甘坑村,在甘坑看到了一个溶洞,虽然洞口看似无奇,进去时要弯腰才能通过,但是几米过后,豁然开朗,洞厅达数百平方米,而且向四周绵延不绝。
当我将《龙门县志》里相关记载的内容和村民一起对照解读时候,村民都大感惊奇,因为里面好几处溶洞都和记载的一样,甚至地名都没怎么变化。村民都以为这些溶洞是寂寂无闻的,没想到几百年前古人便探索过,而且留下了记载,这些记载而当下地质科考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这一带属于串珠式岩洞,形成时间有一亿两千万年之久。从溶洞出来,走在村中遗留的古代商道上,矗立在田野之中,古道旁边“洪圣宫”遗址上,闭目遐思,我仿佛能看到儒生杨熚,横戈执刀,驱马奔腾的场景,他的眼神里,展现的分明是战后斯文乐育的美好场景。
《汉书·艺文志》中曾引用孔子的话“礼失而求诸野”,较之于霓虹闪烁,繁华忙碌的城市,宁静的乡村往往会保留更多的传统文化遗存。杨熚在龙门的政绩,得到了龙门士绅的普遍认可,他与本土士人关系甚好,其中就包括麻榨南滩村的何位,何位曾邀请杨熚来自己的家乡游玩,并写下了诗作《天岭山赠杨父母》,在诗中何位真挚地写道“使君政暇来寻幽,洞口云萝系骢马。陟层岑,觅丛林。排白石,鸣清琴。石以拟使君之壮节,琴以写使君之素心。爱而不见心侧,云霓是望烟波深。”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
在何位的家乡,我们看到了建成数百年,依然崭新如初的碉楼。在碉楼中,看到了清代皇帝颁给何氏子孙的圣旨。还有一本已经传承百余年的清代家谱,正当我们翻开家谱,想看看何位的记载时,里面竟然空空如也。这本古老的家谱,经过水淹虫蛀之后,有一大半已经化为齑粉,只有封面倔强地保存着。虽然南滩这种族谱让人倍感遗憾,但是较之于很多家谱,已属幸运。在很多地方,有老人死后,后人会将老人物件火化的风俗,时常在采访时会有当地人想起村中在某处保留的有家谱或其他古代资料,但是当我们过去时,往往是老人已走,旧物已烧,只留下无尽的伤感。
龙门乡村,是一部藏在大山里的厚重大书,只有用双脚深入其中,才能拨开那落满尘埃的文字,解读出一条蜿蜒曲折,若有若无的脉络。才能更好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故事和文化遗存,很多与我们已经渐行渐远,但是那些残存的光辉,依然值得我们去捕捉,去点亮。
曹杰,青年辞赋家。曾参加中华诗词2020年青春诗会,并获中华诗词雏凤奖;参加编写的惠州市文史丛书,荣获“广东省第八届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主笔创作了惠州市首部古代历史文化名人评传《岭南名臣叶春及评传》等。所著《观音山赋》获第四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全国游记征文评选二等奖,《山东地质赋》获山东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和山东地质联合主办二等奖,并被刻成石碑。作品在各类诗词大赛中获奖近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