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州市第九届民间艺术(线上)博览会作品选 |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长廊
作者:苗理洁(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3-01-29 21:42:38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长廊

 

惠州的民间艺术,包罗万象。有游艺,有歌舞,有陶瓷,有古建工艺,有手工制作数百种可吃可用可观可赏的物件,还有可视可听的令人赏心悦目的东西。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可以说一揽远古沿袭以来生活积累沉淀的精华。自然,也是新老惠州的融合体。惠州自唐宋之后,一拨拨北方人、江南人因公干或做生意,又或者逃难还有贬谪等等缘由南迁而来,这些人与本土居民相互融合,在日积月累中创造出别具特色的惠州民间艺术,如原野绽放的花儿一样色彩斑斓。任何人从这民间艺术的长廊里走过,不能不眼花缭乱,故仅一瞥记述之。

 

一、果敢刚正的古老拳术李家拳

古城惠州,从隋朝开始驻军,到了康熙元年,为了加强边陲的守备,朝廷命提督军门(相当军区机关)驻守惠州。并命民间“三户抽一”驻扎军人。在整个清朝,惠州俨然就是一座大兵营。也许如此,惠州城武风尚浓,拳术盛行。据惠州地方志记载,惠州拳种有龙形拳、李家拳、白眉拳、林家拳、莫家拳、蔡家拳、朱家拳等而流传甚广当属李家拳。李家拳创于清朝乾隆年间,现为广东省五大名拳之一。

李家拳发源为惠州鹅埔角火地村(现属惠城区河南岸办事处)。据说李家拳创始人李义一日在竹园练功,偶然看见一只鹤与一条蛇在相斗,形态特异,便从中得到启迪。李义是安徽凤阳人女婿,在安徽学习过凤阳人的功夫,故取南北拳之精华,扬长避短,功夫融于南北特色,创出自成一格、独树一帜的李家拳。到了同治年间,李家拳后人到香港和新加坡开了分馆,李家拳练拳打麒麟,名声渐渐打响,发展壮大,成为广东省名拳。李家拳的特色是:快捷、利落、 灵活、和北派拳术扎实、硬朗为一身。既又硬又灵,既实又虚,攻如脱兔,守如处子,刚如利器,柔如琴音,疏可跑马,密能插针,动不露形。静能藏势 。打功夫时都以发声为助,主要有“的”、“益”、“域”、“唉”、“也”五声。 拳术讲究技巧,其流行的拳术套路有五连手、中六连、七连手、哨打、短扣、三十六肘;器械套路有子午连环棍、双头大圈点棍、金锁连环双刀等。其特点为,长桥大马,多肘法,偏身偏步,质朴则劲,沉实稳固,蓄劲充沛,出手迅猛,力点准确。 

为方便弟子们记忆,李家拳总结一套拳诀如顺口溜:縮头贴肩两手硬,疾力提为进步行,团胸虎背二字马,吞肩缩脯即出肘。即要求身法紧收屈敛,缩小身体面具,以便能钻空打入对方。改革开放后,李家拳第六代传人严景山带队到各地以及港澳交流切磋以及表演,都获得不俗的成绩。

2013年12月,李家拳入选广东省第五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7月18日,入选广东省五大名拳。

 

 

吴伟荣 摄 (1).jpg 

                                                                吴伟荣 摄

 

二、龙舟竞渡风气盛

史书有记,五月初五端午龙舟竞渡乃南方古代越人传统习俗。因越人善水,嗜食水产,以舟楫为家,为避蛟龙之害,除了断发纹身,还将船制成龙式样。龙是越人的崇拜图腾。端午节是越人为祈求生命得到安全保障而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后来才于纪念诗人屈原联系起来。

 

 

惠州也是越人故乡之一,这种风俗从吴越传来,并后来盛行。从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开始,惠州开始有赛龙舟,一直沿袭到现代。惠州人管赛龙舟叫“扒龙船”。时至新时代,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气氛热烈而闻名遐迩。惠城区靠江湖的乡镇,都有龙舟队,如汝湖镇、小金口镇、江南办事处等。惠州龙舟,选料严格,制作精湛,装修华丽,不仅是竞渡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赛龙舟日,惠州的江边锣鼓喧天,观者如云,万人空巷,气氛非常热烈。赛龙舟的一套程序很是讲究:

 

 

吕继全 摄 (7).jpg 

                                                                 吕继全 摄

 

一是起龙(祭龙),将埋在池塘里的龙舟请出来,请时还要举行简单祭拜;二是游龙,即龙舟下水。五月初一,扒龙船的人先迎水神,敲锣打鼓,扛着龙船到江边,惠州童谣有唱:“五月五,龙船鼓”。沿街居民此时烧香礼拜,表示欢迎。赛龙舟日,既庄严又热闹,龙舟队清晨5点就要出发,点香焚烛,抬着金猪去祭拜水神,之后队员分食之。这些工作完毕后才开始比赛。龙舟下水后,进行水中“抢青”,一阵急桨冲击一束树叶,之后,比赛开始。这个等于舞狮子之前的抢青一样,是一种求吉祥的象征。赛龙舟已经成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竞赛活动,还有女运动员参加。 

 

 

吕继全 摄 (3).jpg

 

                                                                 吕继全 摄

 

惠州也属龙舟竞渡风气旺盛之地,惠州前几年举行的赛龙舟国际邀请赛,赢得了很好的声誉。通过电视直播,让世界各地认识了龙舟赛,也认识了美丽的水城惠州。

 

吕继全 摄 (2).jpg

 

                                                                 吕继全 摄

 

三、元宵之日拜大王

惠城区横沥镇,依着东江有一个叫新村的村民小组。几百年来,这里沿袭着一种古老的习俗——元宵节拜大王。

这是个黄姓的村庄,村中的族谱记载着黄氏一族,明代中期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至东江边的横沥,垦荒种养,渐渐地筑起自己的家园。然而东江每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洪涝,常常淹没农田,以致村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化为乌有。人们于是筑祠堂修庙宇,祈求上苍派神庇佑,这个神其实就是黄氏的开山鼻祖。他们将开山鼻祖称为大王,是认为自家的祖先比任何神都可靠,一代代拜大王仪式从此沿袭下来,表达了新春人善良的愿望和感恩的情愫。

 

吕继全 摄 (5).jpg

 

                                                                 吕继全 摄

 

 

 

祭祀的仪式简单而热烈。上午九点,鞭炮齐鸣,村中舞麒麟的队伍敲锣打鼓,朝江边的“大王宫”走去,拉开祭祀的序幕。黄氏德高望重者小心翼翼将“大王”(穿古代服装的木偶)从庙里“请”出抬上轿子,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旗幡的指引下,队伍浩浩荡荡朝村子走去。意为“大王”要去看他的后裔们生活好不好?“大王”还要给众人送去祝福。祝福他们五谷丰登,远离灾难,阖家平安。这个祝福的肢体动作由麒麟队边舞边完成。

此时,黄氏家家户户、子子孙孙,早已准备好三牲(鸡、鱼、猪肉)酒礼以及元宵节必备的汤丸,翘首以盼恭候“大王”的到来。每到一户,恭迎和送别的鞭炮震耳欲聋,铺天盖地。“大王”最后到达宗祠,这里是黄氏祖先灵魂聚集的地方。全村的男女老少衣着整齐,依次上香。有组长带领顶礼膜拜。在村民看来,没有什么比恭候自己的开山鼻祖一同过节更为庄重的事情了。锣鼓声鞭炮声就这样不停地响彻新村上空,响动了整个上午,元宵节快乐气氛也感染了现场每一个人。随后家家户户围桌而坐,举杯共祝福阖家平安,家庭幸福。

 

吕继全 摄 (6).jpg

 

                                                                 吕继全 摄

 

 

 

新村拜“大王”仪式,从祖上到横沥始至今流传几百年。这种带有游艺色彩的祭祀活动,目的是要告诉子孙后代,根植家族传统,不忘祖宗功德,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情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乡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们渴望充实自己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四、秋韵情浓话风筝

重阳节如今是敬老节,然而在过去,重阳是展示惠州人做风筝手艺高超的好日子。旧时,并没有专门做风筝的店铺,但是每家人都会做风筝。以前的民居基本是老屋,老屋少则几户,多则十几二十户,总有手艺巧的人。做风筝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开心事,在大人的指导下,很快就能掌握做风筝的方法。

新中国建国至1963年,惠州是镇的建制,城市不大,但自然生态环境很好,湖塘湿地周围都是竹林。现环城西路朝京门至秀水湖(现第一市场)路段,是一条翠竹生长的绿色长廊。还有明月湾对面的鹅湖两旁,则是袖珍小巧的金竹子。做风筝的主要材料就是竹子,风筝的骨架全凭竹篾构成,取竹子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自然,做风筝要讲究削竹篾,竹蔑不能太粗,为了保持它的韧性,竹蔑还得浸水几日,令其全身变柔软,再用刀将其削成需要的尺度。然后用浆糊糊上纸。串上线就可以放飞了。有的孩子将风筝的尾巴做得很长,这样有个好处,可以令风筝的头部升起,全身受风,同时保持平衡。

惠州城的风筝图案比较单调,大多是道教的八卦图形,也许与本土道教文化的深厚和历史悠久有关。八卦的乾、坤、震、雷、坎、离、艮、兑用来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天地为父母,其余为六子,说明世界生成的根源。以乾与坤、震与巽、比与离、艮与兑之间相互对立和刚柔互易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和发展变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八卦图的风筝拖着两条长尾巴在东江两岸和西湖畔的天空荡荡地飞,是重阳节惠州城的一大特色。惠州是湖塘水网地区,不像北方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至于风筝是否北方人南迁传来物?还有待考究。不过,乾隆《归善县志·风俗》记载重阳节“童子放纸鷂” :“九月重阳放纸鷂,一阵风来一阵高。”由此推算,这项风俗在惠州也延续几百年了。

重阳节惠州城还有一景,就是赏菊。古郡的千年遗风就流传下百姓人家喜弄花草之风雅。大户人家都有花池,小户人家也会在天井边上砌个石条摆些花盆,种些花花草草,菊花是民居中最常见的花卉之一。大文豪苏东坡寓惠次年秋记载:月初吉,菊始开,乃与客作重九”,之后写下“今日我重九,谁谓秋冬交。黄花与我期,草中实后凋”的诗句。重九即重阳节,黄花即菊花,可见惠州人早在宋代乃至更早已经种植菊花,还有重阳会客赏菊的习俗。

岁月沧桑,物换星移,古郡遗风也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如今孩子们玩具五花八门,风筝已少有人问津,不过种菊仍为民间百姓喜好。古代缺医少药,菊花有清热去火、益肝明目之功效是家庭药箱常备的中药。采摘后的菊花晒干还可以做成菊花枕,可祛湿躁助睡眠,故而深受人们喜爱久而久之,即成风俗。

 

吕继全 摄 (9).jpg

 

                                                                 吕继全 摄

 

 

五、多彩七夕在鹅城

七夕即是七月初七。何为多彩?缘由这是女人们装饰起来的节日。华夏大地的七夕,都来源牛郎织女的神话,多为未婚女子之事。但惠州城的七夕,与广东各地大同小异,属气氛虔诚,礼节繁缛并代代传承之习俗。

先是初六晚上开始拜七姐,女人们有一套庄重的拜七姐仪式。事先采摘七种鲜花:香花草(四季有花,特香)、蔷薇、茉莉花、夜合花、含笑花、玉兰花(没花采叶)等,夜幕降临,她们燃上清香 虔诚叩拜 ,各自向七仙女诉说自己的心愿。大多是祈望婚姻顺畅、夫妻和睦以及家庭老少平安诸事。事毕将鲜花浸在水盆,置于天井处(惠州的建筑均是岭南风格,有天井),准备承夜晚七仙女洒下的甘露(这习俗保留至今)。

 

 吕继全 摄 (10).jpg

 

                                                                 吕继全 摄

 

 

 

这是不眠的夜晚,因为下半夜就要到东江或西枝江汲水了。这个情节,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水语》有记:每以七月初七鸡初鸣,汲江水或井水贮之,是夕水重于他夕数斤,经年味不变,益甘,以疗热病,谓之圣水,亦曰天孙水。若鸡二唱,则水不然矣。”意思说下半夜三点左右就要汲七夕水了,过了这个时辰则不灵。惠州城汲七夕水已成为传统惯例。这里还附有美丽的传说。传说七月初七子时过后,南天门上,仙乐飘飘,天上七仙女齐齐下凡降临人间,她们手执甘露瓶将甘露洒向江湖井泉,为人间送上可治疾的圣水。每年每逢这个时辰,老街小巷的女人成群结队到东江挑七夕水,以至水桶溅出的水珠在街巷形成一条长长的水路。惠州方志记“七月七,㴿、㴿、㴿(水满溢出桶外,滴答落地的声音)七夕水,担几埕(埕:装水的陶器)”人们挑回来的七夕水就小心装到埕或瓦罐里,已备一年之用。家人上火喉咙痛,喝上一碗,润喉清爽。若小孩子长“猪头腮”(腮线炎),用七夕水磨无患子树的树根成汁塗在患处可见效。更奇的是,七夕水在埕或瓦罐放上一年仍清澈凉爽且不长沙虫(汲水习俗保留至今)。

七夕好戏还在后头。清晨,女人们用鲜花盆的水洗脸后,就开始比女红了。有人拿出刺绣的枕套,有人拿出绣好的门帘,还有人拿出绣好的准备结婚的被面,有人拿出剪裁好的新衣……谁的手巧,一目了然。这是才艺比拼、也是相互学习交流切磋的日子。旧时女子多封闭在家,能借七夕乐一回岂不快哉!故而这日也叫乞巧节。

由乞巧节延伸是古城悠久的纺织史。惠州城古老的童谣不知唱了多少代人。其中不乏纺织内容。如“老鼠仔”:“老鼠仔,打千秋,打泻(打翻)大哥一罂(一瓶)油,大哥转来(回来)闹(骂)大嫂,大嫂渍麻(将泡在水里的苎麻辟成细丝)嘴揪揪(不高兴时噘嘴状)”。那时,家家女人都渍麻,不然,家人没有衣服穿。还有童谣“嘀嘀嘀”:“嘀嘀嘀(唢呐声),扫净地堂耕(耕为纺织)故丝,问下爷娘(爹娘)耕几多,耕多六丈做爷衣。爷着(穿)白衣骑白马,女着红裙转(回去)外家(娘家)……”尤其这首有南北朝乐府民歌韵味的“嘀嘀嘀”,可见惠州城纺麻织布的历史不少千年。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穿衣凭布票的年代,惠州还有居民纺织麻布,一些人自己做麻布衣服穿。归善(现桥东)有一处地方叫“花园围”。听名字叫人联想起美好的景物,的确,这里过去有许多做女红的绣坊,是女人们常常光顾的地方。

女红,是过去年代惠州女人们生活必备的技能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机器替代了手工。如今手工制作纺织品已不多见)。

 

六、草根艺术草龙舞

用最简易的材料,做出大型的娱乐道具,演出最受群众欢迎的效果,这是古代惠州人的匠心创造_独一无二的草龙舞。追溯远古时期,生活在惠州这方土地的先民,在每年秋季五谷归仓之后,就要准备来年的生计。想方设法用歌舞缓解一年的辛劳 是必须的,重要的还要感恩天地,祭拜神鬼。以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史书有记,百越人尚武,巫术流行,在祭拜天地神鬼或图腾时,动辄做出各种动作,以示对拜祭对象的崇敬。这些行为逐渐变异,有些发展为民间舞蹈,约定俗成在某个节日出现,形成一种风气。

到了近代,舞草龙已不限于乡村,而是发展到了城市。惠州文史学者杨维俭先生在《惠州话旧》一书中有记,所谓草龙,就是用稻草或者山草以及用竹枝、铁丝及小麻绳捆扎而成一条长龙。惠州周围的乡村,稻草轻而易举可以找到,山草更是触手可得,上山割来便是。不过,扎草龙是有规格的,须长5米以上(太短不叫龙),龙身圆形,直径20厘米甚至更粗,龙头大,龙尾细长,龙身上下弯曲,从而显出龙的神韵。为了营造龙的逼真感,扎草龙者还专门请惠州灯笼店的师傅用各种色纸和竹枝扎龙头,套在草龙的头部,还特意安装两支手电筒替代龙的眼睛,舞动起来更为生动活泼。龙身上还要扎上五根小竹竿,作为舞龙人的抓柄。此外,用另外一根竹竿和草,扎成一个球形,代表龙珠。由此看来,要扎好一条活灵活现的龙绝非易事。龙做好之后,选出12名青少年组成舞龙队伍,进行一些基本训练,他们要轮流负责舞草龙和舞龙珠,再选两个孩子负责敲打小锣鼓,选一个比较熟悉舞龙的少年摇旗呐喊,负责开路先锋工作。

 

 吕继全 摄 (11).jpg

 

                                                                 吕继全 摄

 

万事皆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节日的到来。中秋之夜,众人翘首以盼的舞草龙队伍过来了,草龙身上插满了香火,代表龙眼睛的手电筒也打开了,为了防止香火烫伤舞龙的孩子,每人都戴上帽子扎好衣服袖口。舞龙队有总指挥在领路,总领队在后押阵。总指挥一声哨响,锣鼓喧天,舞龙队伍翩翩起舞,开始出发。在指定的大街环绕一圈。城里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此时也跟上舞龙队伍后面,一起呐喊助威。老街小巷的人们都涌上大街鼓掌欢迎,有人还放起了鞭炮,欢歌笑语冲上古城的夜空。

由于草龙插满了香火,在月色的照耀下,变成了一条火龙,光芒四射,分外耀眼。舞草龙在欢天喜地的气氛中达到了高潮。这是抗日战争前,惠州城舞草龙的真实记录。

从笔者记录的时间至今,几乎走过近百年的光阴,舞草龙,这种民间的草根舞蹈,因根扎民间而生生不息。不同的是延续在乡村(惠州城区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又由于防火等诸多原因,已经不合适举行舞草龙了)。

在新时代,惠城区汝湖镇每年春节都有舞草龙,且草龙更长,架势更大,参予的人更多,都是年轻力壮的汉子,锣鼓震天,人群呼应,那插满香的草龙舞动起来,有一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气和威风。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日子丰盈的幸福景象,是国泰民安的象征。

 

七、名噪岭南东平窑

1976年9月,广东省考古传出了新闻,位于惠城区桥东办事处东平村的窑头山,考古队挖掘了一座古窑址,从窑址中清理采集了瓷器、窑具等各种样式的标本六百五十多件。瓷器有碗、碟、盏、杯、盅、罐、壶、瓶、炉、器盖、瓷枕、小狗、弹丸、吹雀、小葫芦等;窑具有匣杵、匣钵盖、渣饼、垫环、擂钵、擂杆等。釉色有青白釉、酱黑釉、青釉、酱黄釉、酱褐釉、青褐釉、淡黄釉等七种。此外还有白陶衣和砖红陶衣。瓷器不仅种类多,纹饰有印花、刻花、雕塑、镂孔四种,主要纹饰有菊花、牡丹、蕉叶纹、卷草纹、莲瓣纹、蓖梳纹等。

“东平窑”,宋代已名噪岭南,与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并称广东三大名窑。那时,“东平窑”已誉满天下,国产的陶瓷不仅内销,还运往东南亚各国。

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据《方舆记要》提到惠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潮汕)梅(梅州)之襟要,壮广南之辅扆,大海横陈、群山拥后,诚岭南之名郡也。”此外,惠州还有“粤东重镇”“天堑汤池”之称,北宋时在全国享有名气。时值农业、纺织、采矿和冶金都有较大的发展,如今在仲恺区还留有当年铸钱的场地_铁屎岭。毋庸说,是时代催生了陶瓷业的兴旺发展。

省文物专家考证,东平窑属长条斜坡阶级窑,有三十余米长,为国内有史以来极为罕见的窑造建筑设计。推翻过去专家一直认为只有北方才有阶级窑,南方只有龙窑的结论。同时推算出每年可生产万余件瓷器。窑址位置介与东江、西枝江盆地之间,距两江不足千米,运输十分方便。

随着对东平古窑的研究,沉寂八百多年的东平窑,毫无疑问,是曾经盛开在岭南瓷壁上的一片彩绘江山,那瓷上盛开的青花,是岁月时光走过的悠长蜷曲的藤蔓。

这个在中国陶瓷史上成就过一百多年辉煌的民窑,后因战争、瘟疫等原因而灰飞烟灭,留给了后世的惠州人许多的感慨和念想。

 

八、古屋奇观,抢眼的一幕

建筑是城市的历史,还是沉甸甸的历史。古城惠州,古屋居多,这里也包括古老的祠堂。古屋凝聚了居住者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 ,富含了他们的人生哲理,价值观和理想追求。古城的古屋大都讲究朝向,或依山傍水,或坐北朝南,但不管如何,必包括风水的几大要素:藏风、聚气、得水,总而言之,须以达到山水和谐境地。

在惠城区横沥镇的黄沙洞村,有依着山冈建筑的刘氏古祠堂,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旧时的乡村,人们还没有走出对鬼神的崇拜和对先祖灵魂的膜拜,以建筑家族的祠堂,去感应宇宙、日月、四时与鬼神魂魄,与天地的相合。刘氏先祖因地制宜,与精神意念融汇一统设计的宗祠,恢弘大气,记录了旧时的人文和历史,并与自然环境达到和谐与统一 ,留存至今成为黄沙洞村珍贵的古建筑:风水堂前筑有高石阶步上宗祠 ,村东边修筑陂头有流水通往全村各户,村西边有大道通向外方。从刘氏祖先到此地扎根五百年来这个风水格局不变。高埠、流水、大道,应验了民间古老的风水歌谣:“前有高埠后有冈,东来流水西道长,子子孙孙居官位,紫袍金带拜君王。”歌谣唱出这是大吉的地貌之相。追求子孙出息、仕途辉煌,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尊严感。宗祠体现刘氏家族不独为物质活着而苦心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以刘氏宗祠为例,说明惠州人将宗祠当作神圣的宗姓圣地。    

又如仲恺区沥林村委会拌沥村小组,有建于宋朝神宗年间(光绪丙午年、即1906年重建)的钱氏宗祠。钱氏先祖钱酥,惠州许多人都知道,他北宋元丰年任惠州太守,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其中之一是命人在归善县坑坑洼洼的滩涂“筑作平直,郡人之便”。此路就是后世闻名粤东的水东街的雏形。明朝惠州进士吳高写过一篇《筑路记》,记载了钱酥为百姓修路之善举,钱酥之名载入史册。后因战乱等原因,钱酥不能回原籍,遂定居惠州,成为岭南钱氏支派一世祖。拌沥村的钱氏后人是该村最早的村民。钱氏的宗祠为二进两边廊布局,硬山顶、阴阳瓦、龙船屋脊,砖木结构,通面阔10米,通进深17·5米,建筑平面为长方形,占地面积175平方米。上堂供有祖先牌位。说来钱氏宗祠并不豪华,还比较朴素。然屋脊左右两旁有麒麟瑞兽守护,中间雕有鲤鱼跃龙门图案。屋檐下存雕花封檐板,雕花两旁为灯笼图案,中间为牡丹花图案。灯笼寓意家族烟火延续,子孙兴旺;牡丹花寓意富贵吉祥。借宗祠一地,寄托了族人的愿望。

阅读惠州的古民居,里面所包含的人文、历史、科学的内涵实在是太大了。它不仅以实体记录了当时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同时也记录了发生于这里的众多事件,记录了古代的政治和历史。如现位于桥东铁炉湖(地名)的陈鹏飞八百多年的故居,砖雕的门楼已年久失修,陈氏后人也大多搬离了老屋,留下墙头萋萋芳草诉说着远古的故事:南宋待讲学士、崇政殿给皇帝说书的陈鹏飞因忤逆秦桧被贬谪惠州,原住西湖边上的舍人巷(现都市巷),而贬官却无资格住西湖边,又被赶至白鹤峰下的铁炉湖,那是前朝大文豪苏东坡曾居住过的地方。他在这座屋宅作诗记下贬惠的新生活:“手撷春畦爪甲香,黄荑紫笋快先尝,我今骈邑无三百,只有园蔬一味长。”道出他天上跌落地下的巨大反差。

古屋都有故事。位于北门街25号的苗屋,原是清朝“中营守备署”,这是清朝惠州二十八个军事机关唯一尚存的遗址。由此可翻开惠州近代是军事重镇的史实。

 

吕继全 摄 (1).jpg

 

                                                                 吕继全 摄

 

 

 

 

 

 

康熙元年(1662年),为加强海防,清廷在惠州设立陆路提督军门(相当省军区机关。下设有协、署等一干军事单位。与历代王朝一样,清朝害怕反清复明势力卷土重来,害怕当时驻守台湾的郑成功从海上登陆。据记载,当时惠州城常驻兵一千四百八十一人,拱卫城池,另外还有四千兵驻城郊。光阴逝去,后人只能从《清史录》中去想象“风萧萧兮战马嘶”的场景。

从建筑还可以看惠州是一座有品味的城市。惠州旧时的老屋,基本都有园林。比较有名的是宋朝琼州安抚使归善人李思纯的别墅_李氏山园。据张友仁先生的《惠州西湖志》记载:“高下数亩,草木华实,无所不有。”大才子唐庚贬谪惠州时曾在此居住过。当时园内还有潜珍阁,唐庚之前,苏东坡曾为其铭记。

 

陈鹏飞摄.jpg

 

                                                                 陈鹏飞 摄

 

 

惠州的私家园林的确不少。至遗留到现代,这些园林统一交还国家,成为了人民群众喜爱的休闲场所。如叶氏泌园,又叫锦衣园,是叶梦熊晚年回归故乡所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是当时面积最大的私家园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太守王建了丰湖书院。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惠州师范学校。。近年从新恢复丰湖书院,给人们参观游玩。

又如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北门街,有苗屋、陈屋、李屋、黄屋等大家族,屋后都有园林。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都无一存留。然而,绿色从来都是惠州的主色调,从古至今,惠州所有建筑物周围,绿色都如诗文般充盈着人们的精神空间。

 

九、童谣与情歌

在惠州城的文化智库里,代代传承下来的童谣,是民间文化一支芳香的奇葩,千年不衰,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长大。近年,经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民间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数百首童谣,仅惠城区就有百余首。筛选的这些童谣,分几大类。游戏类的童谣,充满童趣,激发孩子们好奇心和活泼可爱的潜能。如:《查莲子》:“查莲子,子莲牵,查到观音阁(地名)面前,水淼淼,入茶壶,茶灯盏,水葫,左手弯转,右手到河源(地名),河源到水口(地名),水口到木棉(地名),木棉树下撒金钱,撒一百,撒一千,问下雷公劈奈边(哪里),十字将军擎起手,古灵精怪奈殊(谁人)边。”这是一种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孩子们边唱边认识了地名,又通过辨认小玩意在谁的手中而开怀大笑。这首从古代传来的童谣,不知唱了惠州多少代的孩子们。

摇篮曲类的童谣,字里行间充盈着母爱的光辉。如《摇撸耳》:“摇撸耳,摇撸耳,撑船(搖船过海娶心布(媳妇),心布几时归?明日后日归……”想那年轻的母亲,轻轻的拍打小宝宝,在耳朵旁摇撸般地一摇一搖唱着《摇撸耳》,哄着孩子入眠的那种慈爱是多么扣人心弦。“打布钩,掞(抖动)锄头,锄芋仔(香芋),蕹(种)芋头”。这是母亲躺在床上,让小儿坐着自己的脚,边唱边勾住其的脚一上一下的晃动。芋仔即香芋,过去填饱肚子的主食之一。这是一幅十分温馨的母子逗乐图,“呵呵,我们锄芋仔去了!”展现母子情深,骨肉情浓。惠州代代的母亲们,在一天辛勤劳作之后准备歇息时,就是这样唱着《打布》,与孩子亲昵地互动。童谣其中不乏对孩子进行爱父母、爱劳动,不贪心的教育,如《落水天》:“落水天,阿妈带我去姐婆(外婆)边,姐婆烧水焖糯饭,姐公(外公)开笼捡银钱,贡多(这么多)银钱我不爱(不要),爱条牛仔转去(回去)好耕田。”可以说,童谣是艺术的提练,更是生活真实的写照。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痛苦生活,一首《掌牛仔》形象刻画当时的情景:“掌牛仔,掌牛奴,餐餐吃饭捧香炉,马鲛咸鱼冇我份(没有我的份),臭风(腌的咸菜变味)咸菜一葫芦(葫芦指煮饭的锅)。”还有修养类的《麻雀仔》:“麻雀仔,嘴喳喳,有嘴话(说)别人,冇(没有)嘴话(说)自家。”这首《麻雀仔》通俗易懂,让人忍俊不禁。摆脱一本正经的说教,形象有趣地启迪孩子们不要做嘴喳喳的麻雀,要懂得自我批评,反思自己。

童谣,生动逼真地还原久远年代惠州的风土和风情,惠州近代历史的侧影。

与童谣同样久远的是古老的情歌。千百年来,在这片半城山水半城湖的沃土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歌谣,尤其惠州的爱情山歌,更是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如《岭冈顶上种布惊》

岭冈顶上种布惊(布惊,即蒲松),

唔使(不用)淋水(浇水)也会生,

亚哥亚妹情义重,

无使(不用)媒人也会成。

 

在男女婚姻不能自己做主的封建社会,这首《岭冈顶上种布惊》,是男女青年准备勇敢冲破封建婚姻桎梏的相互鼓励,是男子对心仪的女子大胆直白地表示爱慕之情,即使是今天看来,这种坦率的追女仔方式也是需要勇气的。

还有《亚妹今年十八岁》十八岁:

阿妹今年十八岁,

好似豆芽装煲盖,

豆芽来炒增猪肉(瘦猪肉),

两人生死做一堆。

男子用形象贴切的比喻向深爱的女子坦露心扉,大有一种海沽石烂不变心,生生死死不分离的誓言。

惠州地处珠三角,在语言以及生活习惯上,受广府文化影响深远,如这首《亚妹生得好标致》

阿妹生得好标致,

阿哥睇到心思思,

若肯和我做一对,

几多银钱都比你。

就有很明显的广味。如标致,就是粤语所指的漂亮,亚哥睇到(看到心思思),阿哥和心思思都是粤语流行的字眼,以下两句:如肯和我做一对,几多银钱都比你。好比丢个石子试探对方的心思,也对自己喜欢的女子承诺给予好处,这是一种在求婚方式上豪爽大方的做派,符合旧时惠州人处事的特点(见杨维俭先生《惠州话旧》旧时婚姻习俗)

以上举例的几首情歌,只是这座古城情歌库中的一鳞半爪。地方志中记载的,旧时在东江边和西湖畔或鹅湖畔驳山歌 (对歌),多是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许多精彩的情歌无法记录下来。也不乏有心人记录下来流传至今的如《高山岭顶一蔸松》:

“高山岭顶一蔸(一棵)松,

桠桠卡卡挽灯笼,

贡好(这么好)灯笼冇(没有)蜡烛,

贡好娇娥(姑娘)冇老公!

驳歌的女子发觉有人向她丢石子,又有男子向她唱高山岭顶一蔸松,于是也不甘示弱,回歌驳他:

“高山岭顶种芥菜,

奈只(哪个)哥么劈(丢)石来?

你爱(要)芥菜摘去吃,

你爱料(料:玩耍)今晚来。

哥么是惠州话骂人的一句俗语,意思是回骂他坏东西。你想吃芥菜尽管去,想来和我料(玩)就今晚来罗。寥寥几字,又把听众引入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境中。自然,情歌也是山歌,但山歌不一定都是情歌,也有唱劳动内容和生活内容的,但情歌永远都是山歌里最出彩的部分。

 

 

 

 

 

 

作者简介.jpg

 

苗理洁.jpg

 

苗理洁,广东惠州人,退休公务员。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政协惠州市文史委员会特聘文史研究员、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多年来,致力于宣传民间文化,笔耕不辍,为努力书写惠州故事不遗余力深入民间,贴近生活,体察风土人情,行走古屋古村,察寻历史故旧,山川地理,写出百万真情实感文字,广获惠州读者喜爱。

出版散文集《水城故事》《逝水痕》《水韵鹅城》,小小说集《旗袍》,并参与《惠城乡土文化》《逐梦民间》《惠州风物撷胜》《文化仲恺》等多部文集编撰工作。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时代特色,成地方文史存档的纪实篇章,散文多次获中国散文年会奖项,其中《多彩端午》入选高考语文测试题。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