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在杭州西湖,我也有我的“最爱湖东行不足”,那是惠州西湖从丰渚园至元妙观的那一段。 最爱湖东行不足,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的丰渚园叫荷花亭,那时的君豪大酒店叫香格里拉,那时的沿湖路叫桃花溪,那时的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很年轻,因为我们的单位和住处与这“湖东”只有一条马路之隔,拔腿就到,风景如画的这一带就成了我们常常溜达之地,为我们人生最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青春年华锦上添花,也留下过工作的足迹。
陈文端 摄
那时我刚来到新单位,与新同事假小子般的阿琅一见如旧,我们两个一动一静,阴阳互补似的一拍即合,很快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时的阿琅就像一个风一样的女子,我被她带着到处疯跑,但当有一个黄昏我们无意走到荷花亭,正当荷花盛放的六月天,莲池里荷花亭亭玉立,玉貌仙姿,香风阵阵,再往湖中一望,夕阳下的西湖就像一坛千年岁月酿就的美酒,看一眼就让我们醉了,从此我们就像两匹野马发现了一片肥美的草地,一到黄昏就朝它奔去。 那时的荷花亭是一个单独的亭子,风姿别致地被荷花池围在中间,我们先为了消食绕着荷花池走了一圈又一圈,走累了,两人就在湖边的石椅坐下,爱作酷酷中性打扮的阿琅还要伸手揽住我的肩膀,调皮地来一句:唉,终于依偎在一起了。
陈文端 摄
面湖而坐,虽然此地处于西湖一隅,但西湖的许多名胜却可以尽收眼中,水映夕阳、山披暮霭,这时分的西湖美得浪漫温柔还有几分神秘。精致的亭台楼阁、玲珑别致的小桥、花红柳绿的洲岛、绿树婆娑的长堤,点缀在渺渺碧波上,还有那流传在湖光山色中的传奇和故事令人浮想联翩,自然的造化与人文的景观完美融合,绘就一幅精美画作,让我们如痴如醉,我们就在那里呆坐痴看西湖,直至“一更山吐月”,湖面的碎金子变成碎银子,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一坐,就坐到了今天。虽然现在不可能像年轻时代那样天天往那跑,但我的身影还是不时会出现在那里。每当我去下角办事,完成任务后,我总是会约上某个闺蜜,去享受我的“最爱湖东行不足”,按照我的“湖东”路线,先逛荷花亭,不,是逛丰渚园,荷花亭已改名为丰渚园,并扩建成一座富有文化内涵和丰富景观的岭南园林,我们穿行在亭台轩榭间,赏石、观鱼、看花、品茶,让身心浸润在这座誉为“广东第五大名园”的诗情雅韵中。
陈文端 摄
但我们最爱的还是面湖而坐,看那再熟悉不过的风景,边赏景边聊天,闺蜜之间无话不谈,有时说到一些不如意事,我就吐槽人生为西湖所误,只因早年天天在西湖边流连忘返,中西湖的毒太深,本有机会去往更有利于自己前途的地方,但因留恋西湖而一再放弃,留在这里从某个角度来说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听着我的抱怨,西湖无语,只是以它不变的美丽静静地看着我,看着看着,我也无语了。人生的得失,一言难尽,但只要我坐在这里,对着这一片湖光山色,我就觉得我选择做惠州人,值得。它是我的毒也是我的药,只要静静地坐在这里,心中的乌云就会不知不觉的消散,湖水很温柔却充满治愈的力量。只要静静地坐在这里,我的心就充满欢悦。 逛够丰渚园,往元妙观方向走,经过君豪大酒店。在那火热的九十年代初,惠州大力发展经济,外资企业、台商、港商等新事物应运而生。小伙伴中的阿莲,她的叔叔就是港商,好像是香格里拉的老板。我们住的宿舍在单位办公大楼的顶层,夏天的夜晚十分燠热难熬,阿莲时不时就偷偷把我们带到香格里拉里面去“叹”(享用)空调,那时候,能在空调房中睡觉,是多么高级的享受啊!酷夏里的香格里拉不啻于就是我们心中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早已改头换面变成君豪大酒店,但没变的是,它仍是一个能给我提供舒适的地方,每当“湖东”行,肚子饿了,车找不到停放地方了,就会去找这个“老朋友”。 出君豪大酒店大门至元妙观的这一段,也是我最为喜爱的一段路。那时候,这里叫桃花溪,地如其名,乡野气息尚存,一条小溪傍西湖而流,当时这里是城乡结合部,一栋栋农家自建小楼面向湖溪,屋前瓜棚豆架,硕果累累,青菜滴翠,花草葳蕤,蜂飞蝶舞。而沿溪的桃花消失在过去的年代,彼时没有桃花灼灼,却有丛丛婀娜翠竹依水而立,四周景色质朴自然,恬静优美。还有我,穿一件红色的套头毛衣,牛仔裤,梳一根麻花长辫子,十分协调地常常出现在这画面中,我的出现与那遍布溪面的杂草有关。这里是我们单位的管辖地,我所在的部门管辖区内的卫生,那桃花溪里没有清流潺潺,落英缤纷,而是积水中杂草丛生,成为蚊虫孳生地,影响了周边居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领导带领我们整治桃花溪,还居民群众一个美丽卫生的生活环境。我的任务是向周围的单位筹集整治经费,于是我仿佛华丽转身为化缘的尼姑,每天骑着单车进出各单位要钱,很快顺利筹集到足够的经费,端了蚊虫们的老窝,群众拍手称快,写的整治报告也因文笔好得到领导的好评,那是我职业生涯中值得一提的愉快经历。十年后,桃花溪被一条幽美的林荫道取而代之,名为“沿湖路”。我因为编写本辖区地方志来到这里实地搜集资料,拍了照片,记录下填溪筑路的过程,留下一个地方变迁的历史资料,自觉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我很热爱这个时期的编志工作,每天走出办公室,走街串巷,上山下乡,了解风土人情,地方掌故,去西湖边看一棵高龄老树,去小巷里寻找一个爱唱山歌的老婆婆,去紫薇山拜谒一座古墓……然后回到办公室,进行整理编写,这样的工作,对我来说堪比诗经时代的采诗官,接地气有文化又浪漫。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工作的乐趣和充实感。有人说:“如果你的灵魂与你所从事的事业和你这个人的本性是一致的,那么,我觉得这就是找到了人生的幸福。”编志工作让我找到了这种一致和幸福感,而因为这种一致和幸福感,这个工作也做得优秀,可惜那段经历只占漫长职业生涯两年的时间。 在我的记忆里鲜活的还有人。那个土生土长的李婆婆,就住在离湖很近的小巷里。她以善唱山歌而在本地有名,我因为编志书而去采访她,客家妇女的勤劳善良、坚强乐观的品格在她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还有山歌张口就来的智慧和幽默风趣深深打动了我,我写下散文《下角村的刘三姐》,用文字留下她的美好形象。我也用笔赞美过这街巷里的另一个女性,一个社区居委会主任,把看似婆婆妈妈的居委会工作做得很好,为居民群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平凡中见可贵,这篇文章——《社区大管家》还获了奖。 街巷是宁静的,居民们过着寻常的烟火日子,湖边也是宁静的,一棵棵的大树如一把把巨大的绿伞,将荫凉一半分给湖水一半分给湖边的人,白发老者在浓荫中悠闲地打牌下棋,他们把自己镶嵌在画中却浑然不觉。行走在湖边的人,也是宁静的,即使心有猛虎,走着走着,也会细嗅蔷薇,宁静本身就自带使人宁静的感染力。这个宁静的地方,在人间烟火中自带一身诗情画意地静谧存在着。
陈文端 摄
我以为就我对这个地方情有独钟,慧眼识宝,却不知终于也有人识得这块璞玉,并加以精心雕琢,使其绽放光彩,客似云来。 几年前,在我又一次来到“湖东”行一行的时候,这里画风大变让我吃了一惊,那些我所熟悉的平淡无奇的居民住房,经过改造,变成一栋栋充满文艺浪漫气息的客栈书院、茶馆酒吧,美食店手工作坊,以及各种琳琅满目的商铺,就连街巷、拐角、墙壁都加以艺术美化而变得韵味十足。原来这里已被打造成一个文创街区,面目一新,魅力焕发。以前的质朴田园诗我喜欢,现在的唯美浪漫时尚风我也惊喜,这种变化与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相一致。这里因此一改往昔略显冷清的模样而成网红打卡点。城中有了这么一个地方,那些文青们(包括“文中”们和“文老”们)的一颗文艺浪漫心也有了安放之所,趋之若鹭,而一般群众也喜欢到这里逛逛,外地游客也闻名前来打卡,尤其是夜晚,彩灯璀璨,人流如鲫,摩肩接踵,一时间一派繁华盛世景象。我也更爱往这里跑了。这样充满情调的存在,与西湖相得益彰,它们互相值得拥有。
陈文端 摄
2018年春天,著名的马来西亚女作家朵拉光临惠州,就下榻于这里的客栈,我们几个文学女中年在这里与她见面,相谈甚欢,听她盛赞惠州之美,非常开心,祝屋巷这片迷人之地,明代大才子祝枝山居住过的地方,也会深深留存于这位海外女作家心中吧? 近年受疫情影响,与盛时比热闹有所减弱,但愿疫情早日结束,繁华再现。 湖边也一样让人眼前一亮,增添了一些细节上的点缀和美化,更养眼悦心了。我和好友晶姐在湖边那看似随意摆放实则精心设置的石头上坐下,湖水就在我们身边荡漾,吻着石头发出呢喃细语,放眼远望,是西湖那永远美不胜收的一幅画,感觉好极了。晶姐说,她八十多岁的妈妈前几天来这里走了一走,回去就对她说:“我们要把身体养好,活到一百岁,惠州这么美,我不舍得死。” 再往前走,就到元妙观。元妙观是我“湖东”行的终点站,是这条路线当之无愧的压轴之作。它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道教古观,是中国三大著名道观之一,就像一个德高望重、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庄重地守护在西湖边,安抚着一方子民的心灵。我也喜欢这里宗教场所特有的静穆氛围,让人生起关于生命的深沉思考。让我这一条路走下来,就像经历一个人生不断丰富成熟升华的过程。从烟火尘世,到诗和远方,再来次人生的终极思考。 我也悦纳古观大门口那一道另类风景线:一群看相占算的人散落在从大门口到湖边的各处,一个个装扮得仙风道骨,深不可测,仿佛渗透天地玄机,吸引着一些迷茫中的人或好奇的人光顾,我无意求问,有一天却被其中的一个女人“道破天机”。也是在我的编志书时期,那天我因为工作来到这里,经过巷子里的“莲好粽子”店时,顺手买了几个粽子,走到古观大门口,遇到那个与普通家庭妇女无异的安徽女人,她笑笑望着我,我送给她两个粽子吃,她便让我把手伸给她,左看右看,然后说:“阿妹,你好可惜,你本来命很好的,可是你总是错过好机会。你只要结婚,就有好日子过,你嫁乞丐都不怕的。”当时我觉得她的前句话是对的,现在我觉得她的后句话也是对的。莫非真是遇到真人不露相的高人? 每次一趟“湖东”走下来,我就像喝下一碗美味的老火靓汤,齿颊留香,回味绵长,浑身舒泰。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爱这里,这里也爱我,居惠多年,并非日日是好日,但在此处我所遇皆称心,所见皆如意,只给阳光,不留阴影。爱是互相的,它永远是我的“最爱湖东行不足”之福地。 惠州西湖无处不美,你也有你的“最爱湖东行不足”之处吧,是哪呢?
陈文端,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惠州市小小说学会会员,出版散文集《采集香味》,有多篇文章入选本市各种文集,多次参加各类征文比赛获奖。